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勐統鎮
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下轄鎮
小勐統鎮位於永德縣北部,距縣城48公里,東以永康河為界與縣內永康鎮和保山市昌寧縣相鄰,南與縣內永康鎮、勐板鄉接壤,西以南砬河為界與鎮康縣勐捧鎮、龍陵縣勐糯鎮山水相依,北以勐波羅河為界與保山市施甸縣隔河相望。下轄16個村委會、136個自然村、222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43939人。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著名古鐵索橋——惠通橋(又名紅旗橋,位於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鄉東四公里處),就橫跨在該通道必經之地勐波羅河(怒江)上。
小勐統鎮
境內最高山峰為南木算後山,海拔2395米,最低點為南碰河與怒江交匯處,海拔566米,相對高差1829米。鎮內山高谷深,山多壩少,90%都是山區,冷涼貧困山區達10個村。
鎮內山高谷深,山勢呈南北走向,東、南山高,多岩石;西北谷低,由南碰河、怒江、勐波羅河環繞;中部沿河,自然成壩。主要壩子有:小勐統壩,灣甸壩、勐波羅壩、新寨壩、麥壩、南界田壩、買壩。
小勐統鎮屬怒江水系,東、北、西三面分別由永康河、勐波羅河、怒江、南碰河環繞,中部有:小勐統河從小勐統中部向南流入縣內勐板鄉;麥壩河從小勐統中部向北流入怒江;南碰河從小勐統西部向北流入怒江。
立體型氣候明顯,自南向北,呈涼、暖、亞熱,年平均氣溫19.5℃左右。
全鎮轄區總面積584.14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8.1%,是典型的農業大鎮。年降雨量1205毫米,年平均氣溫18.3℃。境內海拔566米至2395米,相對高差1829米,海拔最高點為南木算後山2395米,最低點為南砬河與怒江交匯處566米,海拔最高村蒿壩林2040米,最低村灣甸700米。總耕地面積70631畝,其中:水田17375畝、旱地53256畝。
下轄16個村委會、137個自然村、222個村民小組,7個村委會屬冷涼貧困山區。
2006年末有總人口48679人、10806戶,其中非農業人口1671人,居住著漢、布朗、白、彝、回等民族。鎮內公路形成了以半灣(半坡至灣甸)、永龍(永康至龍陵)、小邦(小勐統至邦海)三線為骨架,鎮連村,村連組,組連甘蔗園的交通網路體系,鎮內有三個比較繁榮的集貿市場。
截止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小勐統鎮人口數為43939人。
2005年末,農村經濟總收入達80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93元,鄉鎮企業完成營業總收入1825.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422.6萬元,企業增加值111.1萬元;糧食產量達14860噸,農民人均佔有糧食達273千克。
鎮按照“鞏固提升甘蔗、茶葉產業,發展泡核桃、畜牧業產業”的產業發展思路,走“企業+農戶+基地”發展模式,加快甘蔗、茶葉兩大主導產業的發展。甘蔗、茶葉收入佔全鎮經濟總收入的46%。通過永甸糖廠和龍陵縣勐糯糖廠的有力拉動,截止2005年,甘蔗累計面積達7.6萬畝,其中高優甘蔗園5.3萬畝。甘蔗入榨量20.41萬噸,總收入達3000多萬元。11個村種蔗,建成甘蔗專業村4個、專業組12個。茶葉產業上,以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為契機,堅持茶文化內涵與維持茶園原生態系統相結合,建成800畝高優生態茶園基地,對鎮現有茶園實現原生態系統管理。2005年末,累計茶葉面積14826畝,產量達741噸,農業產值達889萬元。
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997萬元,財政收入3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48元,農民人均佔有糧食282公斤,但仍有貧困人口18544人(人均收入925元以下),佔總人口的38%,其中:絕對貧困人口5710人(人均收入625以下),佔總貧困人口的30%。
小勐統鎮把甘蔗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抓,全鎮涉及種植甘蔗11個村委會,依託兩個糠廠(永甸糖廠、勐糯糖廠),小勐統甘蔗種植分為永甸榨區、班老榨區,其中:半坡、木瓜河、大埡口、力柴、酸杷根、灣甸、忙牛水、大路街、鴨塘等9個村委會,屬於永甸榨區,所產甘蔗供往永甸糖廠,班老、玉米珠兩個村委會屬於班老榨區,所產甘蔗供往勐糯糖廠。鎮黨委政府在甘蔗產業的發展上,以甘蔗專業村、甘蔗專業組、蔗下田、水澆地建設為重點,在做優甘蔗原料基地上下功夫,已取得了甘蔗種植布局優勢化、發展規模化、種植專業化的成績。07年底甘蔗種植面積達75689畝,06/07年榨季入榨甘蔗6.4萬噸,實現總收入2952萬元,甘蔗產業已成為我鎮的經濟支柱產業。
