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式

哥德式

“哥特式藝術”:仿羅馬式藝術發展了兩百多年之後,到了十二世紀,在法國又有一種新的藝術逐漸形成,而後擴展至全歐洲,並且一直延續到十五世紀。哥特式藝術在十五世紀的歐洲(義大利除外),仍繼續發展著。就地理上而言,法國是羅馬式藝術風格最盛行的地區,也是哥特式藝術風格的發源地-法國的聖丹尼(St.Denis)教堂之所在。

釋義


所謂"哥德"?首先,從字面上來解釋,它包含了三種意義
第一,在建築上的哥特式建築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樑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
第二,在文學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點(如荒廢城堡)為背景的奇異、神秘之冒險故事。
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種字體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

歷史


起因

Gothic歷史最早"Gothic"這個字是起於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15世紀)的藝術風格,它的源由是來自於曾於西元3~5世紀侵略義大利並瓦解羅馬帝國的德國哥特族人,在15世紀時,義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念頭因而掀起了燦爛的文藝復興運動,由於義大利人對於哥特族摧毀羅馬帝國的這段歷史情仇始終難以釋懷,因此為了與這段時期有所區隔,他們便將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稱呼為Gothic,對他們而言即意味著野蠻。僅管Gothic這個字原始上是帶有負面的含義,但事實上為數可觀的美麗藝術作品都在此時被創作出來。
約在公元1800年左右登場的浪漫主義運動(Romantic Movement),哥特與中世紀文化再度受到人們的青睞而得以復甦,浪漫主義可說是對於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反動,感性、非理性的態度是這個運動的中心,而在這個時期,哥特開始與黑暗、奇異、古怪扯上關係,事實上浪漫派的許多象徵和主題都和這些哥特次文化相當類似,這時期的一些作家十分熱衷於描寫人心的黑暗、空虛面,性妄想、恐怖、神 的題材都在文學作品中被廣泛地運用。
此外,在視覺藝術上,浪漫派的畫家同樣偏愛黑暗、凄涼的景緻。在哥特小說中最典型的象徵就是吸血鬼(vampire),經典作品Bram Stoker的“Dracula”甚至在書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圖象,其可謂為發19世紀哥特文學以吸血鬼為題的濫觴。

發展

時間來到1980年代,新的哥特運動在英國開始上演,哥特運動的出現或許可視為是對先前朋克文化(Punk)的反動,不論如何,哥特精神開始在音樂上展現其影響力,哥特音樂同樣喜好以人性的黑暗、空虛面為題,並且對死亡亦有著濃烈的興趣,緩慢、悲傷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樂的特色,而吸血鬼再度成為這些主題的最佳象徵。
除了音樂上的表現,哥特派的藝人團體亦在視覺上展現死亡美學,如臉色畫以慘白,著黑色服裝,或是英國19世紀維多利亞式的褶邊服裝,而中古世紀的廢墟、哥特式建築亦被廣泛運用。英國的哥特運動在80年代中期達到了最高峰,最具代表性的樂團為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和Fields of the Nephilim等。
就音樂風格來說,此時期的英國哥特音樂被稱為New Wave,其在搖滾樂中加入了大量的合成器(鍵盤),以及前述的哥特元素,甚至也帶有電子味。而Gothic rock/New Wave在傳入美國后則進一步發展出industrial的分支,著名的團體有Ministry和Nine Inch Nail等;另一方面,在歐洲則更驅向電子樂發展。
不過在開始談哥特金屬前,我們不得不先從毀滅金屬(doom metal)講起,doom metal是一種沈重、黑暗、緩慢、憂鬱而哀傷的音樂型態,有人認為doom metal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Black Sabbath的首張同名專輯,及隨後的專輯,不過真正doom metal風格的確立則是從瑞典名團Candlemass於1986年發表的專輯開始。相當多的doom metal團都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時誕生,隨後的英國名團My Dying Bride更將小提琴的編製納入其中,成為了日後凄涼派doom metal樂團借鏡的先驅。

輝煌

Doom metal在90年代后也開始有多方面的發展,Theatre of Tragedy便是率先將doom metal與來自gothicrock的啟發,相互融合進而開創出了新一派的gothic doom metal,而T.O.T.也可說是帶起了哥特風再一次復興的首要功臣,T.O.T.的成功使得這股哥特金屬風潮由北歐開始迅速向外蔓延。
Theatre of Tragedy的幾項特色都成為此後哥特派金屬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已成為今日主流風格的gothicdeath,如采death metal殘暴男腔(甚至是black metal的尖吼黑腔)搭配柔美女音的對唱形式,這正是 色浪漫的哥特精神,這種對比作風亦象徵著黑暗(死腔和金屬樂部份)與光明、生命及愛(女音、鋼琴和交響部份)之間的
對抗。而T.O.T.女高音主唱Liv輕柔、不食人間煙火的曼妙唱腔也不知早已征服多少鋼鐵男子的心了。

哥特式建築


隨著質樸厚重的羅馬式建筑後,在西元十二世紀末時西歐興起了華麗的哥德式建築。“哥特式” (Gothic / Gotik) 一詞,語出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原隱含輕蔑之意,用以批評文藝復興時期前北方野蠻民族哥德人的建築風格,然此為其個人偏見,實際上哥特式建築與哥德人毫無關聯,其系羅馬式建築之後一種新的建築型式,為中世紀封建制度走向緩慢解體、世俗生活逐步安逸的過程中在建築藝術上的一種反映。哥特式建築約在西元十二世紀末時發源於法蘭西,至西元十三世紀則傳播至全歐,形成了哥式建築的全盛時期。
哥特式建築之最大特色,在於伸向無際蒼穹的塔尖及無數承擔屋頂重量的尖拱形高窗,強調與地面的垂直線效果重於地面上的安定感,為了強化此種垂直線的效果,哥德式建築揚棄了羅馬式建築的厚重牆壁,轉而大量運用筋骨穹窿、尖拱形窗戶、飛梁及扶壁等技術,使得哥德式建築出現了大量的銳角組合,因而建構出輕快、靈巧與上升的力道,從而創造出哥特式建築特有的動感與旋律,外觀異常華麗優美。此外,哥特式建築的另一重要特色為使用了大量的彩繪玻璃,外在光線透過哥特式建築的尖拱形高窗進入建物內部后,色彩呈現柔和狀,並可照射至建築物內部的每一角落,喚起了色調的神秘顫動,於是,哥特式建築高大的內部空間不禁令人頓生“神之家”之幻想,頗有抽象之神秘主義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