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宅女
網路用語
“宅男”、“宅女”在中文中有兩種不同涵義,褒貶因人而異。
一般大眾所說的“宅男”、“宅女”主要指長期足不出戶的人,但又混入了許多不同概念。御宅族群體常將一般大眾所說的“宅”稱為“偽宅”。
“宅男”、“宅女”原是稱呼不同性別“御宅族”時的連用法,這種用法在中國大陸了解“御宅族”的人當中依然普遍存在,“御宅族”與長期足不出戶毫無關係。
一般大眾對於作形容詞或動詞的“宅”通常理解為足不出戶,進而所說的“宅男”、“宅女”是個籠統模糊的概念,所指範圍廣泛,較為普遍的判斷標準僅為長期足不出戶,但與人面對面交往較少、看似生活圈狹小,或沒有工作在家待業,亦或有工作但在工作之餘很少外出,以及一些居家就業者(比如在自家開設網店的人)皆被一般大眾劃為此類。御宅族群體對此頗為反感,常將大眾所說的“宅男”、“宅女”(尤其自稱者)稱為“偽宅”。
御宅族|泉此方
英文中indoorsman和indoorswoman與一般大眾所說的“宅男”、“宅女”原義上較為接近,但當前英文中這一稱呼在概念上與御宅族 存在混淆。
坊間流傳可將homeboy、homegirl或geek、nerd視為“宅男”、“宅女”的英譯,但實際 並非如此。
homeboy、homegirl是英文地區稱呼同鄉、老友、閨蜜以及同階層或同組織的人時所用的俚語,僅有部分中文地區大眾娛樂媒體和某些藝人及其追隨者將其誤以為“宅男”、“宅女”。
geek在中文地區通常直接音譯為“極客”或“奇客”,原是英文地區一般大眾對黑客的貶稱,後來常指一些能力強悍的計算機網際網路從業者或科技愛好者,從族群特徵上來看可視為御宅族當中的一個細分類別,有時也將計算機網際網路企業或科研機構的高管(比如:史蒂夫·喬布斯、比爾·蓋茨)劃為此類,總體來說這個詞的含義較接近於中文的“技術宅”。
nerd通常可譯作“書獃子”,主要的特徵是呆板、教條,其他方面與geek類似,同樣不適合作用於翻譯“宅男”、“宅女”。
漢英大詞典(第3版)第2052頁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1月1日出版,大連交通大學辭書研究所所長吳光華教授主編的《漢英大詞典(第3版)》將“宅男”、“宅女”收錄,分別譯作“Otaku”、“Otaku girl”,而“Otaku”正是來自於日文中“御宅族”的羅馬音“otaku”。
一般大眾所說的“宅男”、“宅女”是個籠統模糊的概念,主要通過日常生活表象來判斷,常見標準只是 長期足不出戶,因此許多本質不同的族群均被劃為此類,由此衍生出“宅在家”、“跟家宅著”、“我在家宅了很久”以及“反宅族”等用法。大眾媒體所稱的“宅男”、“宅女”,實際常是一些“隱蔽青年(家裡蹲)”或“NEET(尼特族)”以及一些“SOHO族(居家就業者)”,有時也把“懶人”或“居家男”以及“乖乖女”劃為此類,這種劃分方式其實既不科學也不嚴謹。
一名日本隱蔽青年|家裡蹲
尼特族特徵
懶人也是常被一般大眾稱為“宅男”、“宅女”的一個族群,懶人並不僅僅是不愛出門,而是即便在家也希望盡量減少任何動作。不僅不想工作也不願做任何事情,能站著就不走,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這種狀態並不一定像一般大眾所認為的尤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通常主要是人的 惰性使然,有時也和其他生理或心理問題有關。
在家兼顧照看孩子的SOHO族
有工作但在工作之餘很少外出,以家庭生活為重、親近家人的族群,也會被一些一般大眾劃為“宅男”、“宅女”,而“居家男”(Family man)、“乖乖女”是更為貼切的稱呼,且這類人當中有些是全職家庭主婦或家庭主夫。對於此種劃分其實已 與長期足不出戶無關,僅憑外出頻率是否低於判定者個人所認定的標準,這一用法通常並無貶義,有時反倒頗含褒義。一些藝人也以此為標準,自稱“宅男”、“宅女”。
