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國家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各種財政分配關係的基本準則。它是客觀存在的財政分配關係在國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又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工具。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的財政政策都是為著維護其超經濟的剝削關係。當其統治者處於上升時期時,往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採取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財政政策。但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財政政策會變得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從而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含義


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指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財政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財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決策。或者說,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是指改變稅率和稅率結構。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它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政策之一。
財政政策由國家制定,代表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並受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相應的經濟關係制約。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同其他經濟政策有著密切的聯繫。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要有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政府支出有兩種形式:其一是政府購買,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勞務上的花費——購買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其次是政府轉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體(如老人或失業者)的收入。稅收是財政政策的另一種形式,它通過兩種途徑影響整體經濟。首先,稅收影響人們的收入。此外,稅收還能影響物品和生產要素,因而也能影響激勵機制和行為方式。

綜述


構成工具

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
政府支出。是指整個國家中各級政府支出的總和,由具體的支出項目構成,主要可以分為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兩類。政府購買是指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如購買軍需品、機關公用品、政府僱員報酬、公共項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支出是決定國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規模直接關係到社會總需求的增減。購買支出對整個社會總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政府轉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轉移支付不能算作國民收入的組成部分,它所做的僅僅是通過政府將收入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
政府收入。再看政府的收入。稅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律預先規定的標準,強制的、無償的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與政府購買支出、轉移支付一樣,稅收同樣具有乘數效應,即稅收的變動對國民收入的變動具有倍增作用。當政府稅收不足以彌補政府支出時,就會發行公債,使公債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又一組成部分。公債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公眾對政府的債權。它不同於稅收,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籌集財政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和地方政府的債務。

政策分類

1、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將財政政策分為自動穩定財政政策和相機抉擇財政政策,是根據財政政策調節經濟周期的作用來劃分的。
(1)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是指財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種內在的、不需要政府採取其他干預行為就可以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自動調節經濟的運行機制。這種機制也被稱為財政自動穩定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包括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的累進所得稅自動穩定作用。在經濟蕭條時,個人和企業利潤降低,符合納稅條件的個人和企業數量減少,因而稅基相對縮小,使用的累進稅率將對下降,稅收自動減少。因稅收的減少幅度大於個人收入和企業利潤的下降幅度,稅收便會產生一種推力,防止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的過度下降,從而起到反經濟衰退的作用。在經濟過熱時期,其作用機理正好相反。另一方面,是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動穩定作用。如果經濟出現衰退,符合領取失業救濟和各種福利標準的人數增加,失業救濟和各種福利的發放趨於自動增加,從而有利於抑制消費支出的持續下降,防止經濟的進一步衰退。在經濟繁榮時期,其作用機理正好相反。
(2)相機決策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狀況,主動靈活選擇不同類型的反經濟周期的財政政策工具,干預經濟運行行為,實現財政政策目標。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中,美國實施的羅斯福-霍普金斯計劃(1929-1933)、日本實施的時局匡救政策(1932年)等,都是相機決策財政政策選擇的範例。相機抉擇財政政策具體包括汲水政策和補償政策。汲水政策是指經濟蕭條時期進行公共投資,以增加社會有效需求,使經濟恢復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個特點:第一,它是以市場經濟所具有的自發機製為前提,是一種誘導經濟恢復的政策;第二,它以擴大公共投資規模為手段,啟動和活躍社會投資;第三,財政投資規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會投資恢復活力,經濟實現自主增長,政府就不再投資或縮小投資規模。補償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識的從當時經濟狀況反方向上調節經濟景氣變動的財政政策,以實現穩定經濟波動的目的。在經濟蕭條時期,為緩解通貨緊縮影響,政府通過增加支出,減少收入政策來增加投資和消費需求,增加社會有效需求,刺激經濟增長;反之,經濟繁榮時期,為抑制通貨膨脹,政府通過財政增加收入、減少支出等政策來抑制和減少社會過剩需求,穩定經濟波動。
2、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
將財政政策劃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是根據財政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總量和結構中的不同功能來劃分的.
(1)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國債、降低稅率、提高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
(2)緊縮性財政政策(又稱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總需求;主要措施有:減少國債、提高稅率、減少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
(3)中性財政政策(又稱穩健的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

