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7條詞條名為復興村的結果 展開

復興村

山西省臨汾市侯馬市上馬鄉下轄村

侯馬市上馬鄉復興村,位於紫金山腳下。轄馬皮溝、土地廟、猴嶺三個自然村。復興村在1958年前叫土地廟(明、清、民國的曲沃縣誌均有顯示),因該村早期建有一座土地廟而得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取恢復興旺之意,改名為復興村,成為一行政村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主要是缺乏人才,帶領大家至富交通道路難走,最好的只是沙石路,農田水利設施不配套有放不到田地。。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我村計劃建一個農貿市場,搞好水利設施配套,建成無公害蔬菜基地,為民曾收至富。。

村情概況


復興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8.00公里,國土面積25.00平方公里,海拔2025.00米,年平均氣溫15.00℃,年降水量820.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蔬菜水果等農作物。有耕地1986.00畝,其中人均耕地1.11畝;有林地25802.00畝。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有農戶573戶,有鄉村人口1833人,其中農業人口1833人,勞動力117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32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69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39.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一二三產業為主。
水稻,疏菜作為村經濟發展的主產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村兩委成員以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為先導,又致力於發展瓜果,蠶桑,木材,白肉等市場的開發,目前己成為全縣最大的白肉批發市場,村內建有金寨第一蠶種場,分佈於西河,南橋,西庄,染坊四居民組,縣冷庫座落於南橋組。國家投入近二百萬元,為群眾購置的蔬菜大棚鋼架使我村的蔬菜生產上台階,成規模,現己成為大城關蔬菜生產基地。境內豐富的黃沙資源為大城關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以水稻,蔬菜,瓜果,蠶桑種植,批發零售,木材收購,加工及外出務工為經濟發展主產業的今天,村兩委正在以穩健的步伐引領全體村民向小康生活邁進。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86.00畝(其中:田1152.00畝,地834.00畝),人均耕地1.11畝,主要種植糧食蔬菜水果等作物;擁有林地25802.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5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2畝,主要種植桃李李葡萄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6560.00畝。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6個,黨員總數81人,黨員中男黨員65人,女黨員17人。團員85人。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573戶通自來水,有573戶飲用井水,有564戶通電,有49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96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7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73戶。該進村道路為屬於砂石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8.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0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913.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5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2畝。該村到2010年底,有5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4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691.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99.00萬元,畜牧業收入180.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94頭,肉牛3頭,肉羊47頭);林業收入0.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75.00萬元,工資性收入16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39.00元,農民收入以一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6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4人,在省內務工164人,到省外務工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一二三產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07.0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一二三產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73戶,共鄉村人口1833人,其中男性918人,女性915人。其中農業人口1833人,勞動力1170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09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0.0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98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6.00萬元,有固定資產405.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地理位置


2000年,復興村有177戶,739口人,耕地72.5公頃,人昀收入2662元。
馬皮溝又叫過庭溝。早期只有馮、衣兩戶,現有20多戶人家。土地廟,原址在海軍印刷廠大門內七、八十米遠,建有小會議室的地方。土地廟據傳是郭村有人為補風水而建,現已不存在。猴嶺是因為山頭上有塊大石頭形似卧猴,故名猴嶺。猴嶺早期只有趙、李劉、閆四戶人家,現在已發展到20多戶。
復興村[山西省臨汾市侯馬市上馬鄉下轄村]
復興村[山西省臨汾市侯馬市上馬鄉下轄村]
復興村南,有個山嶺叫鳳凰頭(又名鳳鳳頭),位於海軍印刷廠正南一公里處。此地山勢形如一隻展翅的鳳凰,故名鳳凰頭。
復興村黨支部、村委會,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在落實第二輪土地延包工作的基礎上,以種植業為主,積極引導村民發展果園,小棗接大棗,採石營運,勞務輸出等,使農村生產有了較大發展,村民收入逐步提高。現今,他們正在探討復興村新的發展思路。

復興村人——李學增


李學增:復興村人,1920年8月生,193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3月參軍。歷任山西翼城十八集團軍兵站戰士,太行新一旅二團九連班長,太行四三團三營機槍連政治指導員,十五軍四四師一三二團營 長,志願軍十五軍四四師一三二團副團長,一三O團團長,十五軍四四師參謀長、副師長,總參謀部測繪局四處處長等職。
李學增同志1941年,因工作成績突出,榮獲“模範朱德青年”稱號;1947年春,他在豫北戰役中,身先士卒,敢打敢拼,榮記三等功;1948年參加了淮海戰役,他率領全營官兵堅守陣地兩晝夜,圓滿完成了戰鬥任務;1949年在渡江戰役中英勇頑強,連續作戰,榮立三等功。在抗美援朝五次戰役中,創造了一個排殲敵300餘人的光輝戰例。全國解放后,為部隊的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1959年調入總參謀部測繪局,分管測繪器材裝備工作,為軍事測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學增同志1978年11月離休。1988年2月20日19時,病逝於北京解放軍總醫院,享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