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牛斯山

歐洲西南部最大山脈

比利牛斯山(les Pyrénées),位於歐洲西南部,山脈東起於地中海,西止於大西洋,分隔歐洲大陸與伊比利亞半島,也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天然國界,山中有小國安道爾。

長435公里,寬80-140公里,一般海拔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阿內托峰海拔3404米;有現代冰川覆蓋。

在比利牛斯山中有比利牛斯山國家公園。這國家公園成立於1967年,沿著法國和西班牙國界延伸1百多公里。此地景緻壯觀。

基本簡介


所處地區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是歐洲西南部最大山脈。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界山,安道爾公國位於其間。西起大西洋比斯開灣 畔,東止地中海岸。長約435公里。一般寬80~140公里,東端寬僅10公里,中部最寬達160公里。海拔大多2000米以上。

山脈劃分

按地理環境可分西、中、東比利牛斯 3個自然區;按其自然特徵,也可分為3段:西比利牛斯山,從大西洋岸至松波特山口,大部分由石灰岩構成,平均海拔不到 1800米,降水豐沛,河流侵蝕切割,形成山口,成為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通道;中比利牛斯山,從松波特山口往東至加龍河上遊河谷,群峰競立,山勢最高,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有5座,主要由結晶岩組成,最高點阿內托峰海拔3 404米;東比利牛斯山,從加龍河上游至地中海岸,也稱地中海比利牛斯山,由結晶岩組成的塊狀山地,有海拔較高的山間盆地。離地中海岸約48公里處有海拔僅300米的山口,為南北交通要道。
從靠近東端的卡利峰(Carlit Peak,高2,921公尺〔9,584尺〕)到奧里(Orhy)峰和阿尼(Anie)峰,有一串高近2,987公尺(9,800尺)的山嶽崛起;僅有遠靠西面的少數幾個地方,可由1,980公尺(6,500尺)以下的山口通過此山脈。山脈較低的東段和西北段,都有河流將地面切割成許多小的盆地。山脈的兩翼都連著廣闊的窪地--北有亞奎丹(Aquitaine)和朗格多克(Languedoc),南有厄波羅(Ebro),兩翼窪地接納來自山脈的大河(法國的加倫河和西班牙的厄波羅河主要支流)的流水。

氣候礦產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
歐洲大陸與伊比利亞半島的天然屏障。山脈構造具有阿爾卑斯山脈的特徵。大西洋水系河流水位變化不大;地中海水系河流水位冬夏變化明顯。山北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山南屬地中海氣候。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明顯。山地多森林。礦藏主要有鐵、錳、鋁土、硫磺、汞和褐煤等。多硫磺溫泉,以溫泉浴著稱。在東西海岸和山脈中段均有溝通南北的鐵路。

山脈構成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主幹西延部分,構造比較複雜,具有阿爾 卑斯山脈特徵,山體中軸由強烈錯動的花崗岩和古生代頁岩及石英岩構成,兩側為中生代和第三紀地層,北坡為礫岩、砂岩、頁岩等岩層交錯沉積所組成的復理層。第四紀冰期,東、中比利牛斯山冰川廣泛發育,冰蝕谷(U型谷)、冰蝕湖普遍分佈。現代冰川僅限於在海拔近3000米的冰斗和懸谷內,北坡多於南坡,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

分類


西部山

從大西洋岸到松波特山口,為比利牛斯山西段,山體由石灰岩構成,大多山峰海拔不到1800 米。這部分山脈降水量大,河流遍布,山體被河水侵蝕,形成山口,為法國和西班牙兩國開闢了一條天然通道,為兩國密切來往提供了一個便利條件。

中部山

中段比利牛斯山包括從松波特山口到加龍河上遊河口的這部分山體。這段山脈山勢最高,險峰林立,海拔3000 米的山峰就有5 座,其中阿內托峰最高,3404 米。

東部山

比利牛斯山東段從加龍河上游到地中海岸,又稱為地中海比利牛斯山。這段山脈海拔較低,多為由結晶岩組成的塊狀山地,山間盆地。在離地中海約48 公里處,有一海拔300 米的山口,是通達南北的交通要道。

