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國祥
艾國祥
艾國祥,1938年2月17日生於湖南益陽,中國天體物理學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台長、北京天文台太陽物理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懷柔站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台長、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天體物理專業。中共黨員。1993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任1997-2000年度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委員會主席。
徠現任北京天文台台長、北京天文台太陽物理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懷柔站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台長、研究員。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太陽磁場與速度場觀測和研究”重要項目組長,國際天文協會第10委員會組織委員,美國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項目“中美太陽聯測”、國家科委與日本文部省合作協議項目“中日太陽物理合作”中方首席科學家。
艾國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台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主任。現任中國科協常委,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顧問,國家科技部973總顧問組成員。1997~200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屆委員會主席。獨立發明並主持研製了太陽磁場望遠鏡,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太陽磁場與速度場研究,其研究成果獲1994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發明以雙折射濾光器為基礎的兩維同時光譜儀,將太陽磁場測量方法連續推進了三代;主持研製了太陽多通道望遠鏡,獲得1995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何梁何利獎。2003年以來發明並主持中國區域導航定位系統(CAPS)的研發。
曾任徠1997-2000年度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委員會主席。獨立發明並主持研製的太陽磁場望遠鏡,獲198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太陽磁場與速度場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評為1994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發明以雙折射濾光器為基礎的兩維同時光譜儀將太陽磁場測量方法連續推進了三代。主持研製的太陽多通道望遠鏡獲得1995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何梁何利獎。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艾國祥
該衛星是中國空間天文學的第一個大項目,由此而發展起來的大口徑航天光學技術、二維太陽光譜同時測量技術、相關跟蹤和目標鎖定技術及航天大流量信息高速處理技術,將為中國空間遙測遙感技術的發展提供豐富的經驗和奠定堅實的基礎。艾國祥說:“磁元”是宇宙的“細胞”,我們要研究太陽的活動、爆炸以及起源,都離不開對"磁元"這一宇宙細胞的研究,世界上許多天文科學家都將研究的目光鎖定在“磁元”,故此,就需要在天上有個1米左右口徑的望遠鏡在太空觀察"磁元"這個宇宙細胞。我國幾年前開始正式研製自己天文探測衛星,其中,空間太陽望遠鏡作為衛星的有效載荷,重量占衛星總重量的65%,為1.2噸。屆時這顆衛星將用長征4-乙火箭發射到距離地球表面約750公里的太空軌道。艾國祥是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空間太陽望遠鏡”的首席科學家。
艾國祥
採用獨創性的太陽磁場望遠鏡對太陽進行觀測,並與美國、日本、獨聯體開展了聯合觀測,發現耀斑前兆紅移、黑子半影亮纖維磁場強300高斯、色球磁場反變和磁纖維、磁超米粒壽命由20小時改寫為70至90小時、網路磁元特徵、對消磁結構、耀斑矢量場特性等一系列新現象。一些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積極評價。
在物理學上的新見解:
提出了擠壓無力場耀斑模型,論證了與磁剪切同等重要的磁擠壓概念,嚴格定義了磁剪切和磁擠壓。這個夠解釋耀斑前兆紅移並得到“陽光”X射線衛星資料的支持及獲得數字模證實;提出了利用VB=0,利用雙層磁場,解決橫場180不確定性的理論並獲得法國以色列的應用;從觀測中提出了磁場與速度場牲在耀斑過程中的等效作用,發展了全日面磁場外推全球磁場的模型。
太陽磁場的發展:
艾國祥
與國際間的科學合作:
除了與美國、日本和獨聯體之間開展了合作觀測研究外,蘇聯、韓國、印度、歐洲、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也曾前來開展觀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