功能盈餘

根據權衡性財政政策,政府在財政方面的積極政策主要是為了實現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水平。當實現這一目標時,預算可以是盈餘,也可以是赤字,這樣的財政為功能財政。預算赤字是政府財政支出大於收入的差額。實行擴張型財政政策,即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就會造成預算赤字。預算盈餘是政府收入超過支出的餘額。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即增稅和減少政府支出,會產生預算盈餘。
年度平衡預算,要求每個財政年度的收支平衡。這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前普遍採取的政策原則。後來這個原則遭到了凱恩斯主義者的攻擊。他們認為,衰退時,稅收必然會隨收入的減少而減少。如果堅持年度平衡預算的觀點,那麼為了減少赤字,只有減少政府支出或者提高稅率,其結果會加深衰退;當經濟過熱,出現通貨膨脹時,稅收必然會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為了減少盈餘,只有增加政府支出或者降低稅率,其結果反而會加劇通貨膨脹。這樣,堅持年度平衡預算只會使經濟波動更加嚴重。

盈餘方向

所謂充分就業預算盈餘是指既定的政府在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即潛在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政府預算盈餘。如果這種盈餘為負值,就是充分就業的預算赤字。它不同於實際的預算盈餘,實際的預算盈餘是以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來衡量預算狀況的,因此二者的差別就在於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與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的差額。一般來講,當實際國民收入水平高於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水平時,則充分就業預算盈餘小於實際預算盈餘;若實際國民收入水平低於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則充分就業預算盈餘大於實際預算盈餘。當然,也會出現實際國民收入和潛在的國民收入相等,因而充分就業預算盈餘與實際預算盈餘相等的情況。

赤字公債

按照功能財政的思想,戰後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干預經濟的積極的財政政策。這種政策從理論上說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相機抉擇”,但是事實上多數是搞擴張性財政政策,結果是財政赤字的上升和國家債務的積累。財政赤字是預算開支超過收入的結果。
彌補赤字的途徑有:借債和出售政府資產。政府借債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向中央銀行借債,另一類是向國內公眾借債。公債作為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種形式可以為預算赤字融資,使赤字得到彌補。然而,政府發行了公債要還本付息,一年年末清償的債務會逐漸積累成巨大的債務凈存量,這些債務凈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構成政府預算支出中一個十分龐大的支出。

分級管理

根據財權和事權相一致的原則,西方國家普遍採取分級管理的財政體制。在財政分級管理體制下,稅收被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三種,分別規定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支出也同樣被劃分為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並各自規定了相應的支出範圍。至於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調節,則主要依靠稅收返還制度和中央政府支出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補助形式進行,中央政府財政預算與地方財政預算各自分開,自求平衡。

財政主體

政策主體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財政政策的主體只能是各級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各級政府主體的行為是否規範,對於政策功能的發揮和政策效應的大小都具有關鍵作用。在一些財政政策研究和執行文獻中,往往重視政策目標與政策工具,而忽視政策主體的行為與偏好,這種看法有失全面。事實上,在政策的執行中,違背政策目標和濫用政策工具,往往是政策主體的行為不當導致的後果。

內容

內容包括: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分配政策、預算收支政策、稅收政策、財政投資政策、財政補貼政策、國債政策、預算外資金收支政策等。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手段

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稅收、預算、國債、購買性支出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
例如減少稅收可以刺激消費,增加政府的支出能夠刺激生產,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刺激經濟增長。
國家為實現財政政策目標所採取的經濟、法律、行政措施的總和。經濟措施主要指財政槓桿;法律措施是通過立法來規範各種財政分配關係和財政收支行為,對違法活動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運用政府機關的行政權力予以干預。
財政政策手段的選擇是由財政政策的性質及其目標所決定的。財政政策的階級性質和具體目標不同,所採取的手段也不同。

形成發展


財政政策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不斷發展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於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制約,國家不可能大規模組織社會經濟生活。奴隸主和地主階級的財政政策主要為鞏固其統治地位的政治職能服務在資本積累階段和資本主義形成時期,統治者一般都推行掠奪性財政政策,以加速資本積累的過程。
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實行簡政輕稅、預算平衡的財政政策,以利於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生產社會化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的經濟職能逐漸增強,財政政策不僅為實現國家政治職能服務,而且成為政府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工具。
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產生,財政政策成為調節經濟、挽救經濟危機的重要手段:常常在經濟蕭條時期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刺激社會總需求,加快經濟復甦;在經濟高漲時期,則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以減少社會總需求,延緩經濟危機的來臨。
社會主義國家由於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國家集中了全體人民的意志,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能自覺地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制定財政政策。一方面促進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一方面組織和協調社會經濟生活,為鞏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服務。