地質條件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脈是一串古老山脈地質的再現,而不是像阿爾卑斯山脈那樣比較近代、強勁活躍的造山運動的產物。大約5億年以前,覆蓋現由比利牛斯山所佔據的這一區域的,是古生代時期所創造的褶皺的山脈--海西山脈,現今法國的中央高原和西班牙的中央高地僅為其兩處殘留物而已。這些高山自其出現以來,雖然其他高山比較平靜,無甚內部變形或地殼變動,而庇里牛斯地塊卻沉沒在地殼較不穩定的區域之中。
最早形成的地層是堆在花崗岩基礎上被嚴重褶皺的沉積物,它們沉沒后又由第二層沉積物所覆。它們被高高隆起,成為兩條平行的山脈,在原先海西山脈的南邊和北邊延伸。這樣,它們便成為兩條先庇里牛斯山脊帶--其中西班牙的山脊帶發育得更充分,這些山脊帶就是現在庇里牛斯山主脈的大山嘴。
在褶皺力的影響下,比較近代和比較有彈性的地層發生褶皺而沒有破損,但原先的剛硬的基礎卻斷裂而錯位。在此期間,侵蝕作用持續不斷;在那些隆起而裸露得最徹底的地方,風化侵蝕了較為柔軟的地面,露出古老的海西沉積層,偶爾還達到更深的花崗岩基岩。

結構特徵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脈的結構特點在於:其地形起伏模式和地下結構模式都是(像基礎岩石那樣)北-南排列順序。這些排列模式與一些窪地交替相間,有些窪地是地殼內部變形而形成的,有些是侵蝕抵抗力較弱的上層沉積物形成的。從直接穿過中央區域(這裡構造運動曾達到最廣泛和最劇烈的程度)的橫斷面,可以看出--從北向南--兩條與軸向高山並列的比較近代的先庇里牛斯褶皺地帶,一條在西班牙,一條在法國。北面的外層地帶由形成小比利牛斯山的褶皺所構成。靠近山脈的中間,有內層山脊(表現為阿列日〔Arcege〕河畔雄偉的懸崖峭壁)隆起,其中就是原始的(或花崗岩的)軸向地層。在西班牙一側,另有一層山脊與內層山脊相同而方向相反,它發育得更加成熟而更加粗壯,有時山脊比鄰近原始的軸向山峰還高。
從其地形起伏的結構及其地理情況所造成的氣候條件(尤其在南段)來看,比利牛斯山一向被畫分為三大自然區域∶東比利牛斯山或地中海比利牛斯山、中比利牛斯山和西比利牛斯山。這種畫分似乎與不同的植被、語言的分佈及--在某一點上--一定民族和文化的特點都相互吻合。

氣候概況


自然氣候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脈北坡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有山毛櫸和針葉林。南坡屬亞熱帶夏干型氣候,年降水量500~750毫米,植被為地中海類型的硬葉常綠林和灌木林。比利牛斯山脈是法國的阿杜爾河、加龍河(屬大西洋水系)和西班牙的埃布羅河(屬地中海水系)的分水嶺。河流一般春季融雪,為洪水期,冬、夏為枯水期。大西洋水系的河流,由於降水比較均勻,水位變化較小;地中海水系的河流,由於降水冬多夏少,水位冬夏變化明顯。

垂直變化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
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明顯。以南坡為例,海拔400米以下及山麓地帶,冬季 氣溫-6~2℃,大氣濕度較小,有典型的地中海型植物,如石生櫟、油橄欖、栓皮櫟等;海拔400~1300米之間,冬季氣溫-6~-13℃,降水較多,是落葉林和其他闊葉落葉林分佈帶;海拔1300~1700米之間,冬季氣溫-13~-16℃,降水量多,是山毛櫸和冷杉組成的混交林帶;海拔 1700~2 300米之間,冬季氣溫-16~-20℃,主要為高山針葉松林帶;海拔2300米以上則為高山草甸;海拔2 800米為雪線所在,有穩定的冰雪覆蓋層。

水系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東西鄰近兩大水體,南北連接廣袤的大陸地域。大西洋大氣的影響穿過西比利牛斯山的低峰,向南滲入遠至西班牙的潘普洛納(Pamplona),對南、北山坡間 的氣候差別有些調節作用。不過它對山脈的其餘部分,尤其是對中比利牛斯山,並非如此。法、西兩國的溫度有顯著的不同。
水文系統主要包括從高峰和從山口下降的各個系列平行的河谷。河谷的兩側是高大的南北向的(垂直於山脈軸線的)分水嶺。這種河谷產生向短距離地帶急速傾瀉湍急流水的短河道。春季,由於降雨和融雪最多,通常流水量最大。
比利牛斯山的冰川(或許北山坡較南山坡常見)已經減少,僅在海拔2,987公尺(9,800尺)以上的高山盆地--冰斗或懸谷--方可見到。在地殼斷裂的地區有許多溫泉,有含硫的和含鹽的兩種。前者在軸向高山各地皆可發現,後者卻常見於高山的邊緣。這些溫泉在羅馬時代已受人喜愛,到19世紀末曾得以整頓和現代化,現已成為溫泉療養勝地。

