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
漢字成語
徠啟(qǐ)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用手開門,本義是開啟、開門。開門意味著開始,啟便用如開創、開拓、開始之義。也用如一般意義上的開始。教導要開口,故啟也用作教導有稟、稟告之義。啟事,即陳述事由。啟事一詞也即從此開也從此啟在古代又特指一種陳述性的文體。
啟
田字格中的“啟”字
注音:ㄑㄧˇ
啟初為會意字。殷商甲骨初文(甲組圖1)從又從戶。“又”為手的象形,“戶”為門的象形,兩相會意,表示以手拉門。後來在字形下部增添“口”(甲組圖4、5)。從口,表示以言語啟發教導,上半部分的“啟”是形旁也是聲旁。部分字形亦加日(甲組圖2、3)。或在加“口”的字形上復加“日”,會意相同(甲組圖6、7,加日者後分化為晵,《說文解字》訓“雨而晝夝(晴)”)。從日,有開門引進日光,用以表示晴朗之義。估計初意表示把太陽比作有門之物,與開門之“啟”在比喻意義上是相似的,它們在造字心理上有著共同的構型。到西周,取得主流地位的是從口從又從戶(甲組圖8)。春秋時,構件“又”或作“戈”(甲組圖9),以戈啟門,雖行用不久,楷書卻出現了啔字。當時另一主要變化是構件攴代替了又(如甲組圖10,屬於形義皆近構件的互用),後來一直成為啟字的主流寫法。到戰國時,構件“攴”又有作“殳”者(甲組圖18-20,亦屬於形義皆近構件的互用),此寫法歷經漢代,最終楷書又出現異體𠶳。其時亦有省略口作𢻻者(甲組圖20),或易“口”為“土”作甲組圖23者,或攴下又加飾筆致構件“又”成為上攴下寸的共用者。其時主流寫法雖有微小波動,但基本穩定,並為《說文》所取法。許慎分析為從攴啟聲,當另有所本或理據重構。隸變后楷書主要出現了構意相同而方位不同的“啟”“𠶳”兩體,還有訛體“唘”。現代整理漢字時,以啟為正體,將啟、唘作為異體,后啟又簡化為“啟”。啔與啟也被自然淘汰。晵被《說文》收錄,立為字頭,一直保存。
“啟”在甲骨文時代就是一個簡化字。至於《說文》“啟(簡體)”入口部,訓“開也”。目部之“晵”,木部之“棨”,糸部之“綮”,加之日部之“晵”,由於許慎不知有“𢻻”字,說解以上諸字均曰“啟省聲”,而說“啟”為“從攴啟聲”,既誤解“啟”字,而又說誤此四字。“啟”在西周金文中沿用甲骨文之繁體(甲組圖4、5),戰國以後從攴作“啟”,這是後世通用之繁體,新中國成立后《漢字簡化方案》確定以“啟(簡體)”代“啟”。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qǐ | 動詞 | 開;打開。 | open | 《尚書·金縢》:“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 | 啟封;開啟;難以啟齒 |
〈文言〉分開。 | 《大戴禮記·夏小正》:“啟灌藍蓼。啟者,別也,陶而疏之也。” | ||||
〈文言〉開拓;開創。 | openup | 《詩經·魯頌·閟宮》:“大啟爾宇,為周室輔。” | |||
始;開始。 | start | 潘勖《冊魏公九錫文》:“君則攝進,首啟戎行。” 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公下》:“窟巢托足,遂啟璇雕。” | 啟用;啟運;啟動 | ||
〈文言〉通;開通。 | 《梁書·元帝紀》:“鑿河津於孟門,百川復啟。” | ||||
開導;教育。 | enlighten; teach; educate |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天誘其衷,啟敝邑之心。” 《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啟發;啟蒙;啟示 | ||
招致;引發。 | 《左傳·文公七年》:“今臣作亂,而君不禁,以啟寇讎,若之何?” | ||||
〈文言〉用在書信的開頭或結尾,表示自謙,相當於稟告或陳述。 | inform; state | 韓愈《上鄭尚書相公啟》:“愈啟:伏蒙仁恩,猥賜示問。” | 啟奏;啟稟 | ||
〈文言〉省視,察看。 | observe | 《論語·泰伯》:“啟予足!啟予手!” | |||
名詞 | 〈文言〉指門戶;道橋。 | 啟塞 | |||
古時指立春、立夏。 | 《左傳·昭公十七年》:“青鳥氏,司啟者也。” | ||||
文體之一,較簡短的書信。 | letter | 《太平御覽》卷五九五引漢服虔《通俗文》:“官信曰啟。” | 啟事 | ||
〈文言〉先鋒。 | 《周禮·地官·鄉師》“巡其前後之屯”唐賈公彥疏:“軍在前曰啟,在後曰殿。” | ||||
〈文言〉指軍隊的左翼。 |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啟,牢成御襄罷師,狼蘧疏為右。” | ||||
(Qǐ)夏朝君主的名字。 | |||||
(Qǐ)姓氏用字,參看“啟姓”。 | |||||
