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董建華任內提出,在位於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興建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設施,希望藉此提高香港的文化水平與世界地位。政府借鑒世界其他地方的知名文娛藝術設施,例如英國倫敦的South Bank和West End,西班牙畢爾包等,希望把藝術、文娛及休閑設施匯聚一起,吸引人流和匯聚藝術人才,令整個計劃成功之餘亦能具有經濟效益。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董建華任內提出,在位於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興建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設施,希望藉此提高香港的文化水平與世界地位。
政府借鑒世界其他地方的知名文娛藝術設施,例如英國倫敦的South Bank和West End,西班牙畢爾包等,希望把藝術、文娛及消閑設施匯聚一起,吸引人流和匯聚藝術人才,令整個計劃成功之餘亦能具有經濟效益。

起源


1996年,香港旅遊協會進行了一次訪港旅客調查,並在1998年向立法會建議,興建一個新的文化表演場地。在1998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董建華提出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構思,並希望把香港發展成亞洲的文化藝術中心。
地點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選址在西九龍填海區最南端,面向維多利亞港,由廣東道伸延至西區海底隧道入口一帶,北至柯士甸道,面積達40公頃。

概念設計


特區政府在2001年舉辦概念規劃比賽,由10人組成的國際專家評審團負責評審,成員包括國際和香港知名人士及著名建築界人士。2002年初,評審團從160多個本地及海外參賽作品中,選出香港國際機場的建築師諾曼·福斯特(Foster & Partners),以流線型天幕作為標誌,覆蓋和連接各建築群的設計,成為未來設計的藍本。
根據政府的解釋,天篷有多個優點,包括可遮風擋雨、降低區內舉行活動所引起的聲浪、減輕建築物的冷氣負荷、在炎夏時降溫等,亦可製造獨特的視覺效果及連貫各項不同設施。
政府規定,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將提供多項重點設施,包括:
劇院3個,分別容納最少2,000、800和400人
演藝場館1個,可容納最少10,000人
博物館4個,面積最少共75,000平方米
藝展中心1個,面積最少10,000平方米
海天劇場1個
廣場最少4個
天篷1個,覆蓋發展區範圍55%以上
招標
特區政府於2003年9月發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建議邀請書,公開邀請世界各地企業及文化藝術團體參與。招標於2004年6月19日截止。政府一共收到五份發展建議書,評審委員會就這些建議書展開了評審。政府收到的五份建議書分別由香港薈萃有限公司、藝林國際有限公司(初期名為“生利發展有限公司”)、太古地產有限公司、活力星國際有限公司及林思達(譯名)先生提交。
入圍的3家財團包括:
活力星國際
藝林國際
香港薈萃

公眾諮詢


香港政府於2004年12月就西九文娛藝術區展開公眾諮詢,並由2004年12月16日起在香港多處地點舉行展覽,展出三份入圍建議的模型,各建議書的技術、管理和營運方面的內容等,讓市民有更深入理解。參觀者並可填寫意見卡發表對西九計劃的意見。諮詢期其後延長至2005年6月30日。
展覽地點:
2004年12月16日-2005年1月31日 尖沙咀香港科學館特備展覽廳
2005年2月5日-2005年3月28日 香港大會堂
2005年4月16日-2005年6月30日 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