植被


比利牛斯山脈的氣溫和植被隨山脈海拔的變化而變化,層次明顯。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帶,多生長石生礫、油橄欖、栓皮櫟等典型的地中海型植物:海拔1300 米以下,則是落葉林和其他闊葉落葉林的分佈帶;1700米到1300米,是山毛櫸和冷杉分佈的地區;再往上到2300 米海拔高度時,則為高山針葉松林帶;2300 米到2800 米時,則為高山草甸,2800米以上則長年積雪覆蓋,缺少生機。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山地富森林、礦藏,以鐵、錳、鋁土、硫磺、汞和褐煤等為主,並有溫泉。山區自然風光絢麗,是重要旅遊勝地,又是登山滑雪等冬季體育活動的好場地。山間盆谷和一些低緩的山坡是農耕地和居民點比較集中分佈的地區,主要種植小麥、裸麥、馬鈴薯和煙草、葡萄等作物。廣闊的山間草場和谷坡地帶主要發展牧業。山脈東西兩端沿海岸建有多條鐵路,另有6條山道和2條鐵路隧道穿越山脈、溝通南北。

植物資源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
按西北-東南方向,植被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由顯著而遞減;相反地,從東南到西北,地中海的氣候影響也逐步減少。山地表面的裸露和山勢起伏所導致的當地氣候條件,造成了各種特殊的地方化的殘遺群落。最具海洋性影響特徵的就是,在海拔較低和中等高度的山區,森林中大多是闊葉的、每年落葉的樹木;可是受地中海氣候影響而生長的常綠闊葉樹木,不僅多生長在炎熱的環境中,而且耐旱力也較強。高處植被的品種可由其海拔高度來說明。從中等高度向上的山區,海拔極限約為1,585公尺(5,200尺)的闊葉林皆由需要水分較少的針葉林所代替。亞高山帶--有時低至1,980公尺(6,500尺),但一般在2,377公尺(7,800尺)以上--被高山帶較稀疏的草原牧場所取代。這些都屬於奧里峰和阿尼峰以東的植被。然而山脈的西部,由於受海洋性氣候影響,降雨量較大,植被的類型與東部不同。在高至1,783公尺(5,850尺)的地方可見闊葉的、每年落葉的山毛櫸,間雜有些亞高山帶的針葉樹;這裡的高山牧場對有濕氣而永久性的雪有較大的抵抗力。

動物資源

動物中某些群落(如挖洞的動物、蛙和蟾蜍)說明古代曾有過動物自第勒尼亞(Tyrrhenia,與科西嘉島和薩丁尼亞島有關)遷移的浪潮,遷移來的動物代替了某些歐洲本土動物,將其驅逐到坎塔布連山脈西部。現在比利牛斯山大型食草動物很多,食肉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很多。在山脈的北部,有幾種動物如狼、山貓和棕熊等皆已消失或數量已大大減少,不過旱獺現已成功地被重新引進。然而山脈的南部,卻是從人口稠密地區被驅逐出來的歐洲野生動物的最後一批重要的保護區之一。
比利牛斯山代替了古老的海西山脈,熱帶起源的庇里牛斯植物在沒有任何古代歐洲植物競爭的條件下分化了;北極起源的植物在比較近代的冰川期間被帶向南方,現有分別來自歐洲中部和西伯利亞兩類不同的嗜山植物可以說明此情況。其他嗜山植物迄今早已分化;不過它們起源於地中海地區,在較乾燥而日照較強的南坡占支配地位。大西洋品種的植物在西比利牛斯山佔有優勢。

經濟概況


民族

比利牛斯山是許多民族的生息地,其中有安道爾人、加泰隆人(Catalans)、貝阿恩人(Bearnais)和巴斯克人。每個民族說自己的語言或方言,他們期望保持甚至想擴大自己的自治領地,而同時卻承認比利牛斯山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巴斯克人或許是最著名的比利牛斯山民族,他們說一種非印歐語系的語言,具有奮力捍衛自己自治領地的悠久歷史傳統。

