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斯盾”作戰系統

美國海軍的整合式水面艦艇作戰系統

“宙斯盾”作戰系統(英文:Aegis Combat System ,簡稱:宙斯盾系統),是美國研製裝備的一種自動化指揮作戰系統,既可防禦作戰也可反擊進攻,是世界上裝備的先進艦載防空和反導彈系統。

宙斯盾系統的研製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時值海軍戰艦走嚮導彈化和遠洋化的初期,美軍迫切需要一種能夠抗擊各類空中威脅飽和攻擊的防空系統裝備艦艇 。為此美國海軍提出一個“先進水面導彈系統”的提案,經過發展就成為“宙斯盾”戰鬥系統。可以有效地防禦敵方從四面八方發動的導彈攻擊,它構成了美國海軍艦隊的堅固盾牌。目前一共有8種不同的基準搭配稱為“BaseLine”。這8種搭配不僅代表系統的改良,也和配備在驅逐艦或者是巡洋艦上有關係。該系統從1969年12月起開始正式研製,1973年完成樣機,於1981年正式裝艦服役。

“宙斯盾”作戰系統體現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科技水平。隨後,一直與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步發展。“宙斯盾”作戰系統(不含導彈)每套造價約2億美元 。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的冷戰時期,為了對抗美國海上力量,蘇聯海軍在司令員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的率領下,按照爭霸大洋的海軍戰略和裝備發展規劃快速發展,終極目標之一是有效攻擊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編隊,研製著能夠突破美國防空網路的反艦導彈。在蘇聯軍方高速突防、重型大威力戰鬥部設計思想指導下,蘇軍多種准彈道式或者低空超音速突防式、不同射程、不同飛行高度和速度的反艦導彈在短時期內迅速問世,不僅裝載於水面艦艇之上,而且也配備在潛艇和飛機等多種平台。
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蘇聯海軍提出反艦作戰原則是先敵齊射、密集性導彈進攻。因此在對美國海軍進行反航母作戰時,蘇聯海軍必將在預定海域調集巡航導彈潛艇、常規或核動力魚雷潛艇等水下力量為第一梯隊,以多個水面反艦突擊群在莫斯科級航空母艦(實為直升機航母,艦載直升機用於反艦導彈中繼制導和反潛)的配合下提前埋伏到預設戰場海域。由第二梯隊和主力,協同潛艇多路、多域、多批次、全方位地發起密集導彈突擊。在情報網的支援下,以陸基遠程轟炸航空兵和強擊航空兵為左右翼,協以護航、清掃航路的殲擊航空兵,配合水面艦艇、潛艇進行空中突擊。
美國海軍大艦隊的核心航空母艦編隊面臨來自空中、水面、水下等多維空間的打擊。面對蘇聯攻勢戰略,美國的艦載防空導彈系統也有長足發展,但按照1950年代發展模式下研製的雷達、導彈系統已經無法應付大量反艦導彈在同時或在以秒計的極短時間內進行的攻擊。美國海軍艦船原來的主力防空導彈小獵犬、韃靼人、黃銅騎士甚至最新標準SM-1型防空導彈均不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對於少數、單一方位上來襲的反艦導彈還能招架,但來襲導彈數量和方位稍多,便因照射雷達數目有限而顧此失彼、防不勝防。一旦有突破的導彈飛入末端防禦區內,哪怕只有1枚反艦導彈突防成功也勢必會使艦隊遭到致命的打擊。美國海軍艦載防空導彈系統無法抗拒蘇聯海軍反艦導彈的主要原因是警戒、照射雷達系統的搜索、測定和跟蹤速度太慢;防空導彈的制導方式和發射系統還不夠先進;作戰系統自動化程度低 。

服役動態


裝艦服役

裝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美國阿利·伯克驅逐艦
“宙斯盾”作戰系統最初計劃首裝加利福尼亞級巡洋艦,並裝備專門為之研製的改進型弗吉尼亞級巡洋艦。但由於加利福尼亞級僅2艘,巨資改裝投入與戰鬥效果提高不匹配,而新建核動力的弗吉尼亞Ⅱ級更是耗資不斐,在越戰後限制軍費的呼聲中,以“宙斯盾”作戰系統裝備核動力巡洋艦的計劃破產。
經過一番爭論后,最後決定在已經成型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基礎上興建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並於1983年首裝該艦,並全部裝備了27艘該級艦 。