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財政政策(supply-side economics fiscal policy)主張降低累進所得稅率,改革社會福利制度,實現預算平衡的一種財政政策觀點。同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相對立。

降低稅率

供給學派斷言,在經濟增長的自然動力被窒息的地方用財政支出刺激需求的增長,只能帶來通貨膨脹,而累進的高所得稅率則是窒息經濟增長和抑制生產發展的主要障礙。
供給學派認為減稅,特別是降低邊際稅率,可以對經濟產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如鼓勵人們加班加點,積極經營,推遲退休,縮短待業期,從而提高收入。這樣人們就可以有更多的錢用於支出,特別是有更多的錢用於儲蓄,而儲蓄與收入刺激相結合,又可以鼓勵投資。在這一點上,正好體現出它與凱恩斯學派認為減稅的作用只在於增加總需求的不同著眼點。供給學派主張,減稅必須按照激勵儲蓄和工作並給投資者以鼓舞的方向去設計,主張實行累進稅和公司稅的削減。它與主張對高收入階層增稅而僅僅對低收入階層減稅的自由主義者完全對立。供給學派認為,當高額累進稅率阻止企業家積累財富時,社會遭受的損失遠較稅收為多,它喪失的是企業家發展自己事業時所具有的發明革新、敢冒風險和創新的精神(見供給學派稅收思想)。

改革福利

供給學派認為,在財政支出方面對經濟增長起窒息作用的是社會福利開支。他們認為所得轉移──福利、社會保險、失業補助等等,對個人進取心的消極影響和高累進所得稅率相同。這是由於救濟金的水平並不比個人從工作中得到的凈所得低多少,在發放救濟、津貼前對申請人作家庭調查以後所公開課徵的實際稅率,使領救濟金變成一些人賺取另一些人個人所得的行為。因此這種制度鼓勵的是那些不想幹活的人,而挫傷的則是積極進取的人。他們認為,美國現行的福利制度在許多場合使靠福利為生的人獲得超過許多辛勤工作者凈所得水平的救濟金。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將會導致更高的失業率。工人們知道失業救濟金將幫助自己渡過失業期后情願找季節性工作,而僱主則願意在淡季辭退工人,因為工人可以領到失業補助。供給學派抨擊美國聯邦政府的福利政策是過時的凱恩斯觀點的體現。它只關心維持個人的收入水平,而不管他們是否工作和儲蓄,只要能消費就行。當人們靠領取失業救濟比靠辛勤工作能生活得一樣好甚至更好時,這種制度就是完全荒謬的。

實現平衡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相互配合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相互配合
供給學派反對赤字財政政策。他們認為,預算赤字的增加只能剝奪私營企業所需要的資本,並且造成金融市場的“擠出效應”;或者當政府所發生的虧空是用增加貨幣發行量去彌補時,就會造成通貨膨脹。如果說稅收和政府開支等量增加,那麼私營企業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又會使經濟進一步蕭條。他們雖然反對赤字財政,卻不贊成把平衡預算作為實行減稅的前提條件。他們把主張先有財政盈餘再實行減稅的人稱為“傳統的預算平衡論者”加以抨擊。他們認為,對付大手大腳花錢的自由主義者的最好辦法,就是把減稅置於優先地位。供給學派還反對赤字財政造成通貨膨脹的見解。他們指出,通貨膨脹基本上是一種貨幣現象。如果美國聯邦儲備系統不適當地增加貨幣供應量,那麼不管預算是否平衡也會發生通貨膨脹。如果財政部向公眾出售自己的全部債券以彌補赤字,那隻不過是把等量的私人儲蓄吸收過來並且提高利息率。把私人投資者從市場上排擠出去肯定不是一種合適的做法,但它不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不超額增加貨幣數量,就不會有物價水平的普遍上漲。

