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西紅門鎮的結果 展開

西紅門鎮

北京市大興區下轄鎮

大興區西紅門鎮地處京南,大興的最北部,北與丰台接壤,南臨大興黃村衛星城,是北京的南大門,大興的北大門。南北走向的京開、京良兩條國家幹道與鎮內四縱四橫自建道路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大興區西紅門鎮成為京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西紅門鎮常住人口為179974人。

歷史沿革


西紅門鎮
西紅門鎮
西紅門地區明清時期屬京都順天府大興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屬北平市南苑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北平市第二十三區,后屬第十一區。
1953年,屬南苑區,設西紅門鄉。
1958年5月,劃歸大興縣。9月,屬黃村鎮。10月,屬紅星公社。
1972年,西紅門大隊改為西紅門分廠(也稱西紅門管理區)。
1984年5月,成立西紅門鄉。
1990年8月,西紅門鄉改鎮。
1998年9月,西紅門鎮重新劃歸大興區。
2000年3月,金星鄉併入。
2005年,在西紅門鎮設西紅門地區辦事處(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紅門鎮地處大興區新城北側,位於東經116°18′56"~116°26'19",北緯39°43'18”~39°48'24″之間。東與舊宮鎮瀛海鎮接壤,南與黃村鎮毗鄰,西北與丰台區花鄉相鄰。鎮域面積28.5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西紅門鎮地處永定河洪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西北略高、東南稍低,海拔40米。

氣候特徵

西紅門鎮屬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較為乾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多年平均氣溫14℃,1月平均氣溫-4℃以下。7月平均氣溫26℃。平均氣溫年較差28℃。無霜期年平均184天。0℃以上持續期275天(一般為3月至11月)。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40天。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8月,7月最多。

水文

鳳河
鳳河
西紅門鎮主要河道有鳳河和南苑灌渠2條。鳳河橫貫境內中部,自新三餘村入境,由東向南於團河農場處出境,長4千米。南苑灌渠自大生庄村入境,由西向南自團河南村東側岀境匯入鹼河,長3千米。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西紅門鎮下轄21個社區和2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西紅門鎮宏福路1號。
社區星光社區九龍社區福盛社區福星花園社區綠林苑社區金華園社區
瑞海北區社區瑞海南區社區宏大園社區興月苑社區興日苑社區博苑社區
禮域北區社區禮域南區社區都市公寓社區欣榮社區欣清社區宏業東區社區
宏業西區社區同興社區西紅門鎮新建工業區社區
行政村西紅門一村西紅門二村西紅門三村西紅門四村西紅門六村西紅門七村
西紅門八村西紅門十村西紅門十一村西紅門十二村新三餘庄村老三餘庄村
壽寶莊村大白樓村大生庄村金星庄村志遠庄村建新莊村
團河北村團河南村振亞庄村小白樓村新建庄一村新建庄二村
新建庄三村新建庄四村——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8年末,西紅門鎮有戶籍人口35190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西紅門鎮常住人口為179974人。

經濟


第一產業

農業
西紅門鎮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0噸,人均36千克。
截至2011年末,西紅門鎮累計造林9.3萬畝,林木覆蓋率32%。

第二產業

工業
西紅門鎮初步形成了以影視器材、輕紡服裝、機械製造、彩色印刷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1年,西紅門鎮工業總產值達到53.3億元,同比增長14.5%,工業增加值14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26.2%。
2011年,西紅門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52家,職工1.6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5.2億元,比上年增長9%。銷售收入達億元以上的企業20家。西紅門輕紡服裝業基地產值2.5億元,商貿額1.5億元,納稅500萬元。

第三產業

商業外貿
2011年末,西紅門鎮共有商業網點9000餘個,職工2萬餘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0億元,比上年增長5.2%。
財政金融
2011年,西紅門鎮稅收總額9.8億元,比上年增長24%。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1億元,增值稅3.4億元,企業所得稅1.9億元,個人所得稅0.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8%、30.8%、18.8%、-42.9%。年末有農村商業銀行等5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

文化


地名由來
西紅門鎮因“西紅門”是明清皇家苑囿南苑的西門,始建於明代初年,日久成為地名。

交通


北京地鐵四號線(西紅門站)
北京地鐵四號線(西紅門站)
京開高速公路、六環路過境西紅門鎮,其中京開高速公路境內長6千米,設西紅門出口。六環路境內長2千米。
2011年末,西紅門鎮道路總長度84千米。鎮區橋樑4座,總長度1千米。
2011年末,地鐵4號線開通,在西紅門鎮內設有西紅門站。366路、381路、901路、410路、631路等十幾條公交線路過境西紅門鎮。
北京地鐵四號線(西紅門站)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西紅門鎮共有幼兒園20所,在園幼兒3121人,專任教師302人。小學12所,在校生10424人,專任教師52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1246人,專職教師16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中等職業學校4所,在校生6130人。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14所。主要學校有興海學校、金海學校。
2011年,西紅門鎮共有教育經費46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5萬元。

