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7條詞條名為復興村的結果 展開

復興村

雲南省紅河元陽縣上新城鄉復興村

復興村位於雲南省紅河元陽縣上新城鄉,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17.00公里,國土面積14.60平方公里,海拔631.00米,年平均氣溫22.50℃,年降水量1100.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等農作物。有耕地1806.00畝,其中人均耕地1.00畝;有林地21242.00畝。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58戶,有鄉村人口1706人,其中農業人口1706人,勞動力93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14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9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47.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村情概況


復興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17.00公里,國土面積14.60平方公里,海拔631.00米,年平均氣溫22.50℃,年降水量1100.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等農作物。有耕地1806.00畝,其中人均耕地1.00畝;有林地21242.00畝。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58戶,有鄉村人口1706人,其中農業人口1706人,勞動力93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14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9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47.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水稻,疏菜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產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村兩委成員以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為先導,又致力於發展瓜果,蠶桑,木材,白肉等市場的開發,目前己成為全縣最大的白肉批發市場,村內建有金寨第一蠶種場,分佈於西河,南橋,西庄,染坊四居民組,縣冷庫座落於南橋組。國家投入近二百萬元,為群眾購置的蔬菜大棚鋼架使我村的蔬菜生產上台階,成規模,現己成為大城關蔬菜生產基地。境內豐富的黃沙資源為大城關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以水稻,蔬菜,瓜果,蠶桑種植,批發零售,木材收購,加工及外出務工為經濟發展主產業的今天,村兩委正在以穩健的步伐引領全體村民向小康生活邁進。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806.00畝(其中:田632.00畝,地1174.00畝),人均耕地1.00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21242.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畝,主要種植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168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358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42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8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632.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3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6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99.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75.00萬元,畜牧業收入412.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48頭,肉牛182頭,肉羊0頭);林業收入35.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77.00萬元,工資性收入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4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3人,在省內務工76人,到省外務工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一產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64.00萬元,該村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第一產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58戶,共鄉村人口1706人,其中男性920人,女性786人。其中農業人口1706人,勞動力933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1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7.0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6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同村山小學,中學生就讀到上新城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5.00公里,距離中學17.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20人,中學生5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35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80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71.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70萬元,有固定資產9.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7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3個,黨員總數35人,黨員中男黨員31人,女黨員4人。團員51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未通自來水,通廣播電視,飲水困難,缺乏教師,經濟發展落後。農民思想意識開放程度不夠,農業生產的投入不足,農民人均純收入除了支付生活費開支外,其餘的基本用於子女教育及婚姻、醫療等支付和儲備,無力顧及生產投入。基礎設施落後,教育事業硬體設備較弱,師資力量薄弱。農民技術單一,培訓次數少。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解決農民飲水問題,扶持農民擴大畜牧業養殖,保持甘蔗、紅薯種植面積,新培植脫毒紅薯。加大教育投入,輸出剩餘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發展農村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把“三農”工作作為當前重中之重的任務來抓,在思想上擺正農業和農民的位置,在行動上多給農民一些引導、幫助、服務。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培植畜牧業,加快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工技術培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農村經濟,增加對教育事業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經濟收入。重點解決好農民養老和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問題。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 1,農業基礎設施差,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還有50%得耕地還要靠天年好才有收成。 2,地處山區交通信息閉塞,發展經濟困難。 3,缺資金缺技術,發展特色產業有困難。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發展思路及產業:1,按照區委區政府的規劃,建設旅遊小鎮觀光農業的思路,加快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2,加快村莊道路的硬化和農村電子信息建設,使農村和城裡一樣享受快速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