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門街道

南院門街道

南院門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地處西安市中心,北依鐘樓,南接明城牆,西連四府街,東至安居巷。面積1.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988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簡介


從清代在此設立陝西總督行署始,至民國末,陝西最高行政機關一直駐此。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陝西省人民政府也曾設於此。1954年10月1日起中共西安市委一直駐在此地。南院門街道面積0.63平方公里。有街巷21條,街道多為垂直交叉,構成棋盤式街區。其中南院門、竹笆市、南廣濟街等主要街道商店集中,其餘街巷絕大多數為居民院落,其院落多為明清所建,古樸典雅,是西安市古老的居民區之一。1993年底,轄區內有居(家)委會24個,居民7918戶21814人,漢族佔96.74%,蒙、回、苗、布依、朝鮮、滿、土家、傣等9個少數民族佔3.26%。街道辦事處駐南院門11號。
從明清到民國時期,南院門街道地區店鋪林立,商賈雲集,是西安的政治、文化、商業中心。建國后,轄區市政建設迅速發展,大街小巷先後鋪設了瀝青路面,並廣植行道樹。尤其改革開放后,經1980~1984年的大力整頓街容店貌,鋪設人行道,粉刷街牆等,南院門街道的市容大為改觀。1985年開始,加速了舊城和低洼地區的改造。至1993年底,改造面積占轄區總面積的72%,昔日的小巷老院和低洼地區已不復存在。如今樓房林立,街道寬敞,草綠花紅,面貌一新。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院門街道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大辦商業服務業,發展傳統的地方經營特色,拓展了正學街錦旗製作、竹笆市傢具一條街及南廣濟街鐵器經營範圍。1993年,轄區內擁有商業、服務業等網點116個。
轄區內黨、政、軍機關集中,文化教育事業發達。有中央及省市區機關、企事業單位154家,大學1所,中小學5所,幼兒園4所,影劇院3座。社區服務有較大發展且具一定規模。

概況


南院門街道位於西安城南,面積1.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常住人口27988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轄8個社區。景點有鐘樓西安城牆、永寧門城樓、書院門仿古一條街、關中書院、西漢名儒董仲舒墓下馬陵、張學良公館和當年周恩來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與蔣介石談判舊址——高桂滋公館等。

沿革


1955年設南院門街道,1960年為公社,1966年更名五星公社,1978年復改南院門街道。1996年,面積0.6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太陽廟門、五嶽廟門、湘子廟街、大車家巷、小車家巷、大車家巷第二、蘆盪巷、大保吉巷、小保吉巷、五味什字、廣濟街南、廣濟街北、鹽店街、建華南巷、風雷巷、馬坊門、竹笆市、南院門東、南院門西、市委樓院等22個居委會和西安軍分區、市級機關2個家委會。
1955年設南大街街道,1960年改為公社,后名反修公社,1972年復改南大街街道。1996年,面積0.4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轄書院門、湘子廟街東段、南大街南段、南大街北段、德福巷、粉巷、東木頭市西段、西木頭市、東澇巷、西澇巷、安居巷、大吉廠、印花布園13個居委會和西北郵電供應處、西北郵電二公司、省版社、光華出版社、省銀行、市工商銀行、西安師範學校、市一醫院、陝西劇協9個家委會。南大街街道併入南院門街道。2002年,轄竹笆市、大車家巷、蘆盪巷、南院門、保吉巷、南廣濟街、鐘樓、印花布園、書院門、德福巷10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