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藏寺
台北
海藏寺位於台灣台北縣新店市碧潭路51號萬聖山。為化度北方地區的信眾,1961年由清嚴法師以“緣在碧潭”而創建。
![海藏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2/m02fbd9c489da6afbd804b373ed4a97a2.jpg)
海藏寺
海藏寺的大殿只是加蓋起來的一間棚屋,若不是樹蔭下點綴著一口大香爐,誰也看不出像座寺院。寺內殿堂雖不氣派,但頗有些神奇的地方:1966年碧潭發生山崩慘劇,海藏寺後方山坡崩塌至寺邊而止,左右鄰居,多人遭活埋,而寺內沒有任何傷亡。更為奇特的是,寺內原本取水不易,清嚴法師夜夢廚房後出現青龍與金龍各一條,於是在該處掘井,才一丈深,即見湧泉,至今清澈見底,水源不竭。
海藏寺創始者清嚴法師,俗姓葉,字興華,湖北省隨邑人,1924年生,12歲從湖北省黃陂古潭寺聖祥老人出家,法名清嚴,字果華,旋受具足戒於武漢歸元寺。1939年避寇到香港,至1944年雲遊到台灣。1956年在嘉義市中山路創建靈山永明寺。雖只兩間竹蓬,但一直梵唄不絕。1961年始創海藏寺後,修行更加謹嚴。清嚴法師能文,卻不事著述;會講經,卻不刻意鳴高。他苦行一生,示若貧僧。依“戒、定、慧”三學,修持無間歇,勇猛精進。1970年47歲時示寂坐化,入缸六年開缸後,肉身完整如常,觀琥珀色,毛髮、指甲略有所長,袈裟、衣物等完好無損。法師的弟子和崇拜者遂在開缸處建“肉真菩薩供奉室”,裝金供奉。
台灣近二十年間出現過兩位肉身菩薩,其中第一位是慈航法師,第二位就是清嚴法師。海藏寺當時是無名小寺,自清嚴法師肉身報道後,馬上馳名。如今海藏寺已描繪出修建藍圖。重建的海藏寺是氣派非凡的水泥框架結構的七層大樓,坐北朝南,東、西、南三面每層外邊是通廊。頂為歇山式,金色琉璃瓦覆蓋,顯示出廟堂之氣。大樓中西結合,但整體統一和諧。背靠青山,是理想的修道參禪之地。
在武威城西北2.5公里處,也有人稱海藏(Cang)寺,因寺院周圍林泉茂密,猶如海中藏寺,故名。創建年代現在無從考證,是現存比較完整的一處古建築,佔地11,600平方米,是河西的名剎古寺,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山門、大殿、靈鈞台、天王殿、無量殿等保存完整。
![海藏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b/mcb4e5bbb0a44ab6bedb4a336cf8ee90f.jpg)
海藏寺
進入山門,迎面是兩座雄偉的大殿。繞過大殿,跨越天梯,登上靈鈞台,海藏四周山川大地,田園美景,一覽無餘。清人段永恩的《登靈鈞台》,便是站在靈鈞台上眺望四野的即興之作:「依舊海藏結構工,溪邊流水繞台東。雙峰寶塔孤城裡,一角危樓夕照中。拱翠梯山高入座,參天松柏秀凌空。登臨最是春秋日,才有風光便不同。」台上有一眼神泉井,傳說與西藏布達拉宮水井相連。每年農曆正月十六、四月初八日、端陽節等傳統節日,甘肅、青海等地藏民專程來此取水敬獻佛祖和醫療疾病。據《晉築靈鈞台》碑記雲,此台系「東晉明帝太寧中涼王張茂立」。台上有無量殿,與台下的建築風格迥異。其斗拱、梁架用料粗大揮厚,屋頂脊獸裝飾雄健而大方。無量殿內,有兩塊字跡清晰、保存完整清乾隆年間的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