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城鎮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轄鎮

裴城鎮,隸屬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位於郾城區西北部,東與商橋鎮相連,東南與新店鎮相接,南與舞陽縣太尉鎮接壤,西南與舞陽縣侯集鄉接壤,西北與許昌市襄城縣姜庄鄉交界,北與臨穎縣大郭鎮毗鄰,鎮人民政府東距郾城區政府25千米,總面積79.74平方千米。

明、清朝時期,裴城鎮境域分屬北河保、鄧襄保;1999年12月,撤鄉設鎮;截至2018年末,裴城鎮有戶籍人口54263人;截至2020年6月,裴城鎮下轄24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蘇侯村永興路15號。

2011年,裴城鎮財政總收入1673萬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3萬元,比上年增長19%,人均財政收入316元,比上年增長34%,農民人均純收入9056元;2018年,裴城鎮有工業企業46個,規模以上企業1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4個。

建置沿革


明、清朝時期,裴城鎮境域分屬北河保、鄧襄保。
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西北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后,分屬裴城鄉、大同鄉。
1949年,屬大新店區。
1955年12,月屬新店區。
1959年初,置裴城公社。
1961年10月,設立裴城管理區。
1965年9月,改為裴城公社。
1984年10月,改稱裴城鄉。
1999年12月,撤鄉設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裴城鎮下轄24個行政村:蘇侯村、家周村、三丁村、裴城村、小徐村、田古東村、大張村、羅王村、寨子村、斗楊村、胡劉村、中和寨村、潘王村、西芮村、東芮村、馬庄村、城高村、梁庄村、宋崗村、坡劉村、田店村、渚張村、鐵爐村、南楊村。
截至2020年6月,裴城鎮下轄24個行政村:蘇候村、西芮村、三丁村、坡劉村、馬庄村、斗楊村、南楊村、鐵爐村、田店村、寨子村、田古東村、羅王村、芮村、大張村、城高村、梁庄村、胡劉村、宋崗村、中和寨村、渚張村、小徐村、裴城村、潘王村、中周村;鎮人民政府駐蘇侯村永興路15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裴城鎮位於郾城區西北部,東與商橋鎮相連,東南與新店鎮相接,南與舞陽縣太尉鎮接壤,西南與舞陽縣侯集鄉接壤,西北與許昌市襄城縣姜庄鄉交界,北與臨穎縣大郭鎮毗鄰,鎮人民政府東距郾城區政府25千米,總面積79.74平方千米。

水文

裴城鎮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河流有吳公渠、馬拉河、洄曲河等,吳公渠從城高村入境、流經梁庄、坡劉等4個村,向東注入穎河,境內全長7千米;吳公渠境內全長21.7千米,有馬拉河、洄曲河等支流;北乾渠(幸福渠),從家周村入境,與6條支渠、1條斗渠縱橫成網,有效灌溉面積4.27萬畝。

自然資源

2011年,裴城鎮有耕地面積8.5萬畝。

人口


截至2011年末,裴城鎮轄區總人口5.4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918人,城鎮化率2.1%,另有流動人口1622人,總人口中,男性27813人,佔51.5%;女性26227人,佔48.5%;14歲及以下7604人,佔14.1%;15—64歲40231人,佔74.5%;65歲及以上6205人,佔11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40萬人,佔總人口的99.99%,有回族2人,傣族2人,蒙古族1人,滿族1人,人口出生率9.5‰,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長率3.8‰。
截至2017年,裴城鎮常住人口52935人。
截至2018年末,裴城鎮有戶籍人口54263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裴城鎮財政總收入1673萬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3萬元,比上年增長19%,人均財政收入316元,比上年增長34%,農民人均純收入9056元。
2018年,裴城鎮有工業企業46個,規模以上企業1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4個。

農業

2011年,裴城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人均1.6畝,農業總產值達到3.7億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9.1萬噸,人均3769千克,其中,小麥5.1萬噸,玉米4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煙葉、蔬菜,其中,煙葉種植面積6000畝,有現代煙草農業示範園區1處,種植蔬菜5000畝(大棚蔬菜面積1200畝),品種以西紅柿、辣椒、廣東菜心為主,各類蔬菜年產值6000萬元,每年向香港供蔬菜200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肉牛、奶牛、家禽為主,飼養生豬12.3萬頭,肉牛560頭,奶牛200頭,家禽46萬羽,累計造林1135畝,其中防護林935畝,經濟林84畝,用材林115畝。

工業

2011年,裴城鎮工業以新型造紙、精細化工、建築建材生產和食品加工為支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36家,職工6912人,工業總產值達到8.7億元,比上年增長29%,生產瀝青乳化劑3000噸,實現產值6000萬元。

商貿

2011年末,裴城鎮有商業網點230個,城鄉集貿市場2個;出口總額3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2%,貿易產品有糧油、蔬菜、建材、紙製品等。

金融

2011年,裴城鎮有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營業網點3處,年末各類存款餘額2.7億元,比上年增長29%;各項貸款餘額820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裴城鎮有幼兒園16所,在園幼兒1234人,專任教師82人;小學13所,在校學生2660人,專任教師22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150人,專任教師11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773萬元,比上年增長30%。
裴城鎮
裴城鎮

文化事業

2011年末,裴城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4個,各類文化專業戶50戶;各類文化藝術創作人員26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裴城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5個,其中鎮衛生院1個,村衛生所(室)24個;病床102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8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87%;孕產婦死亡率為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9.3%0、6%0、6%。

社會保障

2011年末,裴城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8戶人數149人,支出9.4萬元,月人均165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51戶,人數1246人,支出153.8萬元,月人均75元,農村醫療救助520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4.7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90人,支出40.5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83人,支出23.4萬元,有溫暖小區(敬老院)3所,床位230張,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9000人,參保率90%。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裴城鎮有郵政支局1個,郵政業務總量(含郵政儲蓄)4200萬元;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1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7萬門,固定電話用戶0.4萬戶,電話普及率30%;行動電話用戶2.1萬戶,寬頻接入用戶2.1萬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510萬元。
給排水
201年末,裴城鎮鎮區有自來水廠3座,深水井3眼,安全飲水受益群眾20000人,佔全鎮人口的40%。
供電
2011年末,裴城鎮鎮區有供電所1個,10千伏線路2條,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30萬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佔20%。
園林綠化
2011年末,裴城鎮鎮區有綠化面積5000平方米,各類綠化樹木3000株。
道路
2011年末,裴城鎮鎮區有主幹道4條,總長6520米,人均道路長度1.8米;路面平均寬度12米,全部為水泥路面,人均道路鋪裝面積6.6米。

交通運輸


裴城鎮鐵路漯寶線東西貫穿全境,境內長5.2千米,主要站點有裴城貨運站,220、238省道在三丁村十字交叉,境內分別長9.2千米和4.8千米,2011年末,環鎮公路32千米、村村通公路40千米,鎮區客運站1個,日發客運車200班次,日均客流量4000人次。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裴城鎮,因唐代名相裴度伐蔡時曾於此駐軍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