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河口

密西西比河口

密西西比河口是典型的鳥足狀三角洲河口。位於墨西哥灣北岸中部。潮區界巴吞魯日離入海口約450公里,是早期三角洲的頂點,枯季鹽水界新奧爾良離入海口217公里,是距今750~500年間第六期三角洲的頂點。洪季潮流界離口門35.4公里,由此向下,水流分西南水道、南水道和勞特雷水道三汊入海。1963年,巴吞魯日上游128公里處新建分洪工程,將密西西比河的30%流量和泥沙經阿查法拉耶古河道南流入海后,在路易斯安娜海岸中部,形成了32.5平方公裡面積的新三角洲。

自然狀況


河口三角洲

河口發育和演變對墨西哥灣北岸中部海岸平原的形成及近海大陸架有很大影響。7000年以來,發育了7個不同的三角洲系,共分16個大小不等的三角洲瓣。這個複合三角洲東西綿延長達200多公里,總面積約2.6萬多平方公里。沿海平原地面的相對高差雖只有1~2米,但河口三角洲不同發育階段形成的天然堤、窪地、沼澤、瀉湖、古河汊及壩島等地貌類型猶存。

河水徑流量

徑流在河口發育中起主導作用。據統計,年平均流量為1536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579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830立方米/秒。每年4~5月為汛期,9~10月為枯水期。由密西西比流域進入墨西哥灣的泥沙量,在20世紀50年代平均每年4.95億噸。60年代以來,由於中上游水土流失受到控制和下游分洪工程的建立,年輸沙總量減為2~3億噸。目前三角洲的西南水道為排洪和船運的主汊,分流量佔40%,南水道分流量最小,僅佔20%。20世紀以來,密西西比河發生兩次較大的洪水,1927年出現歷史最高水位,最大流量為44108立方米/秒,致使下游及三角洲淹沒面積達67340平方公里。

潮汐狀況

溺潮河口,口門附近的潮汐屬不正規全日潮,平均潮差0.3~0.75米。潮流作順時針方向旋轉,潮流速一般為0.1~0.15米/秒。西南水道口門附近潮流流速較大,但口內表層水流卻全年不見倒流現象。河口鹽淡水混合屬高度分層型。枯季,鹽水可隨漲潮沿河床底部侵入內陸230多公里;洪季,鹽水楔頂在分汊口以下徘徊,風浪較小。當風速超過3米/秒時,路易斯安娜沿岸1~2米波高頻率佔93%。但颶風過境可以引起河口強烈增水,並能掀起大浪。1969年卡米爾颶風,風速超過90米/秒,口外實測最大波高達23米,在極端情況下,口外30米水深處兩年一遇的最大波高為10.5米。此外,由盛行東南風引起的沿岸流可將泥沙沿墨西哥灣向西輸移。

含沙量

入海泥沙以懸移質為主,其中絕大部分為粉砂和粘土,粘土中蒙脫石高嶺石和伊利石的比例為3∶1∶1。水體中平均含沙量,口門以內及近岸地區為0.2~0.5千克/立方米,口外海濱減少至0.03千克/立方米以下。在三角洲瓣或入海汊道發展階段,入海泥沙在口門附近堆積,海岸線平均每百年向海推進9.6公里,三角洲前緣的沉積速率每年約30厘米。當入海汊道遷移以後,波浪和沿岸流作用促使三角洲前緣侵蝕後退,繼而形成壩島和瀉湖,並因地面沉降淪為三角洲前緣盆地或內陸架淺灘。行水河槽經過100多年治理,河床演變穩定,不少河段已經渠化。

經濟發展


密西西比三角洲沿海25~28公里寬的沼澤地帶是魚、蝦、貝類及多種野生生物的繁殖場所。沖積平原上則盛產大豆、稻米、甘蔗和棉花。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墨西哥灣沿岸還蘊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巴吞魯日至新奧爾良之間的密西西比河兩岸已成為著名的石油化工基地。通海航道自1928年整治以來,水深已由原來的6.5米加深至12.2米,5萬噸級的海輪從西南水道直達巴吞魯日,新奧爾良港年吞吐量已達1.7億噸(1981)。密西西比河河口區已成為美國中南部經濟發達區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