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詞

“火”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癥狀。中醫中的火一般用在“上火”這一民間俗語中。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后出現的內熱證候。

簡介


● 英文名稱:Fir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五行學說

古籍摘選


● 火曰炎上。(《尚書·洪範》)

名詞解釋


● 五行之一,夏季、赤色、苦味、人體的心和小腸皆歸屬於火。

百科解讀


● 火為屬性概念,中醫學中凡是具備溫熱、升騰、向上特性的事物或現象均屬於火,火屬性的歸類主要是通過推演絡繹法進行的。

火的特性

● 五行當中,火的特性為“火曰炎上”,炎指火苗燃燒的形狀,上指方位向上,因此火具有炎熱、升騰的特性。
● 在中醫學中,心的特性為“心部於表,為陽中之太陽”,因此古人將心歸屬於火行。

中醫學中的火系統

● 中醫學在認識人體時,從來不把機體看做孤立的個體,而是要與所生活的時空環境相聯繫。因此古代哲學家以五行為分類系統,將宇宙萬物根據其自身的特性歸屬於木、火、土、金、水五個系統。
● 時間體系中,夏季、日中為火;空間體系中南方為火;五味中,苦味為火;五色中,赤色為火;五氣中,暑氣為火;五穀中,黍為火;五音中,徵為火;五化中,長為火。在人體中,心為火;六腑中,小腸與心相表裡為火;五官中,心開竅於舌為火;五體中,心主脈為火;五志中,心在志為喜為火;五液中,心在液為汗屬火;五神中,心主神為火。

火與其他四行的關係

● 火與其他四行皆有密切的關係。木生火,火為木之子;火生土,土為火之子;火克金,金為火之所勝;水克火,水為火之所不勝。
● 異常的關係中臨床常見的為木氣過盛,化火刑金,肺臟受損,臨床常見乾咳甚至咳血癥狀,治療當瀉火平肝,方如黛蛤散;肝氣偏亢,會擾動心火,出現急躁易怒、口舌生瘡等癥狀,治療當肝旺瀉心,方可選黃連上清丸;心火虧虛,脾土不溫,容易出現四肢逆冷、脘腹冷痛等癥狀,治療當益火補土,方可選理中丸;腎水不足,不能上乘制約心火,出現心煩眠差、腰膝酸軟等癥狀,當瀉火補水,方可選黃連阿膠湯。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四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