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0條詞條名為楊輝的結果 展開

楊輝

90後作家,講師,詩人,真襄陽節目製片人

徠楊 輝,筆名襄陽存輝,男,生於中國襄陽,師承著名演講家蔡順華教授,中國演講協會會員,湖北省演講協會襄陽分會培訓部部長,襄陽市作協文學襄軍詩歌支隊成員。樊城區教育局“百場公益演講進校園”公益講師。《襄陽十八怪》執筆創作者,著有文集《淚灑恰同學少年》。曾任襄陽市第二十四中學晨曦文學社社長、學生顧問、世界華人少年作協分會會長,襄陽市人民廣播電台“校園風景線”欄目組主播。

簡介


其主辦的《晨曦社報》獲全國校園報刊特等獎,2010年其參加的“為學杯”全國創新作文大賽獲全國二等獎。2012年其參與製片的90后大學生紀錄片《真襄陽》為襄陽首部本土自製原創紀錄片,獲優酷、0710網站、楚天都市報、襄陽晚報、日報、襄陽電視台等專題採訪。2012年其發表的短篇小說《走出石溪河》開闢了網易專欄。
徠2015年其創作的“襄陽十八怪”文化與發展建言,獲時任襄陽市委書記王君正親筆批示與研討。

媒體報道


草根視角,家鄉情懷 90后大學生拍DV推介襄陽
楊輝[90後作家,講師,詩人,真襄陽節目製片人]
楊輝[90後作家,講師,詩人,真襄陽節目製片人]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本報記者童光輝文/攝
最近,優酷網上一部叫《真·襄陽》的視頻,“俘獲”了不少網友的心,其創作者是一群襄陽籍90后大學生。雖然不在同一所高校,但是為了同一個夢想,他們聚集到一起,自費拍攝DV視頻,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襄陽、了解襄陽、暢遊襄陽。兼職賺錢買設備1月12日,四川內江師範學院大二學生馬然向湖北藝術學院大一學生楊輝提出,在寒假拍攝一部反映家鄉襄陽的片子。楊輝一口答應:“這也是我的夢想。”於是,他倆開始張羅起來。拍片子,當務之急就是買一部攝像機,可是學生哪有那麼多錢?馬然、楊輝把做兼
職掙來的錢湊到一起,湊了1600元,買了DV數碼攝像機等設備。
“片子的定位是什麼,從什麼角度來拍呢?”楊輝問馬然。“我們是大學生,也是普普通通的市民,就以草根視角來拍吧!”馬然回答。“好,我們找幾個老鄉當外景主持人介紹襄陽,這樣更真實。”楊輝說。
有想法就要去實現。馬然和楊輝聯繫了高中同學杜陽陽、馬軍,邀請他們共同參與片子的拍攝。就讀於武漢某高校的杜陽陽等人欣然接受,對拍攝反映家鄉變化發展的片子充滿期待。
1月17日,他們拿著DV攝像機,在襄城十字街碰頭,從昭明台出發,開始了整部片子的拍攝。雖然他們不專業,鏡頭總是來回搖晃,但他們傾注的家鄉情懷卻是真實的、無法替代的。
楊輝(襄陽存輝)
楊輝(襄陽存輝)
2月7日,整部片子“殺青”。“我們拍了很多素材,既有市區街景,也有鄉鎮面貌,還有訪問襄陽文化名人的,還算滿意。”楊輝說,開學后,他們將對素材進行剪輯和加工,爭取早日把樣片做出來。
楊輝
楊輝
日夜加班做片子
2月10日,馬然、楊輝等人回到各自的學校上課。為了做片子,他們進行了分工——馬然負責視頻剪輯,楊輝負責寫解說詞,杜陽陽和馬軍負責配音。他們每天在網上“見面”,交流心得。
沒有專業的編輯系統,沒有專業的編輯軟體,只有三台筆記本電腦和兩個話筒,如此簡單的設備,他們已經很滿足了,個個幹得不亦樂乎。“當時拍攝的時候陰雨天多,畫面不是很清晰,我們也不會視頻後期處理,所以只能用原始素材,沒加任何修飾。”馬然說,這部片子做出來,肯定會有人說“很山寨、很草根”,其實,真實就是最美的。
這一個星期,他們日夜加班“趕工期”,終於在2月17日凌晨1點把樣片做出來。當時,馬然異常興奮,當即拿起手機依次撥通了主創人員的電話:“快,快起床,看我們的片子,精彩啊!”
