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賦

皖賦

《皖賦》是我省第一部系統反映安徽歷史文化的電視專題片,也是年輕的安徽有線電視台承接的第一部大型系列片。經多方努力組成的攝製組,總共才十個人、兩台攝像機(後來又減少了一半),而且直到開拍之時還沒有一個可供拍攝的理想的腳本。可攝製組的同志們依然雄心勃勃,要把《皖賦》拍成打得響的電視精品,以免愧對先人。

內容提要


面對紛繁浩瀚的數千年歷史變革、人物事件、文化景,崇山峻岭崇山峻岭崇山峻岭觀,該怎樣梳理和架構,使其脈絡清晰而又科學合理?如何用電視手段去反映和展示被風雨剝蝕得幾近消逝的文化遺存,架通和穿透古今文明,使安睡的歷史文化在觀眾面前活起來?這就要求攝編導人員對安徽歷史文化有透徹的了解、開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思考。可以說,整個《皖賦》的籌劃和攝製過程,就是攝製組主創人員對皖文化熟悉、認知和思索的過程。從策劃提綱到攝製腳本、到解說詞、到主題歌詞,都曾數易其稿,把已經編成的前四集也推倒重來。
幾經反覆,攝製組決定採用歐遠方先生提出的皖文化“三大文化圈”的意見進行拍攝。前三集表現淮河文化圈的哲思、雄渾與壯美;4、5兩集,展示新安文化圈的徽商和徽州文化曾經有過的輝煌及其對明清時期中國經濟文化的巨大影響;6至8集則著重反映皖江文化圈在清末及近代中國所具有的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中華文明發展演進的大背景下,表現三個文化圈之間的傳承、過渡與滲透,既突出了皖文化的地域特點,又將皖文化豐富的內涵及其對中華文明的重大貢獻清晰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為了讓無聲無形的歷史在屏幕上活起來,讓皖文化曾經有過的輝煌與燦爛在《皖賦》中得到充分生動的展現,我們千方百計搜集尋找一切可能拍攝到的遺跡、文物、史料,採訪儘可能多的史料見證人,記錄下帶有歷史和地域特色的民風民俗。為了更好地運用電視藝術特長,讓《皖賦》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和聽覺震撼力,攝製組的同志不辭勞苦,穿越四季,行程18000公里,拍攝了80個小時的資料素材,用最佳的視角記錄下一個個精彩、優美、富有歷史含量的場景和畫面。撰稿人潘小平,把記者的敏銳、學者的宏識、哲人的深思和作家的激情融進《皖賦》的解說詞;曲作者盤龍把富有安徽特色、時代氣息和滄桑感的旋律譜進了《皖賦》的主題曲,從而大大豐富了《皖賦》的內涵,增強了這部歷史文化片的厚重度和感染力。

目錄


為皖文化謳歌
解說詞
第一集千年老莊
第二集詩酒英雄
第三集中都斜陽
第四集新安遺韻(上)
第五集新安遺韻(下)
第六集桐城書香
第七集淮上群雄
第八集皖江初曦
關於《皖賦》
弘揚皖文化遺產
《皖賦》的誕生
皖文化“立此存照——訪《皖賦》總策劃翁飛
在文化尋根中展現皖文化的魅力——談文化系列片《皖賦》
淺析《皖賦》的文化視野
附庸風雅看《皖賦》
我心惶恐——寫在《皖賦》開播之際
鮮花穿過歲月的河流——寫在《皖賦》播出之前
致力構建文化品格
用電視時空再現歷史時空的嘗試——關於《皖賦》拍攝
高與低
感激
《皖賦》拍攝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