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水
臨安籍氣象幹部
陳金水,1996年浙江臨安籍氣象幹部,高原赤子——陳金水同志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稱號,1997年他又榮獲國家“五一”勞動獎章,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因此推向一個高潮。
陳金水[臨安籍氣象幹部]
1996年4月2日,中國氣象局黨組作出“向陳金水同志學習”的決定,一個宣傳陳金水事迹、學習陳金水精神的熱潮迅速在全國推開。同年4月25日,中共臨安縣委作出“關於開展向陳金水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5月2日,在臨安劇院隆重召開陳金水同志先進事迹報告會,劇院內座無虛席,連過道上都擠滿了聽眾。當時全縣各系統、各部門、各單位迅速行動起來,組織學習陳金水的先進模範事迹。隨著這一活動的深入開展,極大地推動臨安的文藝創作,寫出一大批學習宣傳陳金水的文藝作品,在各級報刊上發表報告文學、長篇通訊、詩歌、歌曲、連環畫、小故事、小劇本等各類文藝作品百餘篇,盛況空前。
在陳金水精神的感召下,全市人民團結一致,以高昂的熱情投入到創建“省級衛生縣城”的實際工作中去,經過半年艱苦努力,實現了“省級衛生縣城”的目標。
建立“天下第一氣象站”
1956年,才21歲的陳金水從北京氣象學校畢業。當時,正逢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中央決定選調一批氣象人員進藏。聽說了這個消息,血氣方剛的他立馬在志願書上寫下了“到艱苦的西藏去,保證服從分配的”誓言。正是為了實踐這個誓言,他與西藏有了33年的不解之緣。
1956年至1981年,他從藏南轉戰藏北,整整25年。開始,正值西藏平叛時期,時局非常不穩定,時有叛匪襲擊。內地進藏的人員本來就不多,專門的武裝人員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當時氣象站是叛匪主要攻擊目標,因而,所有人員既是戰士,又是業務人員。陳金水因個子大、膽子大、體力好而成為機槍手。一人背著三支槍八個手榴彈的他,不僅會打槍還打得很好。在那時,他和戰友們多次與叛匪正面交鋒,最長的一次堅持了74天。可以說,陳金水與當時許多進藏幹部一樣,為西藏平叛作出了貢獻。
時局穩定后,陳金水開始了他在氣象方面的研究。當時我國對於雪域高原的氣候研究是一片空白。為了填補這個空白,為西藏建立完善的氣象資料,陳金水和同事們開始了艱難而又漫長的收集資料的過程。1965年10月,由他領頭建立在海拔4802米的安多氣象站拔地而起。這個全球海拔最高的氣象站,填補了世界氣象史上的空白,被譽為“天下第一氣象站”。
然而這個“第一”背後,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困苦!
1965年9月,陳金水來到了安多,此時的安多已是一派北風呼嘯、白雪皚皚的隆冬景象。這是一個全年都被白雪覆蓋,即使在盛夏最高溫度依然為零下4.5攝氏度的地方。在一片荒蕪人煙的坡地,陳金水和他的同事搭起兩頂帳篷,安營紮寨。同事在幫助他扎完營后都撤離了,只留下了陳金水一個人,開始了艱苦的創業。
天氣很冷,對陳金水來說,可以烤烤火也成為一種奢望。有一次他拿出溫度計來測量,居然是零下27攝氏度。在這樣的低溫下,不可能睡得好,總是處在半睡半醒狀態。為了抵禦極冷,他挖了地窖,但是地窖太潮濕,被子都爛了。在後來的七八年裡,他自己挖石頭,找木頭,終於造起了屋子。高寒地區蔬菜奇缺,陳金水就嘗試著種一些,更多的時候只能靠霉豆腐、鹹菜之類的主菜。正是長期吃這種半生不熟的食物和腌制食品,使他患上了嚴重的胃病。
與肉體遭受的折磨相比,更難熬的是心理上的折磨。獨自堅守在高原荒漠的陳金水不光寂寞,他說:“一到冬天,就會覺得胸悶、氣急,常常面臨死亡的威脅。”就是在條件如此惡劣的安多,他連續值188個班,每班晝夜觀測4次,記錄數據數萬個,無一差錯,成為西藏首個獲得“百班無錯情”稱號的觀測員。
1996年,陳金水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他的事迹也開始廣為人知。
這是一位氣象工作者的風雨人生:
1956年至1981年,初進西藏,從藏南轉戰藏北,整整25年;
1988年至1992年,再赴雪域,苦戰藏東昌都,一干5年;
1993年至1995年,三上高原,再戰昌都,又是3年;
從22歲到61歲,從雅魯藏布江畔的澤當,到雄偉的唐古拉山,再到橫斷山脈的三江流域,陳金水在西藏待了33年。
“不顧群眾的生死,還叫什麼共產黨員”
1996年,陳金水退休回到家鄉臨安,和老伴住在縣城一個很普通的樓房裡。雖然離開了他默默奉獻了33載的雪域高原,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他,依然時刻提醒自己肩負“優秀共產黨員”這一永不退休的“職務”。