被一般大眾劃為“宅男”、“宅女”的人尤其是“隱蔽青年”、“ NEET”、“懶人”通常都有些不健康的心理傾向或已形成心理疾病,這不是簡單的愛好、觀念或生活習慣問題,需要向心理醫生或家人親友尋求幫助及時疏導,長此以往會出現自閉、抑鬱、焦慮、狂躁、社交恐懼、人格障礙等病態。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宅”只是籠統的生活表象,並不是清晰的統一概念,因此將所有“宅男”、“宅女”視作同一種狀態無法清楚分辨心理問題的根源。
對於了解“御宅族”涵義的人所指的“宅”可視作“御宅”的簡化,進而“宅男”、“宅女”即為專指“男性”或“女性”御宅族的稱呼,也有“御宅男”、“御宅女”的用法。通常專指熱衷且博精於以ACGN(動畫、漫畫、遊戲、小說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尤其是日系ACGN為主的御宅文化體系的人,亦可泛指熱衷於某種次文化,並對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人。例如“鐵道宅”、“軍事宅”、“攝影宅”、“技術宅”。
御宅族所說的“宅”並非生活表象方面的特徵,而是指思想理念層面,具體特徵為:
首先,對其所熱衷的領域具有 狂熱性,對這一領域的理解具有 深入性。
其次,擁有對映射資訊爆發和信息化的 適應性,對資料搜尋與考據的 跨領域性,對映射創作者所提示的暗號,一個也不漏的加以解讀與研究。
第三,永不滿足的向上心和 自我表現欲,對所熱衷領域的熱愛和見解要能夠通過各種渠道表現出來。
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技術條件,不同基礎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政策環境影響下,御宅族會在生活狀態方面反映出各種不同的表象,但以上更為深層的特徵在所有御宅族中共同存在。
與傳統辭彙相比,這種理念較為接近於“研究精神”、“探索精神”或者“鑽研精神”。
日常生活狀態上,御宅族與一般大眾所認知的“宅男”、“宅女”通常有較大差異,並不一定會呆在家裡不出門。
早期的御宅族進行ACGN研究活動所需的電子設備、錄像帶、書籍等物資價格昂貴,單靠一個普通家庭的經濟能力難以全部擔負,當時通訊技術也不夠發達,交流討論渠道較為匱乏,這促使“御宅族”需要經常互相拜訪或到一些集會場所,共用或互相借用一些物資以減輕經濟負擔並進行討論交流。
隨著計算機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當今御宅族的日常活動越來越多的依靠網際網路和家用計算機來完成,對以上活動的需求大幅減少,這使得其留在家中使用電腦的頻率要高於一般大眾,表現出與一般大眾所說的“宅男”、“宅女”相似的狀態,但目的有巨大差距。其他族類這一表現僅為生活消遣,而御宅族則是為了對熱衷領域的追求以及對獲取相關知識的需要。
Comic Market會場東京國際展示場
中文地區常常將愛好幻想BL(Boys' Love)的“腐女”(ふじょし)與“宅女”混淆,雖然在族群上有很大程度的交叉,但這實際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腐女子”一詞源自於日語,是由同音的“婦女子(ふじょし)”轉化而來,為喜愛BL的女性自嘲的用語。“腐女子”的“腐”在日文有無可救藥的意思,而“腐女子”是專門指稱對於男男愛情——BL作品情有獨鐘的女性(其中亦有隻鍾情於現實男男的人),通常是喜歡此類作品的女性之間彼此自嘲的講法。非此族群以“腐女子”稱呼這些女性時,則是帶有貶低、蔑視意味的辭彙。在日本一些地方,直接稱呼對方為“腐女”是不禮貌的事情。
由於“腐女”喜歡由BL的觀點詮釋原創作品,所以會有不少腐女親自繪畫和書寫相關同人作品。但“宅女”卻不一定是喜愛BL作品,“腐女”亦不一定會進行同人創作,因此“宅女”不一定是“腐女”,“腐女”也不一定是“宅女”。
世界各地對男性與女性在傳統觀念上通常都有重男輕女的情況,在中文地區自然也不例外,這種情況使得一般大眾對媒體扭曲下被認為足不出戶的“宅男”、“宅女”(主要指家裡蹲和NEET)抱持不同的態度,這也使得御宅族的“宅男”、“宅女”處於不同的境況之下。