主要產業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
在傳統上比利牛斯山人民一直是靠農業和畜牧業為生的。影響比利牛斯山植物發展的因素,也影響著傳統的土地應用、種植作物的種類和各個地區的耕作制度。在東比利牛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南坡的山麓,多生產諸如葡萄酒、蔬菜、水果之類典型的地中海產品;而在西比利牛斯山和中比利牛斯山,由於雨量充沛,大多種植馬鈴薯、甜玉米和飼料作物。飼養牲畜是傳統經濟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它就是季節性地將羊群和牛群趕上山和趕下山,儘可能有效地利用谷底的草地和高山上的(視雪的覆蓋情況而定)牧草。冬季還經常要將一群群牲畜趕到遠至厄波羅河的平原、朗格多克的地中海畔或亞奎丹的沼澤地。傳統的經濟組織方式--其中林區的普通木業也很重要--已在緩慢地消亡中。現在多數農場主已年老,較貧瘠的耕地已棄置不用。當地牛羊的品種已被進口的品種所代替,進口的牛羊獲利較豐,但對本地氣候和地勢適應力較差。除了像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區和法國的魯西永區等區域之外,比利牛斯山的農業正處在嚴重衰退之中。
比利牛斯山農業日漸減弱並沒有被工業增長彌補上。雖然它有很大的水電潛力,有一些資源在開採,有各種木材可供應,可是大多數工廠(鋼鐵廠、造紙廠、紡織廠、化工廠和製鞋廠)都遠離運輸幹線。除山脈兩端沿海地區外,很少有鐵路、根本沒有主幹公路貫穿整個山區。

特殊產業

冬季尋找體育運動、夏季避暑小住、狩獵垂釣和參觀中比利牛斯山各國家公園的人群,雖能給地方經濟帶來繁榮,但也促使當地人民放棄其傳統的生活方式。當地人民看到旅遊業的驚人發展已將山嶽弄得滿目瘡痍,難免有人外移。自1980年以來,法、西兩個庇里牛斯國家已為發展和保護此山區制定了各項政策,或許這些政策對減緩比利牛斯山各族人民的外移有所裨益。

交通


山脈東西兩端沿海岸建有多條鐵路,另有6條山道和2條鐵路隧道穿越山脈、溝通南北。
比利牛斯山路段也成為了每年環法的重要賽段,成為了考驗騎手意志與耐力的賽段。

名勝


安道爾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
由於安道爾境內高山環抱,峰巒相映,最高峰科多佩特羅峰海拔2975米,並擁有天然的滑雪場與狩獵場,可供遊客滑雪打獵自娛。過了冬天,群山披綠,萬木復甦,景色迷人,再加上山間湖泊,流水潺潺,城中奇特的風情建築,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使安道爾成為一個極具魅力的度假中心,吸引著全世界的人們。安道爾為了促進旅遊業的發展,興建了各種旅遊設施,如:高級旅館、體育場館、遊覽區、滑雪場、登山中心等。此外,旅遊業也促進了小城商業的發展,大小商店遍布各處,被稱為“千家商店之國”。安道爾公國就像一顆明珠鑲嵌在比利牛斯山中,讓大自然的壯麗更增添了人工的精巧。

國家公園

山中的比利牛斯山國家公園成立於1967年,沿著法國和西班牙國界延伸1百公里。此地部分壯觀景緻冠稱歐洲第一。
阿尼峰
兩側為石灰岩,高為2504公尺,俯瞰受融雪灌溉的高山草地。春季時,比利牛斯山獨有的龍膽和縷斗菜遍地盛開,形成一幅迷人的圖畫。
松波隘口
可通住西班牙,在12月至4月時會因積雪而封閉。
阿斯普谷地
鋸齒狀峰頂聳立於阿斯普谷地以及溜斯肯冰鬥上方,此區目前面臨一條新辟高速公路的威脅。