科技

2011年末,西紅門鎮共有各類科技人才8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200人,經營管理人才300人,技能人才100人,農村實用人才200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西紅門鎮共有業餘文化團體9個,文藝骨幹350人。文體藝術中心1個,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
西紅門鎮體育中心
西紅門鎮體育中心
年參加各項文化藝術活動人員3萬人次。文化大院27個,總面積9620平方米,年參加各項活動5萬人次。電影院1座,座位50個,年放映100場次,觀眾達5000人次。文化館(站)42個。公共圖書館(室)44個,藏書8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60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歌唱隊6支,舞蹈隊2支,書畫隊2支。
2011年末,西紅門鎮共有體育場地41處。100%的村莊和95%的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5%。

衛生

2011年末,西紅門鎮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所,其中衛生院2所。公立衛生機構床位91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3.3張。專業衛生人員221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8人。
2011年,西紅門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8.6萬人次,住院手術6台次,出院病人840人次。重點醫院有西紅門衛生院。
2011年,西紅門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72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孕產婦死亡率為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0.02%、0、0.01%。

社會保障

2011年,西紅門鎮共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1戶,人數35人,支出21.5萬元,人均854.1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戶,人數18人,支出9.5萬元,月人均438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人,支出1.7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人,支出1.9萬元。
2011年,西紅門鎮共有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7.1萬元。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100%。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894人,參保金額780萬元。
2011年,西紅門鎮共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6895人,參保率100%。

基礎設施

2011年末,西紅門鎮共有郵政網點2處,投遞點465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91萬件,征訂報紙187萬份、雜誌2.8萬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3.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9.3萬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8000萬元。
2011年,西紅門鎮售電量累計完成5.5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2011年末,西紅門鎮共有自來水廠2座,鋪設幹線水管10千米,生產能力2500噸/日,年生活用水2500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36.5噸。排水管道5千米。
2011年末,西紅門鎮共有11萬伏變電站1座,高壓輸電線路12條,總長度70千米。
2011年末,西紅門鎮共有供熱管道總長度10千米,供熱面積221.7萬平方米。供熱用戶27659戶,供熱普及率為100%。
2011年末,西紅門鎮共有天然氣管線10千米,供氣站2個,天然氣用戶27659戶,燃氣普及率為100%。
2011年末,西紅門鎮共有公園11個,公園面積152.7公頃,園林綠地面積500公頃,其中公共綠地500公頃,綠化覆蓋率32.7%,人均綠地49平方米。

旅遊


風景景點

● 團河行宮
團河行宮御碑亭
團河行宮御碑亭
團河行宮位於大興區西紅門鎮團河北村,距離南三環15公里。團河行宮是清代皇帝前往南海子行獵時修建的四所行宮中最豪華的一座。南海子是元明清三代著名的皇家園囿,東西長17公里。南北寬12公里,總面積210平方公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將團河行宮內珍寶洗劫一空,宮殿也遭到破壞。七七事變時又被日軍轟炸,團河行宮成為一片廢墟,只有園林主體尚存。
1983年北京市政府建團河行宮公園,種植花木數百種,10多萬株,並將翠潤軒、御碑亭修葺一新。翠潤軒有三楹,東西長12.8米,南北寬7米,為大式歇山筒瓦卷頭脊,房樑上繪有蘇式彩畫。御碑亭方形,四檐吻獸相銜,內立乾隆御碑,高6米,上記述南苑建造情況和附近水流概況,陰面刻有工程及支出情況,具有較高文物價值。
團河行宮御碑亭
● 西紅門清真寺
西紅門清真寺位於大興區西紅門鎮,寺院始建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其乃一對自南京遷來落戶的陳姓回民兄弟在此營造的。待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村民拆舊蓋新,建造起規模更大一些的清真寺。及至寺成,康熙帝曾親臨賜福。然而,康熙帝的福澤並未能惠及兩三百年,該清真寺即被毀於“庚子國變”。及至清光緒廿七年(1901年),當地阿訇與信眾再次重建寺廟,且一直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