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井鎮

柏井鎮

柏井鎮,隸屬於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距鎮人民政府縣城約25千米,總面積117.12平方千米。

1949年,柏井鎮境域屬平定縣第二區;2000年12月,柏井、槐樹鋪2個鄉合併為柏井鎮;截至2018年末,柏井鎮有戶籍人口19055人;截至2020年6月,柏井鎮下轄1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柏井一村。

建置沿革


1949年,柏井鎮境域屬平定縣第二區。
1958年,屬陽泉市柏井鄉。
1961年,屬平定縣柏井公社。
1984年,柏井公社改柏井鄉。
2000年12月,柏井、槐樹鋪2個鄉合併為柏井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柏井鎮下轄30個行政村:柏井一村、柏井二村、柏井三村、柏井四村、柏井五村、前牌嶺村、里牌嶺村、劉家溝村、高家掌村、柏木井村、張家嶺村、袁家峪村、固驛鋪村、王口村、槐樹鋪村、甘桃驛村、企明村、寨馬嶺村、北青村、梁家堖村、將軍峪村、白灰村、多樂溝村、井峪村、對峪村、亂安村、南青村、青岩坪村、口上村、蘆家峪村。
截至2020年6月,柏井鎮下轄18個行政村:柏井一村、柏井二村、柏井三村、柏井四村、柏井五村、前牌嶺村、里牌嶺村、柏木井村、張家嶺村、袁家峪村、固驛鋪村、槐樹鋪村、甘桃驛村、白灰村、亂安村、新東關村、東山村、南山村;鎮人民政府駐柏井一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柏井鎮地處平定縣東部,東與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交界,南與東回鎮為鄰,西連石門口鄉,北與巨城鎮、娘子關鎮接壤。

自然災害

柏井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乾旱年均發生1.5次,主要發生在410月,最嚴重的一次乾旱災害發生在1980年8月槐樹鋪地區,莊稼幾乎全部枯死,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萬元。

自然資源

柏井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鋁礬土白雲石黏土等。
柏井鎮
柏井鎮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柏井鎮轄區總人口1886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70人,城鎮化率6.2%,總人口中,男性9717人,佔51.5%;女性9149人,佔48.5%,人口均為漢族,人口出生率10.5‰,人口死亡率6.6‰,人口自然增長率3.9‰。
截至2017年,柏井鎮常住人口14671人。
截至2018年末,柏井鎮有戶籍人口19055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末,柏井鎮有商業網點75個,職工375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0萬元,比上年增長11%;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40萬元,比上年增長28%,農民人均純收入6030元。
2018年,柏井鎮有工業企業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個。
柏井鎮
柏井鎮

農業

2011年,柏井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耕地面積25000畝,農業總產值5800萬元,比上年增長5.5%,糧食作物以玉米、穀子、豆類為主,生產糧食8313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花椒等,畜牧業以飼養家禽為主,生產肉類396噸;畜牧業總產值2500萬元,森林面積35000畝,有林地面積25000畝,林木覆蓋率22%,水果種植面積300畝,產量196噸,主要品種有核桃、蘋果,大型農業機械14台(輛)。
柏井鎮
柏井鎮

工業

2011年,柏井鎮工業總產值達到5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9%;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柏井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380人,專任教師19人;小學7所,在校生1570人,專任教師8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873人,專任教師7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柏井鎮有各類科技人才43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20人,經營管理人才180人,技能人才650人,農村實用人才3150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柏井鎮各類文化藝術表演團體8個,露天劇場19個,年放映300場次,觀眾達0000人次;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30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31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柏井三村吹拉彈唱隊、梁家腦村社火、柏井一村的“魘馬畀”。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柏井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1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12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病床位0.6張,專業衛生人員5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8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6000人次,出院病人100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26.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2.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000人,參合率86%。

社會保障

2011年,柏井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6戶,人數62人,支出21.86萬元,比上年增長40.5%,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53戶,人數1544人,支出255.1萬元,比上年增長40.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9人,支出10.3萬元,比上年增長24%;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07人,支出89.8萬元,比上年增長20.5%;農村醫療救助21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人次,共支出25.9萬元,比上年增長55.6%;農村臨時救濟35人次,支出8000元,比上年增長12.8%,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2.6萬元,比上年增長2.8%。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柏井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88千米,投遞點65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800份、期刊200冊,業務收入20萬元,固定電話用戶1500戶,行動電話用戶120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20萬元。
供電
2011年末,柏井鎮有鎮區35千伏變電所1座,主變壓器50台。

