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菊年
葉菊年
葉菊年(1861—1936)是梅州市梅江區長沙鎮人,清末庠生出身,廣東梅州東山中學創始人之一。當年他執教務本學堂,因不滿官方所為,與校長葉則愚等一道,在學生會長葉宜偉(劍英)為首的一百多名學生支持下走出校門,創建梅城的梅州東山中學。
葉菊年(1861—1936),廣東梅縣人,秀才出身,同盟會會員,東山中學創始人之一。1913年,葉菊年執教務本學堂,因不滿官方所為,與校長葉則愚等一道,在學生會會長葉劍英為首的100多名學生支持下走出校門,創建東山中學。1915年,他擔任第三任校長,直到1921年當選為縣議會議長為止。
葉菊年謀求教育救國,曾作楹聯明志:“萃中西陶冶一爐學子莘莘振作精神造人格,看歐美風雲百變神州莽莽轉移時局賴英豪”。1913年至1933年,華僑捐給東山中學7萬多塊銀圓和捐物折款1.5萬餘元,多仰賴葉菊年的聲望和人際關係。20世紀20年代末,時局動蕩,華僑邀他出國考察,暫避風險。葉菊年晚年居鄉時,縣長彭精一為其架設專用電話,以便請教諮詢。葉菊年學識淵博,詩詞精妙。
少年葉劍英在東山中學就讀期間曾與葉菊年有過一場爭執,也因此使葉劍英無法領到畢業文憑。1915年秋,葉劍英即將畢業之前,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當時的省教育局通知梅縣各中學舉辦學生成績展覽會。參展的學校有的是外國教會辦的,有的是官辦的,還有的是私人辦的。葉劍英和東山中學的許多教師、同學,都主張要集中時間和人力,辦好本校的展覽,充分展示學校的面貌。但校長怕得罪官方和其他學校,不同意他們的意見,主張展覽規模要盡量縮小。葉劍英與同學丘宏銓等堅持意見,並動員大家辦起展覽來。葉菊年對此事大為不滿。他本來對葉劍英印象很好,沒想到這一次葉劍英敢於觸犯他的權威。於是,他便嚴厲訓斥葉、丘,並以扣發畢業文憑相威脅,要求他們承認錯誤。葉劍英一氣之下,回到了家。葉劍英離開學校之後,師生們議論紛紛。葉菊年有些後悔,便託人給葉劍英捎去一封信,勸他回校領取文憑,但信中仍不乏責備之意,希望他“認錯”。葉劍英讀罷來信,仍不改初衷。他覺得應該承認錯誤的是校長,而不是自己。他當即回信,拒絕返校,並表示:“大丈夫何患乎文憑!”
儘管如此,葉劍英離開東山中學以後卻對這位教育先賢特別敬重。1978年,葉劍英在北京接見東山中學第十八任校長李泉隆時囑咐說:“應為菊年伯立個紀念室。”1982年,他在廣州邀請盧偉良、曾憲梓等10多位校友聚會時,又語重心長地指示:“要發揚老校長葉菊年老先生等認真辦學、嚴格要求的辦學精神,把東中辦得更好。”
1915年他擔任第三任校長,直到1921年60歲當選為縣議會議長為止,1928年到泰國考察半年,1934年中風半癱,1936年病逝,享年75歲。
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先賢特別受到葉帥敬重。1978年葉帥在京接見東中第十八任校長李泉隆時囑咐說:“應為菊年伯立個紀念室。”1982年葉帥在廣州邀請盧偉良、曾憲梓等十多位校友聚會時,又語重心長地指示:“要發揚老校長葉菊年老先生等認真辦學、嚴格要求的辦學精神,把東中辦得更好。”(轉引《東中校刊》)
葉菊年聲望極高。1913—1933年華僑捐給東中七萬多銀元和捐物折款1.5萬餘元,多仰賴葉菊年的聲望和人際關係。1927年時局動蕩,華僑邀他出國考察,暫避風險。其晚年鄉居時,彭精一縣長為其架設專用電話,以便諮詢。
葉菊年學識淵博,詩詞精妙。其題東中門聯云:“東山小魯,北面尊師。”“魯”指魯國,教育宗師孔夫子的故鄉;東中師承,自是“小魯”。“北面”是拜人為師的專用詞,古代拜師時,尊長坐南面。這門聯寫出了梅城東中學府的黌學淵源和尊師重教的學風。其題梅城石牌樓東中校友會所聯云:“登斯樓,頓拓胸懷,按劍憑欄,望不盡梅水南來、金山北拱;敦有道,貴同肝膽,乘車戴笠,問記否長堤攜手、高閣談心?”上聯寫登樓遠望,抒發胸臆。“按劍”從李白《古風》“倚劍登高樓”句化來。文士“佩劍”,表示懷抱之意。下聯寫校友學誼,情深意切。
葉菊年與黃遵憲門人楊徽五(1874—1951年)相互傾倒。1904年黃遵憲為儲備東山初級學堂教員,特派楊徽五留學日本,回國後轉入東中任教兼校董。1919年葉菊年當校長時,第五屆同學築有“東山第一亭”,楊撰楹聯,傳誦一時,於今猶存。1936年葉菊年逝世,楊徽五寫了兩首輓詩:
(一)
視我十年長,論交惜已遲。
東山同講習,南渡復追隨。
歲遘龍蛇厄,山空猿鶴悲。
壽言猶未草,一事負公知。
(二)
卧疾經三載,傷哉逝不歸。
暮雲淹 帳,春樹暗羅衣。
吾黨今安仰?斯人世更希。
滄桑留我看,未哭淚先揮。
第一首追懷往事。第二首傷葉逝世,詩意極言周遭因葉逝世而籠罩在悲哀的氣氛中。
如今,梅州東山書院走馬樓專設了葉菊年的展覽室。他謀求教育救國,曾作楹聯明志:“萃中西陶冶一爐學子莘莘振作精神造人格,看歐美風雲百變神州莽莽轉移時局賴英豪。”現在,東山中學不但為他設立了紀念室,而且在東山第一亭豎立了《東山中學第三任校長葉菊年事略》碑。
碑刻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