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村

桂南村

桂南村位於中山市五桂山南部,面積達19.37平方公里,距離五桂山辦事處12公里,鄰接三鄉鎮、南朗鎮

內容簡介


桂南村
桂南村
桂南村共有9個自然村,分別為馬溪、社貝、王屋、旗溪、田心、禾蝦、控蝦、石井、擔水坑,本地人口1910人,外來人口4000餘人。計有古、毛、李、王、張、溫、陳、周、黃、陸、謝、林等姓86個,其中 古姓、毛姓、張姓為大姓。

歷史沿革


桂南村
桂南村
清朝乾隆、道光年代,桂南村屬谷都轄村,1944年屬五桂山抗日根據地五桂山區政務委員會管轄,分稱 旗溪鄉、田心鄉、石井鄉,1953年屬第二區三鄉管轄的鄉,1958年屬三鄉人民公社,稱大隊,1961年屬中山縣五桂山農場,稱桂南分場,分為馬溪、社貝、田心、南橋四個大隊,1963年,南橋大隊析出,原馬溪、社貝、田心三個大隊合併為桂南大隊,同屬三鄉公社管轄。1974年劃歸山區建設指揮部(后稱五桂山區、五桂山鎮),1984年稱為鄉,1986年改稱村,1989年稱管理區,1998年復稱村委會。

經濟建設


桂南村
桂南村
村內建築多為鋼筋混凝土樓房,桂南大道西接城桂公路,東與翠山公路相連。村委會先後投資200多萬元 修築村道6.9公里,使水泥道路連通各自然村,並與公路銜接。發源於五桂山的社爺河、東坑河從馬溪村旁經過。境內有多家民營和個體企業以及多間個體小商店、小食店,還有學校、衛生站、信用社、市場、小公園、燈光水泥籃球場、老人活動中心、健身廣場等公共設施。
桂南村
桂南村
原有耕地面積2886畝,主產稻穀、水果、花生,次為薯類和蔬菜,並飼養“三鳥”、生豬。1990年後,工業不斷興起,馬溪、社貝村的土地逐漸被徵用,村委會把握時機利用土地徵用補償款的提留部分先後建起廠房、鋪位1.15萬平方米,市場3300平方米,並以優惠政策出租土地,讓商家出資建廠等措施,實行築巢引鳳,招商引資,興辦企業。在境內先後引進的企業有綠田園食品公司、東勝鞋廠、怡和玩具廠、恆利玩具廠等6家。1990年,村工農業總產值為789.62萬元,其中農業產值664.53萬元。到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640元,其中農業產值764萬元。與1990年對比,工農業總產值 增長107.7%,農業產值增長14.97%。村委會先後投資158萬元新建了1100平方米的辦公大樓和330平方米的村衛生站,投資100多萬元修建畢坑水庫,解決村民的生活用水,並擴建學校,興辦教育。
2003年,村委會借桂南大道與翠山公路開通之機,在王屋村前路段兩側創建桂南工業園區,投入資金以高標準完成平填土、道路、供電、給排水工程,並大力招商引資。至2005年,工業園區佔地面積為702畝,村集體擁有出租廠房4.5萬多平方米,另外商投資興建的廠房面積7.5萬平方米,引進企業10多家。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為4251萬元,比2000年增長159.2%,其中工業產值增長317%。2005年,村集體純收入提高到278萬元。
桂南村
桂南村
村民的生活逐步改善,人均年純收入1990年1494元, 2000年提高到4620元,2005年為7179元。1980~2005年25年間,新建鋼筋混凝土樓房400多間,95%以上的村民喜遷新居。電視機、摩托車、家庭電話擁 有量佔總戶數的95%以上。2002年全村恢復了合作醫療制度,2005年實行了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五保戶供養和特困戶扶持、義務兵優撫等措施全面落實。
桂南村人傑地靈,在近現代歷史中,曾湧現一批知名的人物。有清末秀才古煒楠,知名詩人古卓倫,有原國民黨軍長愛國將領古鼎華,經濟學家古念良,有孫中山先生侍衛黃耀坤和山區才子之譽的林澄鑒等。
桂南旅居外國和港澳地區人數眾多,屬中山僑鄉之一,謝寶山、謝繼興是知名的僑商。古成(古耀卿)是澳洲資深報業人,曾任《澳洲日報》總編輯。
該村是抗戰時期的革命老區鄉村,旗溪、田心、石井、控蝦4個自然村是革命老區村莊。

