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碟存儲器
磁碟存儲器
磁碟存儲器(magneticdiskstorage)以磁碟為存儲介質的存儲器。它是利用磁記錄技術在塗有磁記錄介質的旋轉圓盤上進行數據存儲的輔助存儲器。具有存儲容量大、數據傳輸率高、存儲數據可長期保存等特點。在計算機系統中,常用於存放操作系統、程序和數據,是主存儲器的擴充。發展趨勢是提高存儲容量,提高數據傳輸率,減少存取時間,并力求輕、薄、短、小。磁碟存儲器通常由磁碟、磁碟驅動器(或稱磁碟機)和磁碟控制器構成。
磁碟存儲器
磁碟以恆定轉速旋轉。懸掛在頭臂上具有浮動面的頭塊(浮動磁頭),靠載入彈簧的力量壓向盤面,碟片表面帶動的氣流將頭塊浮起。頭塊與碟片間保持穩定的微小間隙。經濾塵器過濾的空氣不斷送入盤腔,保持碟片和頭塊處於高度凈化的環境內,以防頭塊與盤面划傷。根據控制器送來的磁軌地址(即圓柱面地址)和尋道命令,定位電路驅動直線電機將頭臂移至目標磁軌上。伺服磁頭讀出伺服磁軌信號並反饋到定位電路,使頭臂跟隨伺服磁軌穩定在目標磁軌上。讀寫與選頭電路根據控制器送來的磁頭地址接通應選的磁頭,將控制器送來的數據以串列方式逐位記錄在目標磁軌上;或反之,從選定的磁軌讀出數據並送往控制器。頭臂裝在梳形架小車上,在尋道時所有頭臂一同移動。所有數據面上相同直徑的同心圓磁軌總稱圓柱面,即頭臂定位一次所能存取的全部磁軌。每個磁軌都按固定的格式記錄。在標誌磁軌起始位置的索引之後,記錄該道的地址(圓柱面號和頭號)、磁軌的狀況和其他參考信息。在每一記錄段的尾部附記有該段的糾錯碼,對連續少數幾位的永久缺陷所造成的錯誤靠糾錯碼糾正,對有多位永久缺陷的磁軌須用備分磁軌代替。寫讀操作是以記錄段為單位進行的。記錄段的長度有固定段長和可變段長兩種。
磁碟存儲器
磁碟存儲器
單片碟片安裝在塑料或金屬扁盒內的部件稱盤盒;幾片碟片同軸連裝在一起的部件稱盤組;磁碟與磁頭臂同裝在一密閉容器內的部件稱頭盤組件。小型磁碟驅動器的碟片,直接安裝在驅動器的主軸上,與驅動器結成一個整體。磁碟驅動器是驅動磁碟轉動並在盤面進行寫入讀出動作的裝置。盤組或盤盒裝在驅動器上,以恆速旋轉。磁頭浮動在碟片表面,在磁碟控制器的控制下,經磁頭的電磁轉換在盤面磁層上按同心圓軌道寫入、讀出數據。磁碟驅動器分頭臂固定型和頭臂移動型兩類;頭臂移動型磁碟驅動器又有磁碟可換型和磁碟固定型兩種。
溫徹斯特磁碟存儲器簡稱溫盤。因採用溫徹斯特技術而得名。溫徹斯特技術主要包括:①密封的頭盤組件。即將磁頭、盤組和定位機構等密封在一個盤腔內,後來發展到連主軸電機等全部都裝入盤腔,可進行整體更換。②採用小尺寸和小浮力的接觸起停式浮動磁頭。藉以得到超小的頭盤間隙(亞微米級),以提高記錄密度。③採用具有潤滑性能的薄膜磁記錄介質。④採用磁性流體密封技術。可防止塵埃、油、氣侵入盤腔,從而保持盤腔的高度凈化。⑤採用集成度高的前置放大器等。硬碟驅動器均採用了溫徹斯特技術。它與可換式磁碟比,大幅度提高了記錄密度,提高了磁碟機的可靠性,使其進一步小型化。
軟磁碟存儲器簡稱軟盤,是一種封裝在方形保護套內的、在軟質基片上塗有氧化鐵磁層的記錄介質。軟盤驅動器的磁頭與盤面是在接觸狀態下工作,因而轉速很低,其他工作原理與硬碟相類似。早期軟盤盤徑為8英寸(1英寸=2.54厘米),後來發展成5.25英寸,又廣泛採用3.5英寸軟盤。驅動器厚度也逐年減小。特別是薄型3.5英寸和5.25英寸軟盤機發展很快,在微機和終端設備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固定頭臂磁碟存儲器或稱每道一頭型磁碟存儲器。它不需要頭臂定位機構,而是對應每個盤面安裝儘可能多的頭臂。為了減少平均等待時間,碟片的轉速一般較高,例如每分鐘6000轉。固定頭臂磁碟與磁鼓的性能特點相同,由於磁頭的造價昂貴,應用範圍很小。
