寒地城市

寒地城市

寒地城市是分佈在北半球一個特殊的城市群體,指因冬季漫長、氣候嚴酷而給城市生活帶來不利影響的城市,其1月平均氣溫在-18℃以下。

歷史發展


1986年埃德蒙頓國際冬季城市論壇曾就冬季城市有過一個基本共識:“冬季城市(寒地城市的前稱)是一月份平均氣溫為0℃ (32°F)或者更低,並位於高於緯度45地區的城市”。據國際冬季城市協會的統計,全世界至少有30個國家位於地球北半部,並至少有6億人口有著在冬季氣候下生活的經歷。因此,對於冬季城市來說,冬季氣候便成為其主要的特徵。加拿大學者普萊斯曼(Norman Pressman)認為冬季城市的氣候特徵包含五個基本點:溫度一般低於0℃降水經常以雪的形式出現;白晝及日照時間短;以上三個特徵持續時間較長;季節的變換較明顯。

分佈


我國在寒冷氣候條件下的國土面積廣闊,黑龍江、吉林、遼寧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地區一月平均氣溫在-18℃以下,而按照國外專家學者研究制定的寒地城市一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標準,全國範圍內的寒地城市數量將更多。

特徵


(1)寒地城市擁有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如哈爾濱,每年從11 月到次年的4 月,城市都會面臨嚴寒、冰雪、冷風的侵襲,地域氣候特徵對於城市環境宜居性建設的各個方面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2)寒地城市擁有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景觀變換,但總體上城市景觀受氣候條件的負面影響很大。由於可生長的植物品種相對較少,尤其是在漫長的冬季,綠化環境的缺少使寒地城市景觀單調,與許多四季常綠的南方城市相比,城市往往給人以蕭條冷落的感覺,冬季戶外環境對寒地市民的吸引力降低。
(3)由於氣候的原因,高緯度寒地城市與其他地理緯度相對較低的城市相比,城市戶外生活明顯不夠活躍,尤其在嚴寒的冬季,室外溫度較低,為了避免寒冷,除了必要的出行如上班、上學、看病、日常購物等,人們都盡量減少每天的出行次數。
(4)寒冷地區冬季太陽入射角降低,加大了建築物的陰影區,建築往往需要較大的日照間距,我國寒地城市人口密度比起地處歐美的寒地城市來說大得多,城市用地又相對緊張,為解決居民住房的需求,城市自身不得不對建築日照間距進行一定的縮減,因而普遍存在住宅日照間距不足的問題,影響了寒地城市住區環境質量。

概念解析


實際上,寒地城市是根據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氣候特徵所定義的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對於寒地城市雖有無數的定義,包括從季節溫度、日照時間、降水形式到購買冬裝的季節性商業活動和滑雪季節的長短等不同角度,但是直到今天,尚無官方正式的定義。在歐美國家,這類城市被稱為“冬季城市”(Winter cities)。在日本,這類城市被稱為“北方城市”。而在中國,多年來,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多習慣於稱這類城市為“寒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