競標航母

2001年1月,諾斯羅普·格魯門紐波特紐斯分公司獲得了設計並製造第10艘,也是最後一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CVN77)的合同,價值38億美元。它是向CVN(X)級過渡的最後一艘傳統布局航母。該艦計劃從2008年起替代“小鷹”號航母(CV63)服役,最初,該艦準備將新一代“宙斯盾”作戰系統的SPY-3雷達作為艦船一體化作戰系統(IWS)的一部分。
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全面負責該航空母艦的雷達及電子設備的研發、採辦和集成工作,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海上電子監視系統公司作為子承包商負責作戰系統的一體化工作。按計劃CVN77要共享DD-21驅逐艦項目的研發成果,採用SPY-3多功能雷達(MFR)和相關的立體搜索雷達(VSR),將平面天線嵌入全新設計的艦橋上層建築而不用旋轉天線。然而,DD-21項目的擱置耽擱了CVN77項目,使其不能按計劃獲得新的雷達。美國海軍在考慮是等待“宙斯盾”作戰系統最新型的SPY-3雷達問世,或繼續沿用SPS-49和SPS48E雷達,還是使用技術風險小的SPY-1E雷達。最可能的選擇是SPY-1E,將是“宙斯盾”作戰系統在航空母艦上的首次運用 。

發展規劃

“宙斯盾”作戰系統的研製從1969年立項算起,前後共花了30年時間,已經耗費500億美元。每艘宙斯盾艦價格為7.5-10億美元。作為美國海軍在系統工程領域的典型案例,宙斯盾系統已經為各界認可,甚至連新一代的航空母艦都要裝備它。按照美國海軍作戰司令部辦公室(OPNAV)的水面戰需求計劃,在新一代“由海向陸”作戰思想指導下,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將越來越多的面臨對陸攻擊和沿海作戰任務,包括反水雷、及區域和全戰區彈道導彈防禦(TBMD)等。
美國海軍作為藍水海軍的遠洋防空任務已大為減弱,為適應各種沿海戰爭的需要,新開發的“宙斯盾”作戰系統必須集中力量對付掠海反艦巡航導彈和戰術彈道導彈,設法增強艦隊協同作戰能力並實施寬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為了對付2000年以後來自外層空間的遠程戰略彈道的威脅,美國海軍已著手作進一步的開發和改進,其中包括研製新型攔截導彈和對AN/SPY-1雷達作擴大防區的進一步改進,為此,當目標再入大氣層時應能識別再入彈頭與彈片。在CEC系統的幫助下,新型宙斯盾系統還將能向聯合部隊指揮部提供戰區級的可靠反導防禦能力,這一系統預計在2005年以後裝備部隊。
由於世界民用技術和軍用技術之間界限不斷模糊,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尤其是商用流行產品對宙斯盾系統的發展起到越來越大的促進作用。嵌入式超級計算機、光纖設備、先進的控制系統、新型有源陣列雷達以及先進的信號處理設備等紛紛實用化,將使宙斯盾系統作戰能力不斷提高。加上宙斯盾系統計劃的國際化趨向日益加強,除美國外又有6個國家和地區將採購MK-41垂直發射分系統,這些國際市場上愈來愈多的採購需求都大大刺激了宙斯盾作戰系統的發展。因此,宙斯盾系統在美國海軍中將繼續發展、不斷改進,在國際海軍界內將不斷擴散,裝備越來越多的型號的新型艦艇 。