形容詞 | 〈文言〉先進的,前頭的。 | 《商君書·境內》:“其先入者,舉為最啟;其後入者,舉為最殿。” | |||
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
【卷二】【口部】康禮切(qǐ)
啟,開也。從戶從口。
【卷三】【攴部】康禮切(qǐ)
啟,教也。從攴啟聲。《論語》曰:“不憤不啟。”
〖註釋〗①《論語》:指《述而篇》。憤,內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見朱熹注。
說文解字注
【卷二】【口部】
啟,開也。
段註:按後人用啟字訓開,乃廢啟不行矣。啟,教也。《玉篇》引《堯典》:胤子朱啟明。《釋天》:明星謂之啟明。
從戶口。
段註:會意。康禮切。十五部。此字不入戶部者。以口戶為開戶也。
【卷三】【攴部】
啟,教也。從攴。啟聲。
段註:康禮切。十五部。
《論語》曰:不憤不啟。
段註:述而篇文。
廣韻
康禮切,上薺谿‖啟聲支1部(qǐ)
啟,開也。發也。別也。刻也。《說文》:“敎也。”俗作啟。康禮切。十二。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啟(簡)·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4
《唐韻》康禮切。《集韻》《韻會》遣禮切。《正韻》祛禮切,並音棨。《說文》:開也。從戶從口。《玉篇》:書曰啟明,本亦作啟。
又《爾雅·釋天》:明星謂之啟明。註:太白星也。晨見東方為啟明,昏見西方為太白。○按《詩·小雅》作啟明。
【丑集上】【口部】啟·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8
《廣韻》康禮切。《集韻》《韻會》遣禮切。《正韻》:祛禮切,並音棨。《說文》本作啟,教也。《玉篇》:開發也。《書·堯典》:啟明。傳:啟,開也。又《大甲》:啟廸後人。
又《爾雅·釋言》:啟,跪也。註:跽也。《詩·小雅》:不遑啟處。傳:啟,跪。處,居也。
又《廣韻》:別也。
又刻也。
又《詩·小雅》:元戎十乘,以先啟行。註:王氏曰:軍前曰啟,后曰殿。先軍行之前者,所謂選鋒也。
又啟事。《晉書·山濤傳》:濤為吏部尚書,凡用人行政,皆先密啟,然後公奏,舉無失才。時稱山公啟事。
又《字彙》:姓也。
又《爾雅·釋畜》:前右足白,啟。註:《左傳》曰啟服。疏:《昭二十九年》衛侯來獻其乘馬,曰啟服。杜預曰:啟服,馬名是也。
又《埤雅》:雨而晝晴曰啟。
又星名。《詩·小雅》:東有啟明。
又與啟通。詳前啟字注。
啟
【筆順】①丶(點)②㇕(橫折)③一(橫)④丿(撇)⑤丨(豎)⑥㇕(橫折)⑦一(橫)
啟
徠【寫法】❶“戶”從上、左包圍“口”底部齊平。❷“戶”上部居上半格偏右;首筆點從豎中線上端起筆,第三筆橫在橫中線。❸“口”扁寬,在下半格偏右,右邊略超出上部“戶”。
啟
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kʰ | iər | |
王力系統 | 脂 | kʰ | iei | |
董同龢系統 | 佳 | kʰ | ieɡ | |
周法高系統 | 支 | kʰ | eɣ | |
李方桂系統 | 佳 | kh | igx | |
西漢 | 脂 | |||
東漢 | 脂 | |||
魏 | 皆 | iəi | ||
晉 | 皆 | iəi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齊 | iəi | |
北魏後期北齊 | 齊 | iəi | ||
齊梁陳北周隋 | 齊 | iæi | ||
隋唐 | 高本漢系統 | kʰ | iei | |
王力系統 | kʰ | iei | ||
董同龢系統 | kʰ | iɛi | ||
周法高系統 | kʰ | iɛi | ||
李方桂系統 | kh | iei | ||
參考資料: |
韻書集成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啟、啟(簡) | 啟 | 蟹 | 上聲 | 十一薺 | 溪 | 開口呼 | 四 | 次清 | 康禮切 | kʰiɛi | |
集韻 | 啟 | 啟 | 止 | 上聲 | 六止 | 溪 | 開口呼 | 三 | 次清 | 詰以切 | kʰie | |
啟、啟(簡) | 啟 | 蟹 | 上聲 | 十一薺 | 溪 | 開口呼 | 四 | 次清 | 遣禮切 | kʰiɛi | ||
韻略 | 啟 | 上聲 | 薺 | 遣禰切 | ||||||||
增韻 | 啟 | 上聲 | 薺 | 遣禰切 | ||||||||
中原音韻 | 啟 | 起 | 上聲 | 齊微 | 溪 | 齊齒呼 | 次清 | kʼi | ||||
中州音韻 | 啟 | 上聲 | 齊微 | 丘已切 | ||||||||
洪武正韻 | 啟、啟(簡) | 啟 | 上聲 | 三薺 | 溪 | 苦 | 次清 | 祛禮切 | k‘i | |||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