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邊營遺址

靖邊營遺址

靖邊營遺址位於依蘭縣城東15公里松花江南岸,是依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景區介紹


靖邊營遺址是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中國人民抗擊沙俄入侵的江防要塞,成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打擊外來侵略的見證。光緒六年(1880年)五月,清政府派督辦吉林邊務大臣吳大徵會同吉林將軍銘安,在巴彥通哈達設“綏字一軍”,建營五座,稱靖邊後路營,俗稱靖邊營。駐紮兵勇2500餘人。光緒九年(1883年)清政府在靖邊營東北1.5公里的松花江畔,修築巴彥通炮台一座,安鋼炮五門,炮台兩側設有大小火藥庫六座,兵房十間。同年,在松花江與巴彥通之間,安設攔江大鐵索。右岸台地設護江關。光緒二十六年七月,靖邊營清軍和當地人民曾三次沉重打擊沙俄侵略軍,擊斃沙俄上校運輸官維尼柯夫,擊毀和擊沉沙俄“齊必斯號”、“奧德薩號”等船艦。現靖邊營遺址猶存.每座營址大體呈方形,周長480一594米不等,營牆夯築,殘高1.5—4米。營的四大哨所分別設於東、南、西三面山頭。巴彥通炮台是用石灰砂漿灌築而成,遺跡尚在。

具體內容


靖邊營遺址位於依蘭縣東北部松花江南岸的巴彥哈達群山環抱之中,距縣城15公里。1880年5月為加強三姓地區防禦清朝督辦吉林邊務欽差大臣吳大澄會同吉林將軍建的綏字軍兵營,營房有五座。營址呈正方形,邊長200米,圍牆現存高度3至4米,頂寬2米,跺口間距2米。自西向北呈弓形排列在山麓的半坡上,最北面的稱前營,最南面的稱后營,前後兩營駐有馬隊,共500餘人。中間三座營,靠北是左營、中間是中營、靠南的是右營,各駐步隊500名,五個營共駐馬步隊2000餘人。1883年,因中法戰爭即將爆發,清廷調走1250名,兵力僅剩750餘人。后改綏字軍為靖邊後路營,百姓自此稱為靖邊營。營西4座小山頂上設4座哨所,營房附近還有跑馬場,海關、老公館、斷魂橋、刑場、鬼王廟等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