總體評價


“宙斯盾”作戰系統是一個以防空為主的全艦武器作戰系統,它把全艦的對空、對海和反潛作戰在探測、跟蹤、指揮和火控功能有機地綜合,使其成為世界上反應快、性能突出的自動化綜合武器系統。該系統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可組成遠、中、近相互銜接的防禦圈,以不同射程的武器有效攔截飛機和反艦導彈;
2、系統反應時間短,主雷達從搜索方式轉為跟蹤方式僅需50微秒;
3、能同時有效地自動或半自動定位、識別、跟蹤和攔截從不同方向和高度來襲的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密集目標,具有抗飽和攻擊能力;
4、系統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氣象雜波、海浪雜波以及電子干擾環境下,能可靠地工作;
5、使用多種電子戰手段,能在嚴重的電子干擾、海面鏡像雜波和惡劣環境下正常工作;
6、設有專門檢測和監視系統,以提高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在無後勤保障情況下在40~60天的海上使用期間,系統性能可靠;大修周期4年;
7、設有數據鏈,使系統擴大信息來源,並為所在的編隊提供信息 。(《國際展望》評)
“宙斯盾”作戰系統,是美國歷史上成功的海軍武器系統計劃之一,也是成功的艦載區域防禦武器系統。
“宙斯盾”作戰系統是美國海軍的利器,世界各國都仔細研究美國在整個宙斯盾系統研製、發展過程中的所作所為,以便為各自的海軍研製艦載區域武器系統 。(《國際展望》評)

由來


宙斯盾戰鬥系統
宙斯盾戰鬥系統
1960年代末,美國海軍認知自己在各種環境中的反應時間,火力,運作妥善率都不足以應付蘇聯大量反艦導彈的對水面作戰系統的飽和攻擊威脅。對此美國海軍提出一個“先進水面導彈系統”的提案,經過不斷發展,在1969年12月改名為空中預警與地面整合系統( Advanced Electronic Guidance Information System/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英文縮寫剛好是希臘神話中宙斯之盾(AEGIS),所以也譯為“宙斯盾”系統。在美國海軍看來,“宙斯盾”作戰系統可以有效地防禦敵方同時從四面八方發動的導彈攻擊,它構成了美國海軍艦隊的堅固盾牌。宙斯盾系統一共有8種不同的基準搭配,稱為“BaseLine”。這8種搭配不僅僅代表系統的改良,也和配備在驅逐艦或者是巡洋艦上有關係。宙斯盾系統使用的是標準艦空導彈。宙斯盾巡洋艦和驅逐艦非常昂貴,一艘的價格相當於3艘英國“無敵”級航母的價格。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海軍主要水面作戰艦艇暴露了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對於多目標的追蹤和威脅分析能力,尤其是在面對複雜地形或者是電磁干擾環境下持續作業的能力。其次是面對大量空中目標,尤其是高速反艦導彈來自多方向時力不從心。而且那時的雷達對於低空或者是高速的目標在偵測與處理上也存有諸多的缺點。為此,美國海軍決定利用電腦增強對多目標追蹤管制與情報掌握能力,發展下一代的水面艦艇作戰系統,將所有的偵測、指揮、管制和作戰系統全部整合在一起,不再各自為政。

組成

宙斯盾戰鬥系統
宙斯盾戰鬥系統
宙斯盾系統的核心是一套電腦化的指揮決策與武器管制系統,其核心是接收來自於艦上包括雷達,聲吶等偵測系統的資料,加上與其他水上、水下與空中的其他載具,經過自動化的訊號處理,目標識別,威脅分析之後,顯示在宙斯盾系統的大型顯示幕上,提供指揮官最即時的情報資料。電腦作戰 系統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根據目標的威脅高低自動進行接戰。
“宙斯盾”作戰系統主要由6個分系統組成,它們分別是:
(1)MK1指揮和決策分系統,它包括四機櫃AN/UYK—7計算機、AN/UYA—4顯示控制設備、變換裝置、RD—281存儲器和數據變換輔助控制台等。該分系統是全艦的指揮和控制中心。它負責建立戰術原則,顯示並處理來自艦上各感測器的信息,作出威脅判斷和火力分配,協調和控制整個作戰系統的運行。
(2)MK1武器控制分系統,它由四機櫃AN/UYK—7計算機、“宙斯盾”綜合裝置、MK 138射擊開關組合件和數據交換輔助控制台組成。該分系統負責按照MK 1指揮和決策分系統的作戰指令,具體實施對武器系統的目標分配、指令發射和導彈制導等功能。
(3)AN / SPY - 1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分系統,該雷達是“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心臟,是“宙斯盾”戰艦的主要探測系統。它由相控陣天線、信號處理機、發射機和雷達控制及輔助設備組成。它能完成全空域快速搜索、自動目標探測和多目標跟蹤。該雷達工作在S波段,對空搜索最大作用距離約為400千米,可同時監視400批目標,自動跟蹤100批目標。
(4)MK99火控分系統,它包括AN/SPG—62目標照射雷達、MK 79導向器和數據轉換裝置。該分系統負 責按照MK 1武器控制分系統的指令,隨同AN/SPY—1A雷達一起工作;用AN/SPG—62雷達照射目標,以便對已發射的導彈提供末制導。
(5)MK41或MK26導彈發射分系統,為雙導軌旋臂式發射裝置,用於發射“標準 2”中程艦空導彈或“阿斯洛克”反潛導彈。MK 41則是一種先進的垂直發射裝置,它包括61具導彈發射箱,可發射“標準”、“戰斧”、“魚叉”和“阿斯洛克”導彈等。上述兩種導彈發射分系統均由MK 1武器控制分系統的計算機實施控制。
(6)MK1戰備狀態測試分系統,該分系統由一台AN/UYK—20小型計算機和若干AN/UYA—4顯控台、主數據終端、遙控數據終端和輔助設備組成。它與“宙斯盾”作戰系統各主要分系統相聯,完成對整個作戰系統的監視、自動故障檢測和維護。
美國海軍還計劃增加第七部分,即作戰訓練分系統。

