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醫學
新安醫學
新安醫學是中國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徽州文化開始昌盛,研究醫學的也逐漸出現。到明、清時代,名醫輩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大好形勢。根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宋代至清末,共有名醫466人,其中 197人撰寫了355部醫學著作,為發展祖國醫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安醫學的發展,大體上。
一、。,,對《難經》進行註釋工作,是三國事吳太醫令呂廣註解《難經》的繼起者。又歙西七裡頭聖僧庵慧明,精研醫學,時稱“聖僧”。從宋神宗原豐年年間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醫14人,有2人寫了3部醫學著作。歙縣張擴(1054---1102年?),從學於湖北蘄水龐安時,隨後又到四川向王樸學習脈訣,於是醫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歲,從事醫學活動約在1080—1102年間。張擴之學傳弟張揮,又傳子張師孟。張揮再傳於子張彥仁,繼傳於孫張杲,仰承俯授達110多年,成為新安第一代名醫世家。張杲以儒醫著稱於世,究心醫學五十餘年,於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寫出了新安第一部醫學著作——《醫說》10卷。此書博採宋以前古代醫書案而成,記敘了從三皇到唐代名醫110多人的臨床治驗,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史傳記。明`天啟三年(1623年)再版時,田啟亮譽之為“醫林之珍海”。此後,婺源名醫程怒倩(著《醫方圖說》),歙縣御賜“醫博“黃孝通,休寧吳源,婺源江,程約、馬荀仲等相繼湧現,為新安醫學的興起揭開了序幕。
到了元代(1277~1367),共有名醫12人,有4人寫了6部醫學著作。歙縣翰林鮑同仁撰《通元旨要》、《二賦注》、《經驗針法》、吳以凝撰《去病簡要》27卷,婺源太醫王國瑞撰《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一卷(現均為四庫珍本)。此外,休寧太醫提舉程深甫,郡醫學提領范天錫,醫學教授馬蕭、張良卿和祁門名醫徐存誠等,均相繼馳名於時。
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年),共有名醫21人,其中有9人寫了11部醫學著作。歙縣程宏賓有《傷寒翼》,汪源有《保嬰全書》、許寧有《醫學倫理》等。休寧程充輯成《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學說在新安發生了很大影響。歙縣程頡階撰有《松崖醫徑》、《醫論集粹》、《脈法指明》,其兄程階撰有《太素脈決》、《經驗方》,太醫陸彥功於弘治十年(1497)撰寫《傷寒便覽》十一卷,新安劉錫於正德五年(1510年)撰寫《活幼便覽》,休寧吳顯忠則撰有《醫學權衡》。在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醫學較宋、元時期,有稍有發展。
二、全盛時期。明嘉靖至清末(1522~1911年),新安醫學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時期。這時候醫學名家大量湧現,紛紛著書立說。從嘉靖至清末,即有名醫137人,有45人撰寫了96部醫學著作。祁門汪機以畢生精力研究醫學,寫出了《石山醫案》、《續素問鈔》、《醫學原理》、《外科理例》、《針灸問對》等著作13部76卷、歙縣江瓘編成了我國第一部《名醫類案》12卷,吳昆之老師余午亭撰寫了《諸症析疑》、《余午亭醫案》。此外還有:休寧方廣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祁門汪宦的《醫學質疑》,陳家謨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醫統大全》100卷(1566),休寧孫一奎的《醫旨緒餘》、《赤水玄珠》、《孫文垣醫案》,歙縣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8卷(1589),吳昆的《素問吳注》24卷(1594)和《脈語》、《醫纂》、《醫方考》,以及婺源江時途的《醫學原理》30卷、《丹溪發明》5卷等。大量的醫學著作問世,使新安醫學為之一振。
