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頭上動土

太歲頭上動土

拼音是tài suì tóu shang dòng tǔ,“在太歲頭上動土”是中國的一句老話,它表明一種文化忌諱。過去人們認為,不信這種忌諱,真的會招致災禍。唐代《酉陽雜俎》一書記載:有個叫王豐的人,“於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長。豐懼,棄之,經宿,長塞於庭。豐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廣異記》中也說:晃良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歲”頭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塊,用鞭子打了幾百下,扔到大路上了。當夜有人看見有些神人騎馬坐車來慰問那肉塊,並問:“太歲兄,你為什麼受他辱打而不報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氣方剛,我也沒辦法。天明后“太歲”就不見了。在中國民間,“太歲”向來被人們看作是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一種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它無影無蹤,而又無處不在。其實,“太歲”實際上是古代人假設的一種天體,作為一種具體的生物,“太歲”是真實存在的。

釋義


舊時迷信,認為太歲每年所在方位為凶方,這一年如在這一方位動土建築,便要發生禍事。比喻觸犯強暴有力的人。

出處


漢·王充《論衡•難歲篇》:“移徒法日:‘徒抵太歲凶,伏太歲亦凶’。”

典故


漢.王充《論衡.難歲》引《移徙法》:“徙抵太歲(註: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與木星相應,又稱歲陰或太陰)凶。”
舊時方士以太歲所在的方位為凶方,有忌興土木建築或遷徙房屋等迷信說法。否則,就會遭到災難。后因以“太歲頭上動土”為觸犯強暴之人,自取災殃的典故。
《鏡花緣》第十九回:“倒要請教,好作準備,免得又去‘太歲頭上動土’。”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賓語、分句;用於疑問句

例句

你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不想活了吧?

英文翻譯


provoke somebody far superior in power or strength

簡介


古代把天上黃道分為十二等分,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東向西,順時針方向而行,叫做十二辰,而歲星正好十二年行一周天(木星實際公轉周期是十一點八六二二年),因此就用歲星來紀年,而有十二星次的名稱。十二星次是“星紀”(丑)、“玄枵”(子)、“諏訾”(亥)、“降婁(戌)、“大梁”(酉)、“實沈”(申)、“鶉首”(未)、“鶉火”(午)、“鶉尾”(巳)、“壽星”(辰)、“大火”(卯)、“析木”(寅)。要紀哪一年,就將歲星寫在哪個星次上。
如“歲在星紀”、“歲在玄枵”等是,這叫“歲星紀年法”。由於歲星運行的方向是由西而東,逆時針方向而行,與實際生活由東而西的習慣不合,天文家為了方便,就假設出來一個與歲星反方向而行的“假歲星”,叫做太歲,與十二辰配合起來,用以紀年。而在每一辰都有一個太歲名。這叫“太歲紀年法”,要紀哪一年,就將太歲寫在哪年的太歲名上。由於太歲配十二辰有東西南北的方位,“必察太歲所在”(《史記》天官書)的結果,衍生出一種迷信。就是相信太歲所在為凶方,忌動土(包括掘土建築或遷徒房屋等等)。俗諺所謂“太歲頭上動土”,究其真義,乃是太歲星當頭,不宜動土的意思。
這裡的太歲與民間發現的“太歲菌”毫無關聯。這句話后引申為招惹強大的對手。

成語出處


太歲頭上動土
太歲頭上動土
成語出處:漢·王充《論衡·難歲篇》:“移徒法日:‘徒抵太歲凶,伏太歲亦凶’。”
據史料記載,太歲是古人假定的一個天體,它和歲星(木星)運動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
太歲到了哪個區域,相應的就在哪個方位地下有一塊肉狀的東西,它就是太歲的化身,在這個方位動土就會驚動太歲。所以這就是“太歲頭上動土會有災禍”的由來。
而實際上的“太歲化身”確有其物,它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的原生質生物。或者說,太歲是一種黏菌,是介於生物和真菌之間的一種原質體生物,既有原生物特點,也有真菌特點。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肉芝”,並稱其為“本經上品”。
古籍《山海經》稱“太歲”為“視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盡,尋復更生”。
近些年來,中國各地不斷有發現該種生物。

詳細解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用雞蛋碰石頭,比喻觸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有時也用來比喻敢於攻破科學禁區的精神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