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菩薩

藥師琉璃光如來左脅侍

日光菩薩,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左脅侍,是凈琉璃世界無量無數菩薩眾中的上首大菩薩。又稱日曜菩薩、日光遍照菩薩。藥師佛的左脅侍。與右脅侍月光菩薩在東方凈琉璃國土中並為藥師佛的兩大輔佐,也是藥師佛國中無量菩薩眾的上首菩薩。

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與藥師佛的關係甚深。在久遠的過去世,電光如來行化世間。當時有一位梵士,養育二子。發菩提心,誓願拯救病苦眾生。

角色背景


姓名由來

日光菩薩的名號,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此一菩薩持其慈悲本願,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塵,摧破生死之闇冥,猶如日光之遍照世間,故取此名。

角色形象


日光淵源

日光,梵名Su^rya-prabha。又作日曜菩薩、日光遍照菩薩。藥師如來二脅侍之一。身呈赤紅色,左掌安日輪,右手執蔓朱赤花。〔藥師如來本願經、灌頂經卷十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日光,梵名Su^rya-prabha^sana。又作日光明菩薩。大日經中並未記載此菩薩,玄法寺儀軌
日光菩薩
日光菩薩
卷二、青龍寺儀軌卷中則於地藏院中列之。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日光菩薩位於除蓋障院九尊中之最西端(即最下端),身呈肉色,右手曲肘豎掌,掌心向內,屈中指、無名指、小指;左手握拳,置於臍處,手執蓮華,其上有珠。密號威德金剛,三昧耶形為赤寶。〔秘藏記、胎藏界七集卷中〕梵語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為說法。時舍利弗。大目犍連。前詣佛所。五體投地。禮佛足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不忍見佛入於圓寂。而於此時。先入滅度。爾時眾中。有一苾芻。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舍利弗大目犍連。有何因緣。今於佛前。先欲入滅。唯願世尊。為解眾疑。爾時世尊。告苾芻言。汝今諦聽。吾為汝說。舍利弗。大目犍連。貪瞋痴等。諸漏斷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非唯今日先欲入滅。於過去世。北印度內。有一大城。名曰賢石。長十二由旬。廣闊亦爾。彼有國王。名為月光。

傳說

日曜菩薩像幡 敦煌絹畫
日曜菩薩像幡 敦煌絹畫
日光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有密切關係。持誦大悲咒者,日光菩薩當與無量神人來為作證,並增益其效驗。凡是持誦大悲咒者,如能再持日光菩薩陀羅尼,當能得日光菩薩之護持。《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20·111b)︰‘日光菩薩為受持大悲心陀羅尼者說大神咒而擁護之︰“南無勃陀瞿那迷,南無達摩莫訶低,南無僧伽多夜泥,底哩部畢薩咄檐納摩。”’
《大悲心陀羅尼經》云:日光菩薩。為受持大悲心陀羅尼者。說大神咒而擁護之。南無勃陀瞿那迷。南無達摩莫訶低。南無僧伽多夜泥。底哩部畢薩咄檐納摩。誦此咒滅一切罪。亦能辟魔。及除天災。若誦一遍。禮佛一拜。如是日別三時。誦咒禮佛。未來之世。所受身處。當得一一相貌端正。可喜果報。
月光菩薩
日光菩薩與月光菩薩,梵語surya-prabha與candra-prabha,即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之意。“日光遍照”在佛法上表智慧,放射無量光明,普透一切宇宙生命,使自昏昧迷濛中醒覺;“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靜定,映現明澈清輝,容攝大千芸芸眾生,使免於受貪、嗔、痴、三毒逼惱。二者共同輔弼東方凈土藥師如來弘揚正法,一左一右,普渡有情,位補佛處,尊貴有如釋迦佛側的文殊、普賢。
相傳藥師如來與日光、月光菩薩本為父子,久遠劫前曾於電光如來法運中勤修梵行,受電光如來咐囑分別改名為醫王與日照、月照,發無上菩提大願,誓救六道一切有情出輪迴苦。二尊菩薩在密宗的形像有多種,其中有以日光菩薩為通身赤紅色,坐赤蓮上,左手持赤蓮,右手半舉朝內結印,蓮上安日輪;月光菩薩為童子形,坐赤蓮上,黃色裝,右手執上安半月之細葉青蓮,左手持未敷蓮花。
另據《觀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記載,二尊菩薩發心擁護修習大悲咒的行者,傳下二種神咒,若能至誠持誦,可得增上助力,除災辟魔,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巍巍。
日光菩薩
日光菩薩說一個日光菩薩陀羅尼咒,來擁護誦念大悲咒的人,誦持大悲咒的人,“說陀羅尼咒”:說一個陀羅尼咒。“而擁護之”而擁護持咒的人。
日光菩薩為受持大悲心陀羅尼者,說大神咒而擁護之:“南nà無mó勃bó陀tuó瞿jù那nà迷mí 南nà無mó達dá摩mó莫mò訶hē低dī,南nà無mó僧sēng伽qié多duō夜yè泥ní,底dī哩˙lī部bù畢bì薩sà咄duò(木詹)dàn納nà摩mó’
“深低帝屠蘇吒。阿若蜜帝烏都吒。深耆吒。波賴帝。耶彌若吒烏都吒。拘羅帝吒耆摩吒。沙婆訶。”
功德:誦此咒滅一切罪,亦能辟魔及除天災,若誦一遍,禮佛一拜,如是日別三時誦咒禮佛,未來之世所受身處,當得一一相貌端正可喜果報。
農曆十一月十九為日光菩薩聖誕。

有關作品

1.《日光菩薩陀羅尼》
na mo bo tuo qu na mi
南無勃陀瞿那迷
na mo da mo mo hē dī
南無達摩莫訶低
na mo sēng qie duō ye ni
南無僧伽多夜泥
dǐ li bu bi sa duō dan na mo
底哩部畢薩咄檐納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