經過無數次的剪輯和修改,這部片子“出爐”了,總長度為45分10秒。“真·襄陽”這個片名,是這群90后對整部片子的定位,也寄託了他們對襄陽的無限熱愛之情和最美好的祝福。
襄陽存輝
襄陽存輝
網上分享聚人氣
為了第一時間讓更多的人知道襄陽、了解襄陽,馬然一夜沒睡覺。2月17日凌晨2點,他把片子傳到了優酷網上。“能在網上看到自己親手做的片子,感覺真爽,激動的話都說不出。”幾分鐘后,馬然看到了第一位網友的評論:“草根視角,見解精闢,值得稱道。”緊接著,更多網友開始灌水、拍磚。
擴容升級拍續集
“我們襄陽正在朝大都市闊步前行,作為襄陽人,我們都十分驕傲、自豪。”楊輝說,讓襄陽走出去、把遊客請進來,就必須全力以赴推介襄陽。這群90后還有一個更為宏大的計劃,就是以“四個襄陽”為主題,拍攝四集DV劇,對《真·襄陽》進行擴容升級。
馬然說,目前的困難有兩個,一是時間,二是資金,“要拍出更好的片子,就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但我們不怕,有信心繼續實現我們的夢想。”
據介紹,在後續拍攝中,他們將繼續介紹襄陽的名勝古迹、文人墨客、特色小吃等,仍然以普通市民的視角反映真實的襄陽。“為了升華主題,我們將聘請專業人士指導拍攝和製作,讓片子更具氣魄,內涵更豐富,意義更大。”馬然告訴記者。
襄陽學生建言將三國文化寫進教材
楊輝
楊輝
建設“文化襄陽”應該全面整合三國文化,並把三國文化編寫成地方特色教材,讓中小學生甚至幼兒園小朋友都能看、都能學。19日,湖北藝術學院襄陽籍學生楊輝等人建言,三國文化應該從娃娃抓起,使之逐漸深入人心。楊輝在網上看到家鄉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四個襄陽”建設活動,就萌生了提建議的想法。“我對三國文化比較關注,覺得這是‘文化襄陽’必不可少的內容。”於是,楊輝就與學校其他一些
襄陽籍的學生自發地聚集到一起探討如何讓三國文化深入人心的話題。“教育是比較有效的方法,而且越早教育就越早收穫。”楊輝等人認為,目前襄陽市還沒有三國文化方面的教材,學生很少接受這方面的教育,淡化了三國文化的“氣場”。如果把三國文化編寫成一系列的地方特色教材,採取圖文並茂的形式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都能學習,從小就培養他們的三國文化意識,那麼這種“氣場”就會逐漸形成並擴展。
中學生想出書 專家來出主意
本報訊【見習記者童光輝】想把自己的作品彙編成冊並出版,作為內部資料,跟老師、朋友交流,6月30日,襄陽二十四中學生楊輝致電本報,說他想出書,不知如何操作。
市文化旅遊和新聞出版局出版發行科副科長何洪林介紹,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是指在本系統、本行業、本單位內部,用於指導工作、交流信息的非賣性成冊、拆頁或散頁印刷品。該局對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的委印和承印,實行核發《內部資料性出版物准印證》管理。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的委印和承印活動。何洪林說,學生有了自己的作品,想彙編成冊,跟大家共享,這個想法是好的,但出書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向出版物管理部門申報、核審等,而且需要自籌資金支付相關費用。何洪林建議,楊輝可以先自行列印自己的作品,做成“試卷”樣式的本子,分發給老師和朋友閱讀賞析。這樣的話,既不需要到相關部門備案,又節約成本,方便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