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遠

山東名老中醫

張志遠(1920年7月—2017年11月),男,漢族,1920年7月生,山東德州人,無黨派人士,1944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山東名老中醫,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先後擔任原衛生部中醫作家、全國中醫各家學說研究會顧問、山東中醫基礎學會副主任委員、山東中醫學會顧問、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師職務高級評審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山東省衛生廳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2017年11月7日,張志遠因病醫治無效,在濟南逝世,享年98歲。

人物生平


工作經歷

青年時代懸壺魯北,享譽一方。1957年始先後執教於山東中醫進修學校、山東中醫學院,講授中醫婦科、醫學史、各家學說等,醫、教、研並舉,知識淵博,經驗豐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自五十年代即注重學習西醫,不僅熟練掌握其基本知識,而且能用其長,靈活地將客觀化驗檢查結果與中醫診治相結合,彌補了中醫過於抽象,或“無證可辨”時的不足。如對肝病的辨治,常參考化驗結果,及時修訂治療方案,取得滿意效果;對心臟疾患,亦參照心電圖等的提示,分別病情,投予經驗方葯,往往收效更捷。當然,張氏非唯“客觀指標”論者,更反對中醫西化,因二者是兩種理論體系,如西醫的“炎症”不能等同於中醫熱證;西醫注重局部、“標”的治療,中醫則相反。其中關鍵:以現代醫學檢測做參考,辨治不離中醫理、法、方、葯。
不僅對婦科有獨到經驗,內科證治亦多體會,如對“婦科十治”的總結,頗具匠心,學習喻昌“大氣論”及張錫純“升陷湯”法,自擬“通陽解蔽升氣化痰蠲飲湯”(黃芪、肉桂、蒼朮、茯苓、薤白、柴胡、升麻),用治大氣不足、痰飲。
學術思想
倡論“醫易相關”說,認為《周易》乃“群經之首”,其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影響。

論文著作

主編《醫林人物評傳》《醫林人物故事》等,輯有《張志遠醫論探驪》,窮四十年之心血著成《中醫源流與著名人物考》,發表論文400餘篇,成為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張氏對醫家的生平、著作進行嚴格考證,填補了不少空白;對醫家學術的辨析與驗證,亦多精闢之論。如“成無己學術思想發微”、“丹溪相火論評析”、“論景岳陰陽觀”及“張仲景《傷寒卒病論》考析”、“吳瑭生平史略”、“溫病學派大師葉桂”、“張錫純用石膏”等論文,均是其悉心研究的成果。尤其重要的是,張氏強調臨床實踐乃研究各家學說不可或缺的途徑。因前人的理論、經驗均來自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理解、運用,並判斷其正確與否,才能進一步發展它。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2017年年11月7日9時12分國醫大師、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志遠因病醫治無效,在濟南逝世,享年98歲。

獲得榮譽


2017年6月29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張志遠“國醫大師”榮譽稱號,享受省部級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待遇。
2019年9月29日被授予“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稱號。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社會活動


先後擔任原衛生部中醫作家、全國中醫各家學說研究會顧問、山東中醫基礎學會副主任委員、山東中醫學會顧問、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師職務高級評審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山東省衛生廳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