足不出戶的男性在一般大眾眼中往往會留下“家裡蹲”、“廢柴”、“懶漢”、“無可救藥”、“自閉”、“頹廢”等較惡劣的印象,甚至被認為患有精神疾病,雖然時下對居家男有所推崇,但一般大眾也並不都把這看作好事。這使得“御宅男”往往受到來自親友以及社會的巨大壓力,許多“御宅族”採取不同策略為“御宅”正名,或仍堅持“宅”這一稱謂並向一般大眾予以澄清,或作完全切割只稱“御宅族”並傳播相關文化。但也有一些人迫於壓力不得不隱藏“宅”身份,甚至放棄“宅”之名,成為“隱宅”,乃至“脫宅”放棄熱衷的文化,放棄理想與追求,而就像不是想當御宅族就能當一樣,御宅也不是想脫離就能脫離的,很多人並沒有成功“脫宅”而是處在一個尷尬的狀態,這對御宅族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干擾。
而女性在傳統觀念作用下常被認為“少外出”是理所應當,“不工作、交際少”也都無所謂,只不過是女性喜好安靜或害羞靦腆罷啦,素有崇尚“乖乖女”的情況,傳統觀念中就認為大家閨秀要“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才是守婦道,進而認為“宅女”是件好事。儘管許多“御宅女”也受到和“御宅男”同樣的壓力或作了同樣的妥協,但一般大眾總體上對待“宅女”並沒有像對待“宅男”那樣鄙夷,甚至對此抱有好感,乃至追捧。
一般大眾普遍不知道“御宅族”這個詞,更不了解這一族群,因此“宅男”、“宅女”稱謂的流行與“御宅族”並無直接關係,對於一般大眾的這種在媒體誤導下流行的用法若說是誤用有些欠妥,但說到“宅男”、“宅女”的起源,仍是源於“御宅族”。亦有一說稱古語“宅”作動詞可解釋為“居家”,因此“宅男”、“宅女”源於古意今用,但古語中宅作動詞時與之最為相近的僅有“居住”而非“居家”,但二者仍有較大差異。
註:宅男、宅女雖是共生詞,但中文地區早期御宅族以及最初媒體指為“宅”的人多為男性,宅女使用較少,因此該段部分內容未提及宅女。
《電車男》
接著台灣批踢踢實業坊(知名電子公告板社區)網友就開始喜歡在Hate、JapanDrama等版面上戲稱:“自己在家裡不出門很宅”或是“那些整天上網的人根本是宅男”,大陸網路上也有不少類似歪曲言論:“個人進一步顧名思義,所謂‘御宅’,就是“長駐在家”。哈!”(VeryCD上2005年8月某位網友的發言),從這段時間開始“宅男”一詞開始在中文網路中大肆流行(以台灣最為流行)。
這一時期即使ACGN圈內了解御宅族涵義的人也並不多,一般大眾或媒體對此更是聞所未聞,也不知道御宅族來自日文漢字直接書寫,對此便以原有的中文字面意思加以解讀,原本形象就不夠清晰的御宅族或者說宅男,在一般大眾心目中的概念逐漸扭曲,後來只要是那些在家裡常不出門、愛玩網路遊戲、或是沒女朋友、穿著不修邊幅、講話遲鈍就被認為是宅男。
《電車男》中文版網友留言記錄書於2005年4月在台灣出版;電影版8月在台灣、10月在香港上映;電視劇版於2006年1月起在台灣播出,2006年4月起在香港播出,2007年4月起在大陸安徽衛視播出。
2007年眾多台灣大眾媒體開始在報道中大量引用“宅男”、“宅女”、“阿宅”、“宅人”等將“宅”作為形容詞或動詞的辭彙同時與“御宅族”、“御宅男”、“御宅女”概念相混淆,還將“腐女”作為“宅女”的另一種說法,例如:2007年7月7日的新聞寫道“23歲宅男上網到中風”,其實仔細看新聞內容,不過是一名研究生必須經常使用電腦,導致病變而已;中天綜合台的全民大悶鍋在2007年7月19日中以“大學錄取率高,畢業失業率也高,一堆宅男懶斃了,我們下一代該怎麼辦”來當作主題,主持人說出“腐女就是指腐敗的女人,沒有前途的啊”、“宅男已經連線起來拉,快去找工作好不好”等報道,更醜化御宅族與腐女,之後在網路上引起一片撻伐,甚至有拒看全民大悶鍋的行動出現;2007年8月2日聯合晚報三版標題也以“你家有沒有宅男”為標題,在採訪數位御宅族男女后,把宅男、腐女形容成一種需要進行藥物或精神治療的病症,皆把“宅男”或“御宅男”等作為類似“家裡蹲”、“尼特族”的另一種說法。
宅男不該活在世上?