交通


柏井鎮有京昆高速公路、307國道過境,縣鄉公路6條,總長44.7千米,鎮區開通公共汽車線路5條。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柏井鎮,因在此地曾築柏井城而得名。

廟會

廟會起源於祀神,《州志》關於“俗多淫祀,雖孤村僻野,賽神演戲,無歲無之,其村落大者無月無之”等記述,即指這些祭祀性節日。廟會大多集中於春末夏秋季節,人們俗稱“過廟”。《孝經》云:“為之宗廟,為鬼享之,宗——尊也,廟——貌也,言祭宗廟,見先祖之尊貌也。”可見民間的古廟早已形成習俗。各村根據當地的傳統和人們的信仰,為自己崇拜的“神”(一種是傳統中的神,另一種是曾經有過的著名歷史人物)修祠建廟,並規定某年某月某日為祭祀日(即廟會),廟會上還要舉行賽戲迎神活動,以吸引遠近民眾觀看,每到此時,各種商販雲集,設攤叫賣。隨著時間推移和廣大群眾“相信科學、反對迷信”觀念的樹立,祭神活動名存實亡,但唱戲與集市貿易卻經久不衰,這充分說明了廟會這一風俗起源頗早。
位於縣城東25公里的柏井,古時是一座城堡,由漢韓信所築,街上曾設有供過往官宦棲駐的大公館、馬號和飲馬井等,是州東的文化集鎮中心。該廟會規模盛大,僅次於州城。柏井的廟會是每年農曆秋7月22日,與州城最大廟會為同一天,是“大王”的節日。大王廟坐落在柏井東金龍山上,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至今有364年歷史。相傳柏井“大王爺”(俗稱狐突老大王,春秋時晉國大夫,字伯行)很“靈”,州內官民奉為神靈,每逢大旱,州城官僚紳士都要騎馬坐轎到柏井迎“大王”到西關雨花台上,焚香上供,隆重祭祀。《平定州志·廟壇》有“遇大旱祈雨輒應”之記述。這不過是當時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但不少的迷人傳說,也屬廟會文化的一部分。
柏井古廟會一般進行三天,第一天稱“上廟”,由戲班子在大王廟樂樓唱戲;第二天稱“正廟”,清晨為“迎駕”活動,上午進行祈禱、請願、還願活動,下午將神送回廟內;第三天稱“下廟”。上廟迎駕活動是很神秘的事,其中“扭駕”、“魘馬痹”、“馬痹開山”是最“搶眼”的活動內容。
——“扭駕”。傳說柏井古廟會有“八駕好迎、四駕難抬”之說法,抬四駕時,抬駕人在路上不由自主地扭動,走七步倒八步,不停轉圈、往回返,累得抬駕人汗流浹背,精疲力竭,想歇歇不下,想停停不住,想換人換不了,從清晨經過好幾個時辰才能到大公館。據不少老人說:平定的迎駕也如此,從新市閣樓官亭到西關雨花台,要從下午兩點折騰到深夜十二點才結束。
——魘馬痹。柏井古廟會第一天下午,便有馬痹(能通神通人者)將馬痹魘了下來。魘時,馬痹蓬頭垢面,光膀赤足,左手甩九斤十二兩(舊時計量)重麻鞭,右手執三環刀,從家裡蹦跑跳躍,躥到大王廟大殿,坐在一把椅子上,以神的口氣向鄉官和頭面人物傳話。
柏井古廟會這一古老的祀神活動,是平定古代典型文化藝術活動的一部分,也是北方地區儺戲文化的珍貴遺產,有較高的非物質文化價值。
柏井古廟會中的迎駕、上會、魘馬痹活動,從表面上看是為了祀神,但其活動具有規模大、種類多和熱鬧異常等特點,從而淹沒取代和沖淡了祀神活動中的迷信色彩,使祀神中的迎送駕以文藝形式出現和結束,因此,祀神成了文藝活動的陪襯,可以說形式上為“娛神”而組織的各種活動,實際上是娛世、喻人的文藝活動,這才是廟會活動的真正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