藝術節


比利牛斯國際藝術節創始於1961年11月初在法國和西班牙邊界由兩國組織者共同參加的,多年後的首次非正式聚會。在當時法、西兩國尚無正常的外交關係。當時由於歐洲的形勢,進入西班牙仍受到限制。
綿延比利牛斯山的山谷雖然阻隔了兩國間的交流與交通,但幾個世紀來兩地的人民卻能和平相處。山區的高緯度、地形與氣候,造成當地艱苦的生活條件。居住于山區的牧羊人常常互相幫助,共度難關。
比利牛斯國際藝術節的原創目的在於重建Bearn與Aragon二省間的正常關係--該二省都分別產生了一位各自國家的國王,及Jaca與Oloron Sainte Marie兩城市的姐妹關係。二城之間擁有超過10個世紀之久的歷史關係,這兩地的緊密關係因西班牙內戰(1936-1939)及繼之的獨裁統治而被迫中斷,基於二城人民的自然情感,及地理環境的聚合,當地百姓自發地想要打破這種組隔二地情感交流的限制。
比利牛斯國際藝術節即因此誕生,成為法、西兩國建立合作互信的第一個大規模活動,並進而成為激勵性的、追求真實、創新的活動,當地居民包括後來觀眾甚至願為保留這一活動進行公民表決。
凌晨一早,我們坐TGV來到曾被英國人佔領了幾百年的小城塔布(Tarbes),又轉線坐到憑藉聖泉水治癒了許多癱瘓病人而名聲大噪的天主教聖地盧爾德(Lourdes),接著馬不停蹄乘大巴來到比利牛斯國家公園的所在地科特雷(Cautrets)。
沿著公路與溪流繼續前行,山中本就涼爽,大朵白雲不時遮擋太陽,雖然出了些汗,倒也愜意。
我們脫離公路,沿山而上,氣溫有些降下來了。
我們沿著公路又走了個把小時,柏油路倒是好走,然而畢竟是汽車道,之字形迴路很多,相當繞遠。並且公路旁景色有些單一,最後我們決定翻下公路,再次沿著溪流,順山林間的野路前行。果不其然,景色真的美極了。溪流潺潺,松木交錯,苔蘚綠草茵茵,野花星綴其間。自然朽折之木也隨處可見,想必是千百年來都沒有太多人為改變這裡的樣貌。而朽木頑石大都又被附上一層厚厚的苔蘚,摸上去暖暖的。
伴著山間景色,幾個小時一晃而過。終於來到西班牙橋(Pontd'Espagne),這裡據說曾經是西班牙和法國某一時期的界橋,而現在則是遊客進入國家公園的入口。當然,大部分人都是乘車從科特雷到達這裡的,而我們一路雙腳爬上來,又背著重重的背包,速度確實不快,然而看到的景色也是坐車的人看不到的,況且我們本來時間也足夠富裕,並不著急。
行至這裡,天空中已經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西班牙橋建在高處的狹長山谷瀑布上,自下而上觀望,跳躍奔騰的水流飛墜而至,甚為壯觀。不過因為恐高,腳下十幾米處的溪流,頭上十幾米高的小橋,在此站立一會兒就有點頭暈。雨也逐漸大了起來,周圍遠山上起了雲霧,不由得想起寫巫山“對朝雲叆叇,暮雨霏微,亂峰相倚”的句子來,正是此情此景的神似再現。在橋邊的小咖啡館躲雨喝酒時,也談起此生無法一睹歷代古人遊歷嘉贊過的原始三峽風光的遺憾。
雨不久就停歇了,我們繼續向著高勃湖進發。山林之路較初行一段更加陡峭,景色也漸漸變化。看導航距離湖邊還有三分之一路程的時候,天公不作美,又一次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道路間也逐漸被雲霧封上,天色已經半黑,手機信號也時斷時續。因為湖邊是沒有旅店的,而這樣大雨,也無法露天宿營,我們只背了睡袋,沒有帶帳篷,權衡之下,三人決定再次折返回西班牙橋,旅遊小冊上寫那附近有個refuge,可以過夜。於是三個人落湯雞般地沿著泥濘積水的山路下山,到達那個之前歇腳的小店時,小店已經關門大吉了。看地圖,refuge距此依然還有兩三公里,雨已經近乎潑水,我們忙不迭地跑到纜車站避雨,一通折騰,大家又冷又餓,在纜車站裡掏出麵包鵝肝火腿果腹。
Refuge 的大叔打電話過來,問問大叔可不可以開車來接,大叔很痛快答應了,不一會兒就到了。大叔開車確實很彪悍,大雨天在山路上狂踩油門猛拐彎濫漂移,我就沒拍下一張不抖的相片,行李背囊也甩了個七葷八素。不一會兒就到了refuge。換下濕漉漉的衣服,把行李放到客房,我們在refuge里的飯廳繼續未竟的晚餐。洗完澡揉按一番肩膀,裹上薄毯倒頭便睡。