特點

一是反應速度快,主雷達從搜索方式轉為跟蹤方式僅需0.05秒,能有效對付作掠海飛行的超音速反艦導彈
二是抗干擾性能也很強,可在嚴重電子干擾環境下正常工作;
三是具有強大的反擊能力,該作戰系統火力猛烈,可綜合指揮艦上的各種武器,同時攔截來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多個目標,還可對目標威脅進行自動評估,從而優先擊毀對自身威脅最大的目標;
四是可靠性強,它能在無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在海上連續可靠地工作40—60天。
“宙斯盾”作戰系統
“宙斯盾”作戰系統

系統設計


傳統的機械轉雷達因為資料更新率的關係,對於低空或者是高速的目標在偵測與處理上有諸多的缺點,而在越戰時期開始引入數位電腦協助的自動化作戰系統的經驗,讓美國海軍對於利用電腦增強對多目標追蹤管制與情報掌握能力愈來愈有信心,因此在發展下一代的水面艦艇作戰系統上,決定將所有的偵測,指揮,管制和作戰系統全部整合在一起,不再讓各別系統下的管制台與作業人員各自為政。
宙斯盾系統的核心是一套電腦化的指揮決策與武器管制系統,雖然在表面上宙斯盾系統很強調對於空中目標的追蹤與攔截能力,不過宙斯盾系統的核心接收來自於艦上包括雷達,各種電子作戰裝置與聲納等偵測系統的資料,加上與其他水上、水下與空中的其他載具,經由戰術數位資訊鏈路交換的情報,經過自動化的訊號處理,目標識別,威脅分析之後,顯示在宙斯盾系統的大型(兩具42英吋乘上42英吋)顯示幕上,提供指揮官最即時的情報資料。相關的目標資料也會顯示在各別的控制台上。電腦作戰系統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根據目標的威脅高低自動進行接戰。透過武器管制系統的整合與指揮,艦上的作戰系統得以發揮最大的能力進行必要的攻擊與防禦措施。武器管制系統轄下包括輕型空載多用途系統(LAMPS)、魚叉反艦導彈、標準三型防空導彈、方陣近迫武器系統、魚雷發射系統以及海妖反魚雷裝置等。
宙斯盾作戰系統最重要,也是最顯眼的就是AN/SPY-1被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這一套雷達共有四片,成六角形,分別裝置在艦艇上層結構的四個方向上。因為雷達本身不旋轉,完全利用改變波束相位的方式,對雷達前方的空域目標以每秒數次的速率進行掃描。第一代的SPY-1A雷達每片重量高達12000磅,上面有140套模組,每個模組包含32具發射/接收與相位控制單元。這一套雷達於1965年開始發展,1974年展開海上測試,第一套系統隨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第一艘提康德羅加號(CG-47)於1983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後來又發展到驅逐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第一艘阿利·伯克號(DDG-51)於1991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