存在問題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差異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差異
在財政政策實施中還存在許多實際問題,這些問題要影響到政策效應。
首先,任何一種財政政策都有其正效應,這就是說,在一項政策實現其最終目標時必然產生某些副作用。例如,擴張性財政政策在刺激經濟的同時,也會導致通貨膨脹加劇,實現充分就業的代價是通貨膨脹;財政政策在刺激總需求的同時又會使利率上升,抑制投資,這就是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這種擠出效應減少了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的作用。
其次,宏觀經濟政策僅僅是從經濟的角度來分析政策問題,實際上政策效應還要受到許多非經濟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的影響。國際上的政治鬥爭、國內的政治問題,都要影響政策效應。因此,僅僅從經濟角度來分析政策效應是不夠的。實際上,決策者在決定政策時要對各種經濟與非經濟因素作出綜合的分析,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政策效應。
最後,就經濟因素而言,宏觀經濟學也並不是完全的,這樣,也就難免作出錯誤的決策,從而影響財政政策效應。

協調配合


為了達到某種經濟目標,往往不能只採用一種政策工具,為了實現最優的政策效應,必須把各種財政政策工具配合使用。如何使各項政策協調配合是決定政策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種協調與配合包括各種財政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也包括國內外政策的協調。只有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得當,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政策效應。這種協調與配合當然也有某種規律可以遵循,但更多的時候卻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
財政政策實施中的這些問題,正是運用政策的困難所在,如何運用各種政策達到理想的財政政策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遠非經濟理論所能描述的。

中國手段


①國家預算。主要通過預算收支規模及平衡狀態的確定、收支結構的安排和調整來實現財政政策目標。
②稅收。主要通過稅種、稅率來確定和保證國家財政收入,調節社會經濟的分配關係,以滿足國家履行政治經濟職能的財力需要,促進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公平分配。
③財政投資。通過國家預算撥款和引導預算外資金的流向、流量,以實現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調節產業結構的目的。
④財政補貼。它是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和一定時期的政策需要,通過財政轉移的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對農民、企業、職工和城鎮居民實行財政補助,以達到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安定的目的。
⑤財政信用。是國家按照有償原則,籌集和使用財政資金的一種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國內發行公債和專項債券,在國外發行政府債券,向外國政府或國際金融組織借款,以及對預算內資金實行周轉有償使用等形式。
⑥財政立法和執法。是國家通過立法形式對財政政策予以法律認定,並對各種違反財政法規的行為(如違反稅法的偷稅抗稅行為等),訴諸司法機關按照法律條文的規定予以審理和制裁,以保證財政政策目標的實現。
⑦財政監察。是實現財政政策目標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國家通過財政部門對國營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團體及其工作人員執行財政政策和財政紀律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

調節方式


現代國家的財政政策,都是隨著不同時期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斷調整的。但這種調整在一定時期內又保持相對穩定性。主要的調節方式有:
①動態調節。即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規定相應的財政政策。
②總體調節。即從全局上組織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經濟與社會事業之間平衡協調發展的財政政策。
③主動調節。即基於對經濟發展狀況的認識而制定的有針對性的政策。調節經濟的財政政策,有膨脹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平衡性財政政策、總量調節政策和結構調節政策等。