磁碟存儲器
硬磁碟驅動器分頭臂固定型和頭臂移動型兩類。頭臂移動型硬磁碟驅動器又可分為可互換式與固定式兩類。新型固定式磁碟由於採用了溫徹斯特技術,因此又稱溫徹斯特磁碟驅動器,簡稱溫式磁碟機。
磁碟機每秒向計算機傳輸的最多數據位數稱為數據傳輸率,用千位元組/秒(KB/s)或兆位元組/秒(MB/s)表示。
磁碟存儲器
磁碟存儲器
存儲密度
存儲密度分道密度,位密度和面密度。道密度是沿磁碟半徑方向單位長度上的磁軌數,單位為道/英寸。位密度是磁軌單位長度上能記錄的二進位代碼位數,單位為位/英寸。面密度是位密度和道密度的乘積,單位為位/平方英寸。
存儲容量
一個磁碟存儲器所能存儲的位元組總數,稱為磁碟存儲器的存儲容量。存儲容量有格式化容量和非格式化容量之分,格式化容量是指按照某種特定的記錄格式所能存儲信息的總量,也就是用戶可以真正使用的容量。非格式化容量是磁記錄表面可以利用的磁化單元總數。將磁碟存儲器用於某計算機系統中,必須首先進行格式化操作,然後才能供用戶記錄信息。格式化容量一般是非格式化容量的60%―70%。3.5英寸的硬碟機容量可達4.29GB。
平均存取時間
存取時間是指從發出讀寫命令后,磁頭從某一起始位置移動至新的記錄位置,到開始從碟片表面讀出或寫入信息所需要的時間。這段時間由兩個數值所決定:一個是將磁頭定位至所要求的磁軌上所需的時間,稱為定位時間或找道時間;另一個是找道完成後至磁軌上需要訪問的信息到達磁頭下的時間,稱為等待時間,這兩個時間都是隨機變化的,因此往往使用平均值來表示。平均存取時間等於平均找道時間與平均等待時間之和。平均找道時間是最大找道時間與最小找道時間的平均值。平均找道時間為10―20ms,平均等待時間和磁碟轉速有關,它用磁碟旋轉一周所需時間的一半來表示,固定頭盤轉速高達6000轉/分,故平均等待時間為5ms。
數據傳輸率
磁碟存儲器在單位時間內向主機傳送數據的位元組數,叫數據傳輸率,傳輸率與存儲設備和主機介面邏輯有關。從主機介面邏輯考慮,應有足夠快的傳送速度向設備接收/發送信息。從存儲設備考慮,假設磁碟旋轉速度為每秒n轉,每條磁軌容量為N個位元組,則數據傳輸率Dr=nN(位元組/秒)。也可以寫成Dr=D・v(位元組/秒),其中D為位密度,v為磁碟旋轉的線速度,磁碟存儲器的數據傳輸率可達幾十兆位元組/秒。
磁碟存儲器
1968年,IBM公司提出“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其要點是將高速旋轉的磁碟、磁頭及其尋道機構等全部密封在一個無塵的封閉體中,形成一個頭盤組合件(HDA),與外界環境隔絕,避免了灰塵的污染,並採用小型化輕浮力的磁頭浮動塊,碟片表面塗潤滑劑,實行接觸起停,這是現代絕大多數硬碟的原型。
1979年,IBM發明了薄膜磁頭,進一步減輕了磁頭重量,使更快的存取速度、更高的存儲密度成為可能。
磁碟存儲器
21世紀初,硬碟的面密度已經達到每平方英寸100Gb以上,是容量、性價比最大的一種存儲設備。因而,在計算機的外存儲設備中,還沒有一種其他的存儲設備能夠對其統治地位產生挑戰。硬碟不僅用於各種計算機和伺服器中,在磁碟陣列和各種網路存儲系統中,它也是基本的存儲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