配備導彈


Block1A

美國海軍裝備的用於“宙斯盾”導彈防禦系統的導彈稱為“標準”-3 Block1A.導彈直徑約為343毫米,最大射程600千米,攔截高度16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3至3.5千米每秒。利用動能彈頭可以直接摧毀彈道導彈,利用其運動能量實現完全摧毀(這種方式最適合用於摧毀核彈頭使其喪失殺傷力)。 Block1A導彈可以攔截的彈道導彈包括近程導彈、准中程導彈,能夠有限攔截中程彈道導彈。

Block2A

“標準”-3 Block2A 導彈從2006年開始由美日兩國聯合開發,導彈直徑約533毫米,射程可達1200千米,攔截高度50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可達4.5至5.6千米每秒。動能彈頭的摧毀能力增強,導彈制導裝置及姿態控制裝置的性能也大幅提高。按照計劃,“標準”-3 Block2A 導彈將在2015年研製完成,2017年開始部署。

導彈升級

Block1ABlock1BBlock2Block2A
在“標準”-2增程型Block4
改進彈體,裝有單色長波
成像紅外導引頭
鈦合金頭錐,雙色紅外引頭
,彈頭姿態控制裝置,鎢棒
動能攔截器
新的直徑為533毫米的
第二級和第三級火箭發
動機
換裝第三代動能戰鬥部,
新研製的“蚌”式導流

應用


美軍的“宙斯盾”作戰系統自1981年研製成功之後,先後裝備了美國27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以及最新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日本海軍新一代“金剛”級驅逐艦上也配置了從美國採購的“宙斯盾”作戰系統。由於“宙斯盾”作戰系統代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海軍科技水平,其造價自然非常高昂,每套作戰系統(不含導彈)造價高達2億美元。儘管如此,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紛紛加入製造“宙斯盾”戰艦的行列。這些國家中既有老牌海軍強國德國、荷蘭,也有挪威、韓國等。台灣當局為了加強其海軍力量,正在千方百計地從美國採購“宙斯盾”系統。

系統軍艦比對


美國海軍 提康德羅加級 22
美國海軍伯克級64
日本海上自衛隊金剛型 4
日本海上自衛隊 愛宕型 2
西班牙海軍 Álvaro de Bazán 5
挪威海軍 Fridtjof Nansen 5
韓國海軍 世宗大王級 3

阿利·伯克級

排水量:8422噸(I型),9033噸(II型),9217噸(IIA型,滿載)
主尺度:長153.8米,寬20.4米,吃水6.3米(IIA型長155.3米)
動力:4台通用電器公司的LM2500燃氣輪機,105000馬力,雙軸,可調螺旋槳航速:32節
續航力:4400海里/20節
人員編製:303人,其中軍官23人(IIA型380人,其中軍官32名)
武器裝備
導彈:2座MK41型導彈垂直發射裝置(I、II型首部29單元,尾部61單元,IIA型首部32單元,尾部64單元),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標準”SM-2MR艦空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2座4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I、II型)
先進型“海麻雀”艦空導彈(從MK41系統發射,IIA型)
火炮:1座MK45型127毫米炮2座MK15“密集陣”6管20毫米近防炮
魚雷:2座Mk32型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裝置,發射Mk46型魚雷
干擾誘餌:2座MK36型6管箔條幹擾彈和紅外干擾彈發射裝置1部SLQ-25“水精”拖曳魚雷誘餌
雷達:1部SPY-1D“宙斯盾”相控陣三坐標對空搜索/火控雷達1部SPS-67(V)型對海搜索雷達3部SPG-62型火控雷達1部URN-25型戰術導航雷達
聲納:1部SQQ-89(V)6/10型聲納系統1部SQS-53C型球首聲納1部SQR-19型被動拖曳聲納(I、II型)
艦載機:I、II型只有起降平台
2架SH-60B/F“海鷹”反潛直升機
“阿利·伯克”級是美國海軍現役和正在建造中的最新一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該級艦共計劃建造57艘,到1999年12月已訂購48艘。主承包商為巴斯鋼鐵公司和利頓公司英格爾斯造船廠。“阿利·伯克”級分成幾批建造,DDG-51I批首艦“阿利·伯克”號於1988年12月開工建造,1991年7月4日建成服役,共建造21艘,舷號DDG51-DDG71;DDG-51II批是DDG-51I批的改進型,更新了部分武器裝備,共建造7艘,舷號DDG72-DDG78。前兩批已經全部建成服役,正在建造中的是最新改進型DDG-51IIA。

