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評傳
王守仁評傳
《王守仁評傳》是《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中的一本。明代是我國思想家、哲學家輩出的時代,其中以王守仁最為徠著名。他的一生,有著獨特的經歷,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特點,被後世學者稱為封建時代的完人。
版次:1 頁數:556 字數:409000 印刷時間:2009-5-1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4
張祥浩,1945年3月生,浙江樂清人。196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1981年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有《唐君毅思想研究》、《中國古代道德修養論》、《中國傳統人才思想》(上下)、《復興民族文化的探索》、《王安石評傳》、《中國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走向》等十多部專著。
《王守仁評傳》不僅在當時,而且在後世,不但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別是日本,都有著廣泛的影響。《王守仁評傳(精)》全面而客觀地分析了王守仁思想的各個側面,對王學的發生、發展及其分化、衰落和影響進行了歷史的考察和論述,深刻地揭示了王學盛衰的原因和學術思想發展的一般規律。是讀者全面了解王守仁的一部難得作品。
後記
1993年下半年,我應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之約,撰寫《王守仁評傳》。王守仁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前人已作過不少研究,有關資料極其豐富,如何使評傳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深入一步,而不至成為前入研究的綜述,這是我向自己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反覆研讀《王陽明全集》,廣泛閱讀了《明儒學案》、《明史》、《明史紀事本末》、《餘姚縣誌》、《紹興府志》、《贛州府志》、《南昌府志》,以及海內外學者有關王守仁的眾多著作。從1995年開始下筆,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裡,教學之餘,我均在埋首寫作此書。
我的夫人林鎔霞在我寫作評傳期間,不僅承擔了全部家務勞動,使我在教學之餘,能專心致志地從事寫作,而且還承擔了30餘萬字的書稿謄寫工作。沒有她的支持和幫助,我的寫作就不會那麼順利。
復旦大學哲學系潘富恩先生仔細審閱了書稿,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金陵協和神學院莫如喜女士為我翻譯了書稿的英文目錄和內容簡介;餘姚市基督教會孫天人牧師為我提供了王守仁像;南京大學出版社花建民編輯為此書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併致謝。
作者 1996年5月30日寫於 南京玄武區蘭園11號
第一章 王守仁的生平經歷
一、詩書家世
二、少年志趣
三、學海求宗
四、龍場悟道
五、兩都講學
六、巡撫南贛
七、擒獲叛藩
八、居越講學
九、起征思田
十、身後際遇
第二章 王學的形成和發展
一、救治當世學術流弊的需要
二、屢經坎坷的痛苦體悟
三、王學形成的理論淵源
(一)王學與孟學
(二)王學與陸學
(三)王學與禪宗
四、王學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三章 人生論
一、人生真諦
二、不計毀譽
三、為善最樂
四、超俗即俗
五、徠出處之道
六、生死之道
七、狂者胸次
第四章 修身論
一、存天理去人慾
二、求仁
三、無我
四、修孝
五、立誠
六、去傲
七、改過
八、內聖外王
第五章 立政論
一、民為邦本
二、正君國定
三、為政以德
四、勤政守職
五、因時致治
六、任賢使能
七、民族自治
八、大同理想
第六章 兵略論
一、用兵以安民為本
二、兵以糧餉為先
三、御外必先治內
四、起用民兵
五、便宜行事
六、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七、行法以振威
八、將才素質
九、用兵謀略
(一)速決速勝
(二)攻敵攻心
(三)使用反間
(四)兵不厭詐
(五)利用形勢
第七章 教學論
一、教論
(一)教以明倫
(二)童蒙教育
(三)家庭教育
(四)學校教育
(五)社會教育
(六)教育方法
二、學論
(一)學為聖人
(二)學以明心
(三)學貴自得
(四)學要專精
(五)學必立志
(六)師友之道
第八章 知行合一論
一、立言宗旨
二、知行本體
三、知行相即
四、知行並進
五、幾種批評意見
第九章 致良知論
一、良知說
(一)良知的特徵
(二)良知即天理
(三)良知是準則
(四)良知是主宰
(五)良知是至善
(六)良知是睿智
(七)良知即自覺
(八)良知是自信
二、致良知論
(一)致的涵義
(二)惟精與惟一合一
(三)下學與上達合一
(四)博文與約禮合一
(五)格物與誠意合
(六)窮理與居敬合一
(七)明善與誠身合一
(八)親民與明明德合一
(九)事上磨練與不動心合一
(十)道問學與尊德性合
三、致良知與《大學》古本
四、儒佛之辨
第十章 心本體論
一、心為天地之主
二、心即理
三、心外無物
四、心無動靜
五、心有體用
六、“朱子晚年定論”說
第十一章 王門四句教
一、天泉證道
二、四句教首句釋義
三、四句教后三句釋義
四、四句教的邏輯結構
第十二章 王學的分化衰落和影響
一、王學的分化
(一)浙中王門
(二)江右王門
(三)泰州學派
二、王學的衰落
(一)顧憲成高景逸對王學的批評
(二)張楊園對王學的排擊
(三)陸稼書對王學的辯駁
(四)張武承對王學的質疑
(五)諸儒對王學的批判
(六)王學衰落的原因
三、王學在後世的影響
(一)在近代國內的影響
(二)在國外的影響
索引
人名索引
詞語索引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