從清代來看(1644~1911年),新安醫家進一步開展了學術爭鳴。在這268年中,湧現出名醫281人,有136人撰寫了239部醫學著作。著名的醫家有程敬通、程應樂旌、鄭重光、程雲來、汪昂、程國彭、鄭梅澗、程杏軒、汪鈸、許豫和等人。許多醫學著作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其內容有醫學經典的註釋,理論的發揮,診斷、方葯、運氣等方面的學說,而且內、外、婦、兒、傷、后、眼、針灸、推拿等各科,無不具備,在新安醫學史上出現了一個光輝燦爛的時期。
汪機、吳謙分別被譽為明、清醫學大師之一。徐春圃的《古今醫統大全》、程杏軒的《醫述》等,已被列為中國十大古代醫著。
汪機提出“調補氣血,固本培元”的醫學思想,開創了新安醫學的“培元派”先河。方有執認為張仲景《傷寒論》垂世遠久,當有錯簡,竭20餘年之精力,尋求端緒,撰成《傷寒論條辨》,稱為“錯簡派”之組。喉科名醫鄭梅澗父子用養陰清潤之法,治療白喉,開創了喉科醫學史上的“養陰清潤派”。徐春浦發起組織的“宅人醫會”,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學術團體。這些成就在新安醫學乃至整個中醫學的繼承和發展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新安醫學專科齊全,世代相傳,形成很多的“家族鏈”,至今不息。如始於南宋的“醫博”黃孝通的“黃氏婦科”,至今已有二十五世,代不乏人,延續至今的還有從明朝嘉靖年間(1507-1567年)“張一帖”得名算起的張一帖內科,至今也已有十五代,明代余午亭和吳正倫創辦的“內科”,清代王雪健創始的《新安王氏醫學》、鄭於豐、鄭於蕃創始的“南園喉科”、“西園喉科”等。這些專科,內容豐富,經驗獨特,在中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隨著新安醫著的外傳,還對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醫學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安醫學從古至今,名醫輩出,為祖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著名醫家有北宋的張擴,南宋的張杲,元代的程汝清、王國瑞,明代的程充、汪機、吳正倫,吳昆,程階、程衍道、江瓏、方有執、余午亭、孫一奎、汪宦、徐春圃、陳嘉謨、方廣、丁瓚,清代的程正通、程林、程郊倩、汪昂、鄭重光、程國彭、吳謙,鄭梅澗,鄭樞扶、汪文琦、許豫和、汪紱、吳師郎、程杏軒、許佐廷等人。其中汪機被譽為明代四大醫家之一,吳謙被譽為清代四人醫家之一。現代名醫有王樂陶、李濟仁、吳錦洪、王仲奇、程門雪等。
新安醫籍叢刊
醫說
現存最早載有大量醫學史料之著述。張杲,字季明,南宋歙縣人其伯祖張擴受業於龐安時,祖張揮,父張師孟均業醫。張杲行醫五十餘年,為了弘揚軒吱及古來名醫之道,將古來醫者,醫案彙集為《醫說》於1189年刊行。是書十卷,內分四十七門,總論名醫110多人。首七門為醫書總敘、針灸、診視之類,次分雜症六門,次婦人、小兒二門,次瘡及五絕、痹疝三門,而以醫功報應放卷末。有評論,有本人實踐附后,取材較豐富。還收載了古代一些不太公開的處方,對保存和傳播古代醫籍起了一定的作用。雖在張杲之前有唐代甘伯宗的《名醫傳》,但原書已失,故《醫說》是我國現存最早載有大量醫史人物傳記和醫學史料的書籍,也是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新安醫學著作。該書東傳,朝鮮李斯王朝成宗十五年(公元1488年)曾刊行,日本萬治二年(公元1659年)也刊行。因此《醫說》也是最早流傳國外的新安著作。
醫方考
第一部注介醫方之專著。吳昆,字山甫,別號鶴皋山人,明代歙縣人。15歲時從歙縣余家山余午亭學醫。臨證16年,體會到生搬硬套地用古人成方治疾,不僅療效不顯,而且容易誤病殃人,用古方必須要掌握方義和加減進退的規範。於是“取古昔良醫之方七百餘首,揆之於經,酌以心思,訂之於證,發其微之,編為六卷,凡二十門,題之端曰《醫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