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新安郡的結果 展開
- 古代州郡,今徽州
- 韓國新安郡
- 北魏太和十二年設的縣,屬熊州
新安郡
古代州郡,今徽州
新安郡,即徽州與嚴州一部分。本郡位於錢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屬於古代的浙西地區,所轄地域為今安徽黃山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浙江建德市(古壽昌縣區域:更樓、壽昌、航頭、大同、李家)、淳安縣(含原淳安縣、遂安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壽昌、淳安、遂安等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隋仁壽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縣(今杭州淳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改睦州為嚴州。
新安郡不含今婺源縣西南部、祁門縣西南部、桐廬縣、建德市東南部(古建德縣)。在兩州範圍內大致與今日之吳語徽嚴片(徽語)地區重疊,即不含今日桐廬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舊建德縣(乾潭、大洋、梅城、下涯、楊村橋、蓮花、建德城區、欽堂、三都等鄉鎮)片區。
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因郡西有山曰新安山。在今徽州祁門縣境內),仍屬揚州。
基本區域為今徽州、嚴州一部分,即今新安江流域,即錢塘江流域上游地區。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孫權派部將賀齊出兵消滅歙地所謂“山賊”(實際是對抗孫權的山越、水越和漢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陳仆等,將原歙地一分為五,即:歙、休陽(划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陽(划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划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 始新(划原歙以東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 黟共六縣一併從丹陽郡分出,建立 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威坪鎮,后移治賀城,今淳安千島湖鎮),轄始新、新定、黟、歙、黎陽、休陽6縣,隸屬揚州。三國吳永安元年(258年)休陽縣因諱吳主孫休改為海陽縣。
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新都郡更名 為新安郡(因郡西有山曰新安山。在今徽州祁門縣境內),仍屬揚州。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改為海寧縣,加上原屬之始新、黎陽、歙、黟,仍領六縣。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並黎陽於海寧,當時新安郡領五縣,即: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將原屬吳郡管轄的壽昌縣(即浙江壽昌縣,今並於浙江建德市西南),劃歸新安郡,新安郡從此復領六縣,即海寧、始新、遂安、壽昌、歙和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縣華陽鎮,置良安縣(一作梁安),郡領縣七,不久,廢良安縣,郡仍領縣六。梁元帝承聖二年(553年),將原新安郡一分為二,遂安、始新、壽昌三縣仍屬新安郡;將原並於海寧的黎陽重新劃出,復為二縣,加上歙、黟共四縣,由新建之新寧郡管轄(即今徽州的基本區域),治海寧,與原新安郡並屬揚州,此時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時僅九年。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將黎陽縣併入海寧縣,復將新寧郡併入新安郡,領歙、黟、海寧、始新、遂安和壽昌共六縣,隸屬東揚州。
新安郡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江南(南唐於宋太祖開寶四年即971年起貶國號為江南)亡,歙州隸江南西路轉運使。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屬江南東路轉運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州人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后,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領六縣,治所在歙縣。
新安郡的名字來源於徽州,徽州自古以 新安稱,在今徽州祁門縣境有山曰新安山
徽州的徽文化又稱 新安文化,包括:新安理學、新安志學、新安醫學、新安建築、新安樸學、新安教育、新安畫派、新安藝文、新安科技、新安 工藝、文房四寶、徽菜等。徽州歷史上的名字有 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此外徽州人多以“新安”作為自己的稱謂,如徽州婺源人、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就自稱為“新安朱熹”。
隋文帝開皇二十一年(591年)恢復原歙縣,並將早先屬海寧的篁墩劃歸歙縣管轄,恢復原黟縣,並將州治設在黟縣,州領歙、黟、海寧三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仍領休寧、歙、黟三縣,郡治在歙。
大業十二年(616年),汪華遷郡治於休寧,次年(617年),汪華再遷郡治於歙。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仍領歙、黟、休寧三縣。
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總管為歙州都督。貞觀元年(627年),罷都督府,歙州屬江南道。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划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縣。歙州領縣四:歙、黟、休寧、北野。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屬江南東道。
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寶元年(742),改睦州為 新定郡,歙州、睦州都屬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歙州屬浙江西道,復改新定郡為睦州,屬浙江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