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萌縣

苴國都邑別稱

秦滅巴蜀苴以前(即公元前316年前)葭萌為苴國都邑別稱,都城在吐費城(今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石盤村土基壩)是東周戰國時期開明氏蜀國的分封國,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開明氏九世)的王弟杜葭萌。所以也稱葭萌國。

秦漢時期葭萌縣治(今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石盤村土基壩),秦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置葭萌縣,兩漢時仍置。東漢末年三江(嘉陵江、白龍江清江)水漲,葭萌縣城被淹,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移治(今廣元市昭化區昭化古城)改為漢壽縣,晉改置晉壽郡治(今廣元市昭化區昭化古城),轄益昌縣(廣元市赤化鎮白田壩,宋初(南北朝420~479年)為清水塌陷,后移至昭化古城)、白水縣(廣元市青川東北)、興安縣(廣元市城區)、晉安縣(今劍閣縣江口鎮)。

隋葭萌縣治(今劍閣縣江口鎮),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晉安縣為葭萌縣,治今劍閣縣江口鎮,以恢復漢代縣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併入昭化縣,后不復置。

歷史沿革


1.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兼并苴國,在苴候都邑葭萌(今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石盤村土基壩)建置葭萌縣。
葭萌縣
葭萌縣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劉備政權改葭萌縣為漢壽縣,晉改置晉壽郡。
2.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晉安縣(今劍閣縣江口鎮一帶)為葭萌縣,取漢代葭萌縣舊名,屬義成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義成郡為利州,葭萌縣屬之。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廢葭萌縣併入昭化縣,后不復置。

地理環境


位置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①益昌縣(廣元市赤化鎮白田壩,宋初(南北朝420~479年)為清水塌陷,后移至昭化古城),中下。東北至州(利州,即廣元市區)四十五里。本漢葭萌縣地,晉改置晉壽縣,周改為益昌縣,屬晉壽郡,隋改屬利州。②晉壽故城(即昭化古城),在縣(益昌縣)東南五十里。本漢葭萌縣也。③葭萌縣(今劍閣縣江口鎮),上。北至州(利州,即廣元市區)一百一十五里。本漢葭萌縣地,東晉於今縣南置晉安縣,隋改為葭萌縣(今劍閣縣江口鎮),取漢舊縣名也。
《水經注》記載:清水(清江)又東南,注白水(即白龍江)。白水又東南,逕吐費城(即昭化鎮石盤村土基壩)南,即西晉壽(即昭化鎮)之東北也。東南流,注漢水(即嘉陵江)。西晉壽,即蜀王弟葭萌所封,為苴侯邑,故遂名城為葭萌矣。
華陽國志》記載:①晉壽縣本葭萌城(即昭化鎮石盤村土基壩),劉氏更曰漢壽。②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
《昭化縣誌》記載:①益昌縣故城在治西北四十里白田壩(廣元市赤化鎮白田壩),宋初(南北朝420~479年)為清水塌陷改移今治,今城跡無存,尤稱安昌鄉;②又載:漢葭萌故城在治北五里土基壩,舊有土城基址故名....③隋葭萌縣故城即晉晉安城,在治南一百三十里。

水文

嘉陵江,在葭萌縣城南。

治所


先秦及秦漢葭萌縣治所在葭萌(今昭化區昭化鎮)。
兩漢后葭萌縣治所在晉壽(葭萌)故城(治今元壩區昭化鎮)。
隋葭萌縣治所在葭萌(即今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江口鎮和昭化區丁家鄉一帶)。原屬漢代葭萌縣轄地。
1.先秦及秦漢
2.兩漢
3.隋葭萌縣治所在葭萌(即今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江口鎮和昭化區丁家鄉一帶)。原屬漢代葭萌縣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