維基百科與百度百科中分別創建於2005年11月13日和2006年11月27日的,涵義解釋為男性御宅族的“宅男”條目,也同在2007年因一般大眾對宅男的解讀而突然轉變,摻入家裡蹲、NEET等妖魔化概念,百度百科“宅女”、“宅男宅女”條目亦是這一時期創建,內容均將“御宅族”、“家裡蹲”、“NEET”等族群相混淆。
後來的一些大眾媒體乃至學者曾聲稱“宅男”、“宅女”是台灣媒體自創,甚至認為是吳宗憲的娛樂節目創造,但媒體自創說沒有給出任何證據,僅是在缺乏考據的情況下所做的推斷。
2007年9月1日台灣中視 吳宗憲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主題為“ Orz!台灣御宅男”(主題名為“御宅男”但節目多處只用“宅男”二字),可以搶到“御宅族”不出門,將“御宅族”冠以“隱蔽青年”之定義加以歪曲,將其中男性稱為宅男,女性稱為腐女。節目中吳宗憲、楊千霈翻閱輕小說《涼宮春日的煩悶》(當天出席的其中一名宅男的收藏),楊千霈單獨挑選其中一段易被誤解的小說內容念出並斷章取義將其指為情色內容,之後吳宗憲在翻閱時念出一段小說內容之後說:“後來有一個男人把我拖出來,他的手指頭在我潔白的身軀上磨蹭,然後點燃了他的慾火,然後用力的吸吮我。──我是一根香煙。”暗示輕小說是官能小說,譏笑參加節目的宅男珍藏的灼眼的夏娜抱枕一文不值沒人要。“御宅男大改造”單元嘉賓黑澀會美眉祐祐以及黑澀會其他成員,對著參加節目的宅男發出“我覺得這種人不應該生活在世界上”、“很像那種電車上的變態”等言論。事後參加當日節目的御宅男雲山表示此次上節目就是為了向一般大眾釐清概念,沒想到節目竟變成貶低、攻擊動漫族群,在節目錄製時他試圖突破腳本作出糾正,但相關發言在播出時均被剪掉。
台灣角川書店官方聲明
實際上這已不是該節目第一次出現此類情況,2006年以來已播放多期以御宅男、御宅女或宅男、宅女為主題的節目,不斷刻意渲染御宅族不出門、不善言辭、不懂感情、錯失伴侶等,以社會的米蟲等字眼來污辱御宅族,此外還將腐女等其他概念與之混為一談。
事件愈演愈烈,“御宅族正名協會”發起9月23日包圍中視行動,要求中視“我猜”節目組道歉並為御宅族正名。吳宗憲表示一切只是製造節目效果按照腳本進行,行動發起者蕭奕辰則強調重點是批判中視給漫迷亂套稱號並對此類稱號妖魔化,造成漫迷遭到社會嘲笑、攻擊。另有御宅族發起一人一信投訴台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活動,檢舉“我猜”9月1日節目內容涉嫌“屢有編造不實內容及歧視、攻擊用語,明顯妨害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媒體觀察基金會表示收到大量陳情書,將舉辦相關討論座談。《涼宮春日》系列出版方角川書店表示,“我猜”播出后,眾多涼宮迷反映他們拿出涼宮,就被人以異樣眼光看待,父母也禁止他們買涼宮,“都是‘我猜’害得!”另外,也有家長打電話問涼宮究竟有無情色,“大眾片斷的印象只停留在A書上,讀者很委屈!”
包圍行動即將到來之際,中視“熱門話題”節目請上參加“我猜”節目的御宅男雲山與台灣動漫評論團體傻呼嚕同盟的黃瀛洲(Jo-Jo)釐清“御宅族”定義;釋出善意,強調9月23日當天會準備咖啡歡迎“御宅族正名協會”到來,大家敞開胸討論溝通。吳宗憲當天在大陸有工作,表示“歡迎他們走出家門,出來走走接觸大自然,對身心有益。”頗具挑釁意味。節目製作人葉心如表示:“我們已經在節目中表達過歉意,也解釋過了,完全是節目效果,沒有惡意中傷之意,他們包圍中視,我們沒有意見,會虛心接受批評。”
9月22日播出的“我猜”開場中,吳宗憲表示:“網路就是無國界,大家都是好朋友;如果有惡意,我們幹嘛請他們上節目?”該集進入第一段廣告前,播出字卡,承認〈Orz!台灣御宅男〉“播出內容導致社會大眾對《涼宮春日》輕小說以及對御宅族、ACGN等族群造成誤解,本節目特於此發表致歉聲明。此外,本節目向來尊重社會各族群,絕對沒有任何侮蔑之意。如因節目效果造成部分人士的不悅,本製作單位也在此鄭重致歉。《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製作單位敬啟。”