提康德羅加級

主要技術性能
總長:172.8米
艦寬:16.8米
吃水:9.5米
標準排水量:7100噸
滿載排水量:9600噸
航速:30節
續航力:6000海里/20天
動力裝置:4座LM-2500燃氣輪機
導彈:“標準”和“戰斧”導彈122枚、8枚魚叉反艦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
艦炮:2座“密集陣”近防系統、2座127毫米炮和4挺12.7毫米機槍
魚雷:6具324mm魚雷發射管
飛機
2架SH-60B直升機、2架SH-602F直升機
雷達:SPY-1A/B相控陣雷達、SPS-49(V)7/8遠程對空雷達、SPS-55對海雷達和SPQ-9A、SPG-62火控雷達等。
火控系統:SWG-3型“戰斧”導彈武器控制系統、SWG-1A“魚叉”導彈武器控制系統、反潛導彈火控系統和艦炮火控系統
電子對抗:SLQ-32V(3)電子干擾和電子欺騙系統、8座MK-36(2)型6管幹擾彈發射裝置、SLQ-25"水精"拖曳式魚雷誘餌
聲吶:SQQ-89(V)3系統
人員編製:全艦艦員358人,其中軍官24名。

作戰能力

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導彈巡洋艦的裝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宙斯盾”系統和垂直發射系統,並攜載有性能優良的反艦導彈、反潛導彈和反潛直升機等武器系統,因而該級艦具有極強的作戰能力。
由於艦艇攜載導彈數量多,作戰範圍擴大,使艦艇的打擊能力得以成倍的提高,因此極大的增加了該機艦艇作戰使用的靈活性,使得該級艦艇既可擔負區域防空任務,又可重點擔負對岸/對地/對潛攻擊任務;同時充分利用“宙斯盾”系統和垂直發射系統可全方位對付多批次目標地特點,大大增強了全艦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該級艦是綜合作戰能力極強的導彈巡洋艦,也是美國海軍最具代表的艦艇之一。

作戰歷史

宙斯盾系統曾經參與1988年美軍誤擊伊朗航空655號班機事件,造成290名平民死亡。除此之外在波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及所有美國海外介入行動中都有宙斯盾艦的身影,惟多半是當作偵查和戰斧巡航導彈的發射平台,防空導彈功能未有使用過,因為至今未有足夠和美軍海上大規模攻防的軍隊衝突。

虛構故事

2005年日本動畫攻殼機動隊 S.A.C. 2nd GIG出現有未來風格宙斯盾艦
紅色警戒中盟軍的海上作戰單位神遁巡航艦
2005年日本電影《亡國宙斯盾艦》就以日本宙斯盾艦為主題。
日本動漫畫《次元艦隊》之中的主角戰艦,雪波級三號艦未來也有宙斯盾系統。
2013年的名偵探柯南劇場版第17彈《絕海的偵探》中,也涉及到宙斯盾驅逐艦

結構演變


現役(截至2012年)宙斯盾作戰系統一共有多種不同的架構,稱為“BaseLine”(基線)。這些架構是以前一代架構為基礎改良或者是增加新的裝備,部分基線架構僅安裝在巡洋艦(CG 47級)或是驅逐艦(DDG 51級)上。

基線0-1型

基線0型是“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原始基本型。包括AN/SPY—1A雷達、旋臂式MK 26導彈發射系統、LAMPS MKIII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和AN/SQS - 53A聲納等設備。該型系統最先配置在1983年交付使用的美國“提康德羅加”級CG-47艦和CG-48艦上。
在對0型基本結構略加改進的基礎上產生了1型基本結構。1型基本結構採用AN / UYK - 7計算機和LAMPS MKIII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等。該型基本結構作戰系統已配置在CG 49、CG 50和CG 51等3艘“提康德羅加”級艦上。原先配置在CG 47和CG 48艦上的0型系統經改進后已升級為1型。