人文風俗


五桂山古稱“香山”,東起翠亨、珠海唐家的海濱,群山向西連綿、山水清秀。建國以來人工種植的松林、桉林、杉林和相思林,如今都生長得鬱鬱蔥蔥。因地形所限,工農業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因而稱得上珠江三角洲地區難得的一片“凈土”。
桂南村
桂南村
桂南村因地處五桂山主峰之南而得名。因接近主峰,在珠江三角洲一片綠野平疇中,獨有一處峻秀綿延的群山———五桂山脈;在那萬壑流泉的五桂山主峰正南山麓,有一條典型的客家村落———桂南村,至今雞犬相聞、炊煙裊裊。
桂南村山回溪轉,村舍依山而建,盛產一種叫做“粉丹”的翠竹,且以山脈中蘊藏豐富而甘甜的地下水而出名,當地居民均有飲用山水的習慣。
這一群古風猶存的客家人,還沒有被橫流的物慾誘出深山。
桂南村因地處五桂山主峰之南而得名。因接近主峰,登山頂必由此村經過。1950年建桂南鄉,桂南是所 在地域的統稱,屬下有8條自然村。其中馬溪村為最大。
桂南村
桂南村
旗溪、田心、禾蝦等7條自然村形成七星拱月之勢。其中,旗溪是中山抗日根據地,村北有山崗似面旗,稱旗嶺,因嶺前有溪而得名,山上有水電站及林場。此外,其他自然村如旗溪村與田心村毛姓為多、石井村以溫姓為多、控蝦村以張姓為多、社貝村陸姓較多、王屋村以王姓為多。
傳統村落選址,講究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 之白虎,後有丘陵謂之玄武。在桂南村,馬溪坐北向南,背依名山,左邊黃牛嶺比右邊王屋嶺稍高,前臨曠野平川,溪水繞村而過。即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建村的規範。
古村落這樣選址是因為傳統風水之說相信生氣遇風則散,有水則止。只有避風聚水才能獲得生氣。依據這種說法,在五桂山東側山海交會處,也是橫卧一村,那就是舉世聞名的翠亨村———孫中山的誕生地。
桂南的馬溪是中山最大的客家自然村。據考證,五桂山裡的客家人,也如其它地方的客家人一樣,是為避亂而整族整村地從外地遷入的。在那動亂的年代,他們要在一個新的地方扎住根,就必須十分注重自身的安全防衛。從當地富有特色的碉樓建築,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這裡的客家村一般始建於明末清初。在馬溪村,村莊布局為耙齒型,即縱橫街巷有序,分佈較合理,街道採用鵝卵石鋪面,房屋大部分是青磚大瓦結構。其中還有十餘間是三間三進。中間開天井,一廳兩廂的古祠堂民居。記者在一間舊宅還發現了一個富 有特色的八卦型天窗。
村民耕種豐足,出外謀生有方,旅外鄉親近2000人。其中秘魯為多,次為美加。所以該村建築有別於其他客家村分散而且房屋低矮的習俗,若能保留下來可以稱得上中山古建村落的樣板。只是記者採訪時發現,近年很多舊房屋都已改建,新式洋房參插期間。街道鋪上水泥,古村落特色越來越少。
山區的風光自然與平原地區大異。有學者認為,由於數百 年來極少與原居地聯繫,所以這裡山區客家人接受廣府文化的影響較多,但保存下來的客家文化部分(例如中山的客家山歌)甚至比梅州等地還要樸素和原始。另一方面,客家人最具群體精神,封建意識最淡薄,因而也最容易傾向革命,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他們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五十多年以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珠江抗日縱隊,其司令部就設在五桂山,多次反圍攻的戰鬥也發生在馬溪。
五桂山區菜也為東江客家菜演變而成,油重味濃,持久耐放而不易變質,比正宗客家菜工藝簡化,易學易懂,深受當地群眾喜愛。近年間,隨著公路和旅遊點的開通,五桂山的客家咸雞和礦泉水一起名揚中山。

人物春秋


桂南村
桂南村
馬溪村原名茅邊埔,康熙10年有人在此居住,遍地長滿芳草,故名。后眾多姓氏陸續遷來,繁衍生息,其中古姓先祖,人丁興旺,成當地一大望族,所以古姓為多。當地流傳四姓各有所長:古家之權,林家之筆,謝家之財、周家之藝。
據中山地方志記載,桂南馬溪村人古鼎華(今五桂山鎮桂南村)早年從軍,192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騎兵科第八期。當年參加北伐,在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第一方面軍任連長時,戰績彪炳,晉陞為旅長。1939年轉任廣東省第一區(包括南、番、順、中、東、新、台、開、恩等縣)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2年5月,任第九戰區暫編第二軍軍長。在任期內曾動員粵桂邊區各地人民組織抗日力量,支援抗戰。晚年病逝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