去年年初,陳金水甲狀腺開刀住院,一些四川民工來病房找到他,請他幫忙討個說法。原來一位來自四川地震災區的民工在臨安一建築工地打工,從五樓墜落,造成腦損傷、全身多處骨折,承包工程的老闆在付了一些醫藥費后就失蹤了,受傷民工隨時面臨失去救治的可能。老陳了解詳情后非常氣憤,不顧自己手術后虛弱的身體,一定要為民工討回公道。他一面安撫民工不要意氣用事,一面多方奔走聯繫,讓政府主管部門介入解決。在他的努力下,當地信訪、勞動、工商等八個部門聯合辦公,協商解決此事。老陳通過查訪老闆所在的村,終於在安徽找到此人,並由此人家鄉太湖源鎮政府出面調解。在調解會上,這個承包商指著陳金水罵他多管閑事。老陳義正詞嚴地說:“我是共產黨員,如果群眾的生死都不顧了,還叫什麼共產黨員。”通過調解,勞資雙方達成協議,由承包商一次性賠償8萬元給受傷民工。
在臨安,陳金水是個名人,他的親切隨和、他的仗義執言,讓群眾信任。群眾遇到一些不能解決的事,都願意找陳金水,而他也會竭盡所能,盡心儘力地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2001年的一天,陳金水一拉開家門,外面站滿了人,連樓梯上都沒有插腳的地方。原來橫溪鄉10個村的支書帶著幾十個村民上門,反映“乘車難”。全鄉不通公交車,給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不便,鄉里3所學校的1500名中小學生每天來回要走幾十里路。陳金水為此前前後後跑了半年多,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最後,在有關部門開會時,陳金水直接闖了進去,即席發言,給一些幹部上了一堂“理論課”。“假如你們自己的孩子每天上學要走幾十里路,你們心裡怎麼想?”很快,公交車通到了橫溪鄉的10個村。
這些年來,陳金水管過很多“閑事”,從修路鋪橋,到家庭矛盾。為了使政府和有關部門了解民情民意,陳金水還經常自掏腰包去實地調研,核實情況,因此當地領導對老陳送來的材料都很信任並引起重視。常常有人問:“老陳,你都退休了,幹嘛要這樣做?”陳金水回答:“我雖然退休了,但我還是要做人民和政府的橋樑;化解老百姓的矛盾,幫助政府做好群眾工作,這都是一個黨員的職責。”
關心下一代,也是陳金水退休后喜歡做的事。這十多年來,陳金水奔忙在講台、學校,為各單位宣講黨的方針、政策,講述自己所摯愛的氣象事業。2003年,他又加入講師團,並任團長。在他的帶領下,2003年以來,講師團共宣講500多場,其中陳金水自己演講近百場。他們的演講,吸引了20多萬的觀眾,其中主要是中小學生。
常懷感恩之心,過普通人的生活最幸福
陳金水是我國氣象工作者的驕傲,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但是他的生活卻很儉樸。他和他的家人住在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有來訪者就顯得特別擁擠。平時,他每天都會騎車或步行到很遠的地方去買菜,因為那裡的菜又新鮮又便宜。買菜之餘,還能和大夥兒拉拉家常,聊聊家長里短。
對於這樣的生活,陳金水很知足。年年春節,臨安市的領導都會上門慰問看望,他心存感激。他總認為,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不能因為自己是先進而需要特殊照顧。現在的生活比在西藏的時候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他還有許多戰友曾經一起工作,默默奉獻,什麼都沒有得到,有的甚至長眠在了青藏高原。讓他特別欣慰的是,家庭生活很幸福,他的妻子也是進藏的氣象工作者,兩人在一起工作中由相知到相愛,共同在西藏生活了18年,如今他們相互扶持,彼此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兩個孩子都有了很好的工作和各自的家庭,三代同堂,兒孫繞膝,晚年生活很幸福。
離開西藏十多年,陳金水片刻沒有忘記那個承載他青春和事業的地方。青藏鐵路動工的時候,他興奮得睡不著覺。200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他被邀請回西藏。一踏上那裡的土地,就讓他回想起在西藏的歲月,看著今天的西藏,他感慨萬千。
正因有著這樣良好的心態,再加上合理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已經76歲的陳金水,現在腰板硬朗,精神爽朗。每天的生活很簡單也很充實。閑來伺候自家樓下那塊小小的菜地,他曾說:“我種花不行,種菜特別好,這還是在西藏練出來的。”菜成熟了,他除了自己吃,還會送給鄰居,讓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喜悅。
(“事迹”材料作者:唐佳璐、張偉星)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