政策解讀


問:2012年恰逢“十二五”棋至中局,又遭遇經濟增速放緩挑戰,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穩增長中發揮了哪些調控作用?
答:針對經濟運行的新情況、新問題,財政部門按照穩中求進的總要求,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不斷加大預調微調力度,進一步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民生改善。
在具體調控措施上,一方面落實並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多舉措促進投資及外貿穩定增長。另一方面,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加大對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問:2012年以來,我國出台了哪些結構性減稅政策,以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保持物價穩定?
答:2012年以來,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在繼續實施已有減稅政策的同時,國家根據經濟運行實際進一步完善了結構性減稅政策,出台了一些新的減稅政策。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12年開始實施的營改增試點,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是以結構性減稅促進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點”,既是重大的改革舉措,也是有效的發展措施。截至目前,上海市試點成效明顯,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促進了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加快發展;試點範圍也穩步擴大,從8月1日起至年底將分批擴大至北京等11個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
此外,還取消253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對小微企業暫免徵收22項收費,預計每年減輕企業負擔150億元。
問:穩增長關鍵要解決需求不足問題。在擴大消費需求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主要是繼續增加財政補助規模,紮實落實引導和擴大消費需求的一系列財稅政策。
一方面落實家電摩托車下鄉政策。1至9月全國(不包括山東、河南、四川)家電下鄉產品銷售5730.8萬台,實現銷售額1538.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1%和21.6%。
另一方面,大力實施“節能家電惠民工程”。此外,大力促進商貿流通體系建設,支持部分省市開展農產品流通綜合試點等,為城鄉居民創造良好消費環境。
問:穩增長還離不開穩定投資需求。在這方面有何舉措?
答:一方面按照“十二五”規劃儘快啟動一批重大項目,加快中央基建投資預算下達進度。截至9月底,中央基建投資下達預算3905億元,佔全年預算指標的97%,比上年同期進度提高8個百分點,重點在建、續建項目和新開工國家重大項目建設資金得到較好保障。
另一方面配合相關部門出台“新36條”相關領域的實施細則,落實促進民間投資的財稅優惠政策,鼓勵民間投資。同時,著力優化投資結構,嚴格控制新上項目,防止重複建設。
問:2012年以來外貿形勢不容樂觀,在穩定外貿出口方面出台了哪些舉措?
答:為促進對外貿易穩定增長,重點實施支持外貿穩定發展的財稅政策。加快出口退稅進度,確保準確及時退稅。
同時,清理規範進出口環節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取消不合理收費項目,減少收費環節,降低收費標準。
此外,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力度,認真落實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保險專項安排,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推進貿易便利化,積極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
問:2012年以來,面對凸顯的財政收支壓力,民生支出需求如何保障?百姓獲得了哪些新實惠?
答:2012年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0.9%,儘管增幅同比回落18.6個百分點,但全國財政支出實現了21.1%的增長,民生等重點支出得到保障。
2012年以來,中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前9個月累計,全國農林水事務支出7300億元,同比增長24.9%。
支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前9個月全國教育支出12588億元,同比增長32.6%。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保障和就業工作。1至9月,全國醫療衛生支出4935億元,同比增長24.4%;全國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432億元,同比增長17.8%。
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前9個月全國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288億元,同比增長20.3%。
此外,進一步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補助力度,截至目前,2012年中央財政已下達補助資金2330億元,比上年全年實際下達數增加617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進展順利,1至9月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同比增長34.1%。截至9月底,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480萬套,新開工720萬套,開工率97%。
問:為促進實現2012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下一步積極的財政政策還將在哪些方面發力?
答:一方面要看到經濟增速趨於穩定並繼續出現積極變化;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認識到,經濟趨穩的基礎還不夠穩固。
下一步,財政部門將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切實將出台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跟蹤和觀察政策作用的效果,並根據經濟運行的態勢,加強預調微調。
同時,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加強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加大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落實情況


2019年6月27日,公布河北省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財政獎勵政策落實情況。省財政廳按照《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條財政政策(試行)》有關內容和標準,共兌現2018年市縣獎勵資金14.74億元。
2019年4月底,省財政廳下達了2018年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獎勵資金,平山縣獲得稅收增長獎勵9545萬元。‘十條財政政策’排在第一條的就是稅收增長激勵。經過努力,平山縣財政局拿到了最大獎勵比例35%。
2018年,全縣全部財政收入完成41.19億元,同比增長68.23%。對縣級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增幅超縣級平均增幅的,獎勵省級分享增量的15%,其中對貧困縣獎勵幅度增加10%;對稅收收入佔比每提高1個百分點,獎勵幅度提升1個百分點(不超過10個百分點)。
2018年,121個縣(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221億元、增長16.1%,縣級稅收增幅(20.1%)分別高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非稅收入增幅4個和13個百分點,稅收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71.6%,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
2018年3月,平鄉縣成為全國唯一以童車品類入選的國家級外貿轉型基地。
2018年,全縣新增自營進出口企業22家,外貿出口額實現1.08億美元,同比增長28.02%,拿到了省財政2018年開放型經濟獎勵500萬元。按照6∶3∶1的比例(1.2億元、0.6億元、0.2億元),分別獎勵出口退增值稅增量、總量、增幅前10名的縣(市)。省財政共下達高新技術產業獎勵1.36億元,獎勵71個縣(市);下達開放型經濟獎勵2億元,獎勵30個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