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遠

揚琴演奏家

張志遠,男,漢族,1960年生,文學碩士,揚琴演奏家,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揚琴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揚琴演奏、教學及有關研究。創作有歌曲《放心吧,祖國》等。

人物簡介


張志遠生活照
張志遠生活照
張志遠,男,漢族,1960年生,文學碩士,揚琴演奏家,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揚琴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揚琴學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中華編鐘樂團編鐘編磬演奏員。歷任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副主任、書記,現任武漢音樂學院科研處副處長。主要從事揚琴演奏、教學及有關研究。

人物生平


1983年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獲學士學位,分配至武漢軍區政治部勝利歌舞團任揚琴獨奏演員;
1986年曾在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任揚琴、民族打擊樂演奏員,后調入廣州軍區某軍文工團任指揮兼樂隊隊長。
1988年考取武漢音樂學院揚琴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梁瑞華教授。
1990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於民樂系,並在院長辦公室任職,負責外事工作。

所獲榮譽


張志遠生活照
張志遠生活照
在廣州軍區文藝會演中,創作歌曲《放心吧,祖國》(女高音獨唱)獲優秀獎,樂隊亦獲優秀獎。之後調入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雜技團工作。曾多次受命赴海南軍區、桂林陸軍學院培訓軍樂隊、軍樂團等,成績顯著,多次受到軍區政治部首長的表揚。1988在武漢音樂學院《第二屆民族器樂作品比賽》中,創作的揚琴獨奏曲《燕歌行》榮獲唯一的新作品一等獎和演奏一等獎,在擔任民樂系揚琴專業教學的同時,還積極承擔《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概論》的授課和《民樂合奏》的指揮、排練等課程。並數次舉辦《張志遠揚琴獨奏音樂會》。在教學方面認真負責,成績顯著,曾先後榮獲學院多項榮譽稱號。武漢音樂學院特色領域編鐘音樂研究學術帶頭人之一;湖北省教委青年科研發展項目“中國樂器演奏技法與風格研究”、湖北省教委重點科研項目“編鐘古樂創作與演奏技法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其創作成果揚琴獨奏曲《燕歌行》收入1999年出版的《湖北文藝50年》一書;參與錄製CD專輯編鐘與交響樂《天·地·人》(日本SONY音像唱片公司)、武漢音樂學院《青年民族室內樂團創作作品CD專輯》等。2001年2月,應中央電視台邀請赴山東濟南,與俞偉超先生(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子初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李幼平博士(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主任)等著名考古界和音樂界專家共同參加對洛庄漢墓出土古樂器的測音及演奏鑒定活動,並在直播現場使用2100年前的漢代編鐘編磬等樂器演奏了由張志遠編配的古曲《蘇武牧羊》等樂曲,在全國引起了較大的影響。為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曾多次代表學院隨中國編鐘樂團出訪美國紐約、波士頓、英國倫敦、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舉辦編鐘交響音樂會。如: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音樂會、香港維多利亞灣“九七回歸”編鐘音樂會、北京人民大會堂慶香港回歸交響音樂會、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編鐘交響音樂會、英國倫敦Royal Robert Hall編鐘交響音樂會、美國波士頓編鐘交響音樂會、楚風楚韻編種專場音樂會(為江澤民總書記演出)、第二屆“上海大劇院之春”走進大師編鐘音樂會、湖北省“回歸之夜”音樂會、武漢音樂學院民族器樂音樂會、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編鐘專場音樂會等,贏得了專家、學者和國際友人的高度讚揚。

發表論文


在學術科學研究方面發表了以《論揚琴的音色與擊彈方式》、《論揚琴慢速擊弦練習》、《論廣東音樂揚琴》、《論揚琴演奏與內心聽覺》、《中國揚琴傳統流派的比較研究》、《論音樂聽覺與器樂演奏藝術》、《談揚琴演奏與音色》、《論東北揚琴的演奏風格》、《長音練習精益求精》、《談演奏的呼吸和訓練》、《談東北揚琴演奏技巧的訓練與發展》、《論揚琴演奏中手臂運動與音色的關係》、《培養聽覺能力提高演奏藝術》、《音樂藝術與健康》、《論高校音樂教育的功能》、《揚琴演奏中的美學追求》、《學習揚琴問與答》等為代表的專業學術論文和專著及《燕歌行》、《楚商》等音樂作品,並創編了石磬合奏曲《磬之舞》、《茉莉花》、《梅花三弄》、《送我一支玫瑰花》等。其中《論音樂聽覺與器樂演奏藝術》、《談揚琴演奏與音色》、《談演奏的呼吸和訓練》等獲國家級大型論文叢書《中國學校教育與科研》優秀論文一、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