9月23日,“動漫愛好者的聲音”活動總召集人蕭奕辰召集約200名ACGN愛好者,在中視大樓旁的重陽公園集合,高喊“尊重!尊重!尊重!”並遞交內含3000名動漫愛好者連署簽名的陳情書給中視副總經理曠湘霞與中視公關室主任鄭大智,表達對“我猜”9月1日節目內容的不滿,向中視索討“對於普通動漫愛好者”的“正式官方道歉”,這次活動的主辦單位強調他們的定位是“普通的動漫愛好者”,並非以“御宅族”為名義。對此,曠湘霞與鄭大智表示,已聽到他們的聲音,會尊重他們的意見,開會討論解決方式。
中視公司回復“動漫愛好者的聲音”聲明稿
2007年9月26日,中視萬維網公布《中視公司回復“動漫愛好者的聲音”聲明》,從“態度”與“執行”兩方面回復“動漫愛好者的聲音”。
一般大眾和媒體方面,在台灣過多媒體新聞濫用、偏見、扭曲報道的情況下,已到了只要是男性就可能冠以宅男,而女性則統稱正妹的地步,與之類似在大陸對男性皆稱帥哥,女性便喊美女。但媒體普遍並沒有對“宅”和“御宅”做明確區分,仍舊常以“宅”、“阿宅”、“宅男”、“宅女”以及“腐女”等辭彙指代“御宅”。例如923事件之後台灣中視“我猜”節目仍然經常主題名使用“御宅男”但節目中大量只用“宅男”二字並認為“宅男”不出門,名為《愛就宅一起》的台灣電視劇仍然是講御宅族的事,報道開拓動漫祭時仍舊將御宅族稱作阿宅,常見的一般大眾或媒體總結的“宅男”、“宅女”特徵也是愛看動漫、愛上網等和不出門、不交往、沒伴侶等生活表象混雜在一起,實質上還是“宅”與“御宅”混用狀態。
大陸媒體的使用情況與港台類似,雖然沒有濫用到“男性皆稱宅男”的地步,但普遍對“宅”作形容詞或動詞時除了相對少出門以外概念依舊混雜不清。比如一邊央視在報道ACGN相關事物時使用“宅文化”,一邊國防部發言人在回答遼寧號航空母艦遠洋訓練的問題時表示“航母不是宅男”。一些藝人亦在對“宅”缺乏認知的情況下誤以為時尚熱門“褒義詞”,熱衷於自稱“宅”,並加以炒作。御宅文化圈與一般大眾流行娛樂圈存有衝突,甚至互相鄙夷,這樣的用法常會激發對立,許多“御宅族”均對此表示不滿,甚至將此視為侮辱。
同時SOHO相關市場受到商家關注,商家出於商業炒作需要常在宣傳中使用“宅”相關辭彙,這使得“宅”、“宅男”、“宅女”、“阿宅”、“宅人”在商業廣告當中的使用增加,甚至連“御宅”、“御宅族”、“御宅男”、“御宅女”以及“腐女”都一併視作不出門來濫用。但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無論一般大眾所說的“宅男”、“宅女”或是“御宅族”足不出戶的情況都有所減少,加之“屌絲”、“盧瑟”、“矮窮矬”、“XX青年”等涵義雖然與“宅”不同但又確實有一定替代作用的新詞廣泛流行,一般大眾和媒體使用“宅男”、“宅女”、“阿宅”等辭彙的情況也隨之有所減少。
傻呼嚕同盟著《御宅學》
宅男宅女
混亂的首要原因正是語言環境的差異,儘管“御宅”一詞其日文漢字有“宅”這個字,但這個詞所指代的是“您”或“您家”,更完整的講是“您家的人”,是一種人稱代詞,一種敬語;漢語中原本“宅”一般只用於指代“居住所”這個物,或少量用於指“居住”這個動作。一般大眾在不知道新用法中“宅”作形容詞或動詞時源自對“御宅”的簡化,更不知道“御宅”來自日文漢字直接書寫的情況下,使用中出現混亂是件很自然的事,而一般大眾在媒體引導下更不會去做嚴謹的考據。
其次就是族群本身客觀上存在交叉,御宅族和家裡蹲、NEET等被大眾稱為“宅男”、“宅女”的族群雖然概念不同,但由於本身不是同一層面的族群劃分,因此也並沒有界限衝突,部分御宅族也就同時屬於多個族群。再加上早期流行時的電車男以及片中其他御宅族乃至台灣當地的御宅族作為御宅族的特有行為,對一般大眾來說只通過簡單觀察而不進行交流根本無法理解,對於無法理解的事物一般大眾更不願與之接近或多作溝通,這樣的狀態下反倒更容易注意到部分御宅族生活表象上較為明顯的,出門少於一般大眾這一特徵,且御宅族之間廣泛的交流也不被一般大眾所察覺,使得一般大眾認為御宅族不交往。這樣的情況加上族群名中的“宅”字的語義混亂就更容易產生誤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