基線2~4型

基線2型以AN/SPY—1A相控陣雷達、MK4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戰斧”巡航導彈和AN/SQQ 89聲納為核心。與1型相比,2型的火力明顯得到增強,反潛戰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CG 52~CG 58的7艘“提康德羅加”級艦上已配置了該型系統。
基線3型採用了AN/SPY—1B相控陣雷達、AN/UYQ 21顯示器和CDR作戰通信機等裝備。AN/SPY—1B雷達是AN/SPY—1A雷達的改型,它改善了對干擾環境下低飛的小雷達截面導彈的跟蹤。基線3型的計算機程序已由0型的82萬行增加到100萬行以上。基線3型已配置在自1989年2月服役的CG 59~CG64的6艘“提康德羅加”級艦上。
基線4型的主要改進設備AN/SPY—1A(V)雷達(裝在“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或AN/SPY—1D雷達(裝在“阿利 伯克”級驅逐艦上)、AN/UYK 43/44計算機(代替早期的AN/UYK 7計算機,程序增加到接近400萬行)、C&D MK2通信和數據設備(裝在“提康德羅加”級艦上)或ADS MK2高級數據系統(裝在“阿利 伯克”級艦上)以及AN/SQS 53C聲納等。該型基本結構作戰系統已經配置在CG 65~CG 73等9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DDG 51~DDG 56等6艘“阿利 伯克”級驅逐艦。從0型基本結構發展到4型基本結構,“宙斯盾”作戰系統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作戰系統865個部件中,有429個更換了,部件數也從865個增加到924個,作戰系統的重量從610噸增加到656噸。與0型相比,基線4型的作戰能力已經大大增強了。

基線5-6型

基線5型的主要改進包括增加“標準SM 2 BlockⅣ”增程艦空導彈、聯合戰術信息分佈系統16號數據鏈戰術數字信息鏈新型作戰測向器和具有很強戰術圖示能力的先進的彩色圖形顯示器等。其計算機程序增加到650萬行以上。基線5型已配置在DDG 57至DDG 78等2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基線6型的改進主要包括適合近海作戰的AN/SPY—1D(V)相控陣雷達、改進型“海麻雀”導彈垂直發射系統、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先進的AN/UYQ—70顯示器、附加的處理機以及改進識別系統和提高協同作戰能力。此外,該系統採用區域網互連繫統,對各種不同的區域網實施最佳綜合。經過上述改進后,作戰系統反高速、低空機動目標的總體性能大大增強。預定配置基線6型的艦船平台有自DDG 79以後的多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基線7型

2004年3月,第7代“宙斯盾”武器系統(即基線7型)安裝在美海軍最新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鍾雲”號(DDG 93)上完成了海試,該系統反映了“宙斯盾”作戰系統基本結構的最新進展;其主要改進包括輔助感測器、改進型“戰斧”導彈、寬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和先進的計算機處理系統等裝備的升級。
試驗期間,美海軍用收集的關鍵數據對“宙斯盾”武器系統的性能進行了評估,其中包括該系統配備最新型雷達--SPY-1D(V)。SPY-1D(V)雷達系統是基線7型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備自動的自適應雷達模式控制能力和更加強大的抗電子干擾能力,提高了雷達在瀕海環境中的作戰效能。
基線7武器系統中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艦載的AN/SQQ-89水下作戰系統,該系統中集成了洛 馬公司研製的遠程獵雷系統。AN/SQQ-89水下作戰系統進一步增強的艦艇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它可以為航母和遠征打擊群提供建制探雷能力,同時還提高了艦艇各部門間的協同作戰能力。
基線7系統還首次採用了完全來自商用現貨供應(COTS)的先進處理計算結構。把原來的AN/UYK—43一類美國海軍標準計算機徹底轉向COTS的計算環境增強了系統的效能,同時也是向開發式結構轉變的關鍵一步。開放式結構可以使系統的過程更簡單,速度更快。
基線7型系統將首先裝備在最新建造的“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上。
早期建造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上裝備的是第一代指揮控制中心,相比之下,“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上的控制中心先進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