第二天一早醒來,天氣晴朗,山中空氣清新極了。
不遠處的小河裡正有人在捕釣,漁袋裡裝了好幾條尺余長的鱒魚
跨過溪流,翻越過一個小高丘,我們來到另一處纜車站。
又是頭一批客人,纜車線路不長,不到10分鐘就到達了終點。
初一見到這一片清澈的藍綠,不禁感嘆,好美的湖啊!又是因為起得早,湖邊除了我們三個,再無他人。這也使得我們有幸欣賞高勃湖寧靜脫俗的美麗,好一幅溶溶春水浸春雲,碧琉璃滑凈無塵!
從雪山而下的水流匯聚在海拔千餘米的高勃湖中,冰涼刺骨,我們本來特意攜帶的泳褲,試過水溫后也姑且作罷不用。然而湖邊的美景並不是我們此次徒步的最終點。遠處的雪山,海拔3400多米的Petit Vignemale峰,已經向我們顯露了她的容顏。
而張環洲也再次顯露了他的帶路天賦。我們跟著他沿著湖的左岸灌木樹林前行,大塊亂石壘邊,我們翻上爬下,越走越覺得不像條路。最終山體一腳直愣愣地扎入湖中,擋住去路。要想前進,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向上爬過近乎垂直的幾百米高的山峰,要麼跳入湖中游過這個垂腳-----當然,兩個選擇都要背負著沉沉的背囊。一籌莫展之時,突然看到湖對岸比我們晚到湖邊的兩個人正順著一條小路前進,我們決定,再次折返,走右岸小碎石路。
我們繼續向南方前進,繼續沿著河流而上。湖南岸是一片美麗的三角洲,鵝卵鋪散。這片美麗的湖泊四面景色並不相同,也算是小小奇觀。又有一些垂釣鱒魚的漁客陸續出現。走過平整的三角洲,地勢再次高隆起來。大塊大塊的碎石鋪墊山間,大片大片的積雪塊也漸漸多了起來。突然,草叢中出現了一隻肥肥胖胖的土撥鼠,警惕地看著我們,我們也興奮極了,一身的疲憊在看到它之後彷彿瞬間消失了。此後我們又多次碰見土撥鼠,也隨處可見它們挖掘的洞穴。
我們沿著山脊越爬越高,山間的植被也越發低矮稀少,而碎石則越來越多。猛一抬頭,陡峭的山崖上一大群十幾隻岩鹿正在覓食。我們更加興奮,岩鹿群也偷偷地注視著我們。繼續前行,氣溫越來越低,雲彩也漸漸降低為可以觸碰的迷霧。越過碎石崗,突然一片平坦的草坪出現在我們眼前。店主人說,來到這裡的中國人非常少,比韓國人和日本人都要少。而我們看到牆上有人用中文寫著“我們非常愛你”的句子,店主說,這是去年夏天一個在巴黎讀中文的小女孩來這裡工作時留下的。我在這裡的留言簿上寫了長長的一段話,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機會回顧。我們決定今晚住在這裡,再次放棄露營野外----不然就要在海拔2200米的室外篩糠一宿了吧。安置好行李后,我們輕裝上陣,準備在天黑前向著refuge 對面的濕地后的Petit Vignemale雪峰再近一步。濕地後面是一個個小草丘陵,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土撥鼠洞穴。這時候的天空突然抽風似的顯出了剔透的藍色,一掃剛才的茫茫白霧。
再向著雪峰方向,大塊大塊立方形狀的紅色鐵礦石隨處可見,或巨大或細小,切口卻都乾淨整齊,隨意擺放於雪草之間,自是一番景色。石不能言最可人。
不久霧氣又籠罩上來,正是從山下吹上來的冷風帶來的。於是我們三人躲到一塊巨大的紅色鐵礦石頭背後,爬上去一米來高。張環洲一邊從大石頭上往下掰鬆動的石片,一邊說如果把這塊大石頭掰碎,我們就能下去了。張琛長嘆,再也不會有比這更蠢的下石頭方式了。
離雪峰越來越近了,但是我們單薄的裝備不允許我們真的攀登。但好奇心驅使我們依然踩著厚厚的積雪向上進發。
霧氣幾乎是一瞬間就包圍了我們,只聽得見不遠處的小瀑布隆隆的水聲,十米開外一無可見。
我們背南朝北,太陽從我們的右手方向升起來。昨日來時已是下午時分,加上霧氣瀰漫,而此時陽光普照,讓本已經見過一次的景色再次新鮮起來。

所獲榮譽


2020年4月,入選“2020世界避暑名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