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常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尼姑
陳妙常,是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臨江青石鎮郊女貞庵中的尼姑。
陳妙常好學不倦,她不但詩文俊雅,而又兼工音律,十五六歲以後突然容光煥發,秀艷照人,又由於她不倦的努力,棋琴書畫無一不通。陳妙常的琴聲,常能吸引很多宿住女貞觀的客人。
陳妙常圖片
張於湖是淮西人,進士出身,當年奉派出任臨江縣令,一路溯江而上,到達臨江縣境的青石鎮舍舟登陸,夜宿鎮外山麓的女貞庵中,準備歇息兩天,然後走馬上任。
正是初秋季節,入夜月白風清,張於湖步月花間,忽聞琴聲錚錚琮琮,循聲走去,轉過假山叢樹,不覺眼前一亮
於是,潘必正就問陳妙常:“人言,非經大難,不入空門,姑娘才貌才人,何事看破紅塵。”
陳妙常答道:“人思病時,塵心自減;人想死時,道念自生。皈依佛門,乃獲永生,又何必一定要經過大難呢?”
一日晨起,潘必正興緻勃勃地踱往東廂去找妙常女尼,說是夜來填詞一闕,煩請斧正。陳妙常接過松花箋,只見上面寫道:清風明月女貞庵,方外地;物我兩忘好修行,活種仙。絕世容顏瓊姬態,傾城國;淡裝全無半點俗,荊山玉。
陳妙常不覺大為欣賞,從此也就對這潘公子多了一份好感。兩人開始經常談詩論文,弈棋品茗,彼此也就快速地熟稔了起來。熟就不拘常理了,潘必正也就能夠經常登堂入室,進入陳妙常的禪房。一天,他無意間看到了陳妙常夾在經卷中的一闕艷詞:松院青燈閃閃,芸窗鐘鼓沉沉,黃昏獨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穩。一念靜中思動,遍身慾火難禁,強將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轉盛。潘必正看后,大大地出乎意料之外,閉目冥想,一幅松風夜靜、青燈明滅的深宵畫面,展現在眼前:空幃孤衾,輾轉反側,青春的胴體,翻騰於無盡的蒼茫里,那不就是夢寐以求的妙齡艷尼陳妙常嗎?還以為她的情感防線,是何等的堅實而難以突破呢?原來卻是如此!於是展紙濡毫,也填詞一闕:玉貌何傅粉,仙花豈類幾品,終朝只去戀黃芽,不顧花前月下。冠上星移北斗,案頭經誦南華,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許彩鸞同跨。這詞填下后,就放在陳妙常的案頭,陳妙常看后,埋怨潘必正枉讀四書五經,不該逾越禮法而填寫淫詞!潘必正便單刀直入地諷刺道:“出家人都‘強將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轉盛’了,讀書人難道就不許問問‘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許彩鸞同跨”嗎?”陳妙常頓時羞紅滿面,低頭忸怩道:“你怎麼偷窺他人詞稿!”但既然秘密被戳穿,陳妙常的防禦陣線上,乍然露出一個巨大的缺口,潘必正乘機蹈隙,於是一舉攻佔了愛的城堡,這位貌若天仙的美貌女尼,就成了潘必正愛的俘虜。不只是投懷送抱,而且夜夜纏綿於禪榻,在陣陣梵聽寺鐘聲中,那修身養性的地方,成了談情作愛的所在。
神女下巫山,雲情雨意濃,幾度春風過後,陳妙常已是珠胎暗結。一日,潘必正見陳妙常愁容滿面,珠淚盈眶,並從袖中掬出一幅彩箋遞了過來,上面寫道:
千秋絕艷圖-陳妙常
見茶飯不饗常似病,終朝如醉如痴,此情尤恐外人知,轉將心腹事,報與粉郎知。
潘必正看罷。不禁大吃一驚,當天便趕往臨江縣城,準備到藥鋪配一帖墮胎藥,先解決目前的困境,以免當眾丟人出醜。繼而一想,即便解決了眼前的難題,終究不是一勞永逸之計,為了釜底抽薪,決定與老友張於湖商議之後再作計較。
潘必正見了張於湖,一五一十地將來龍去脈和盤托出,結論是務請老友設法成全。
張於湖哈哈大笑,說道:“此事不難料理,你可以到縣衙捏詞說你與陳妙常自幼指腹為婚,后因戰亂離散,而今幸得重逢,訴請完婚,我自有處置之道。”
潘必正歡天喜地地回到女貞庵,向陳妙常說明了一切,陳妙常經過一夜的思考,終於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硬著頭皮隨著潘郎來到縣衙,呈上了狀紙,惶驚萬狀地跪在堂下聽候發落,只聽堂上厲聲道;“捲簾抬頭!”
陳妙常空門偷情一事,後來被文人墨客渲染誇張,更由於崑曲《玉簪記》家喻戶曉。
南宋時潘必正,其父在官時,曾給他和陳某之女嬌蓮訂婚,以後兩方消息隔絕。金國十六年,嬌蓮因父早死,又遭金兵南侵之亂,不得已入金陵城外女貞觀為女道士,改名陳妙常。這時,潘必正已是舉人,赴京會試落第,羞於回家,就寄居在他姑母主持的女貞觀里,因此得和妙常見面,互相愛慕。事情被觀主發覺以後,立逼著潘必正往京都趕考,企圖把他們二人隔離開。等潘走後,陳妙常催船追到江心送別,贈物訂盟,忍淚而別。
後來潘必正考中了進士,榮歸故里,才知道他的父親曾經代他訂過婚,原來就是自己的意中人陳妙常,於是迎娶過門,結成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