素有東北甘蔗南部茶之稱。2006年,鎮內有甘蔗種植面積8.3萬畝、茶葉種植面積1.5萬畝、泡核桃種植面積1.2萬畝、大牲畜2.2萬頭、生豬4.6萬頭。
冷區群眾主要以傳統的糧食生產為主,發展茶葉、泡核桃等經濟林果種植和畜禽養殖;熱區村主要依託永甸、勐糯兩個糖廠,以甘蔗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畜禽養殖、商飲服務、熱帶水果、柚木等傳統特色產業。
山區壩區發展不平衡,群眾貧富差距大。黨委政府制定了“穩定糧食基礎,主攻甘蔗、茶葉的改造提升,大力發展泡核桃、畜牧業。2008年,產業富民工程,完成春蔗種植12660畝,占任務12000畝的105.5%。
小勐統漢族,既保留了漢族的傳統習俗,同時也吸收了當地少數民族的部分習俗。
境內居住漢、布朗、傣、回4個民族,少數民族2030人,其中群居的少數民族的為小勐統村大寨組布朗族和木瓜河村的南界田組傣族。
小勐統鎮
當男家求婚之初,經女家父母許婚,則男家擇一雙月雙日,用閹雞二隻,前往女家宰殺,以示訂婚。在婚禮前一天,男方將米、茶、酒、肉等禮物送至女家,習稱過禮,男方迎親,有伴郎、押禮親家、挑箱及接親等多人組成迎親隊伍把新娘接回家。傍晚,新娘要為新郎的親戚長輩打洗臉、洗腳水,並以大禮相請,長輩則各自給新娘饋贈禮錢。晚上,舉行有接送親雙方老人參加的交親儀式,排定開親后相互稱謂。來客則在庭院內打歌慶賀,有的當夜還要鬧新房。第二天新婚夫婦在親友陪同下回娘家,稱回門;有的則七天後回門。
漢族傳統行棺木土葬。長輩病危,兒女及親屬要守在其身邊接氣,咽氣后喂銀器,洗浴,穿壽衣戴壽帽,停屍堂中,然後入殮,通常雇請先生為死者開弔超度,出山當日,宴請賓客。
春節,是漢族主要傳統節日,節期通常為除夕至初五,期間組織各種娛樂活動;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獻路出行;二月八,接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吃糰子、染黃飯;清明節,掃墳拜墓,祭祀祖先;端午節,包粽子,栽花種樹;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火把節,白天殺雞宰羊,晚上撒火把,以示驅瘟逐疫;七月半,殺雞宰羊,接送先人亡靈;八月十五,中秋節,全家團圓,吃月餅。
城鎮發展呈現“一個中心,兩基本點”的格局。“一個中心”為小勐統中心鎮,祥規已於2004年8月經地、縣評審通過,“兩個基本點”為灣甸街、班老街。有個體工商戶268戶,其中:貿易業175戶,修理14戶,服務業18戶,製造業13戶,餐飲業15戶,運輸業33戶工業較少,有製糖企業1個(永甸糖廠)。
小勐統鎮
投入2萬多元,建成黨建工作大型宣傳牌1塊。投入8萬多元,配備桌椅168套,書櫃5個,VCD放映機4台,對16個村黨支部和5個機關黨支部進行軟體制度建設並規範上牆,組織推薦、上報黨建示範點5個、市級優秀共產黨員2名,縣級先進基層黨組織2個、先進黨務工作者3名、優秀共產黨11名。
2007年,通過省國資公司、市、縣、鎮、村、群眾及有關單位的合力攻堅,投資從60萬元增加到122萬元,解決人飲從236戶1136人增加到365戶3000多人,解決畜飲從500頭增加到1100頭,共完成新農村建設投入1420萬元,其中,群眾投入1210萬元。
埡口國資希望小學於2002年啟動實施,2004年3月全面建成,並投入使用,建成磚混結構教學校一幢403平方米、磚混結構教師宿舍一幢235.75平方米、磚木結構教師廚房一幢60.75平方米、磚木結構廁所一幢60平方米、1.8米高大磚圍牆230米、升旗台一個、容量60立方米水池一個、鋪設水泥地平598.28平方米,捐贈圖書300冊,累計完成投資68.59萬元,其中:省國資公司扶助43萬元。埡口國資希望小學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教育環境,解決了400多學生就讀難問題
2008年,小勐統河疏浚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完成投資86萬元,疏浚治理河道8公里,確保了小勐統、麻櫟樹、河邊、埡口、半坡、木瓜河等6個村委會、63個村民小組、1694戶農戶、6776人的4865畝基本農田安全,並按節令栽插水稻;政府辦公樓修繕工程投資40萬元,老辦公樓修繕裝璜已完成,正對政府大院場重新平整,並作混泥土澆灌,2008年6月底全面完工。鴨塘村基層活動場所建設項目投資20萬元。
全鎮90%的自然村已通公路、通自來水,全部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5個自然村通閉路電視,95%的自然村已通電,實施了農網改造10個自然村、571戶農戶,全鎮轄區內建有3個水庫,其中:青樹河水庫容量190萬立方米,天生橋水庫容量24萬立方米,力柴水庫容量24萬立方米。建有青樹河水庫溢洪道、東灌渠6.3公里,熱水河三面光溝4公里,蔗區水澆地三面光溝渠38公里,烤煙蓄水地4個275立方米,全鎮實施農村國債建設200口,林業農村沼氣360口,全鎮有3個比較活躍的集貿市場(小勐統街、灣甸街、班老街),形成了小勐統鎮的三個經濟發展中心。
主要有青樹河水庫、水閣樓、惠通橋、岔河山江中山怒江風光。
小勐統鎮歷史悠久,據史載:公元前206年,屬永康轄,公元69年屬保山轄,1276年屬鎮康轄,“改土歸流”、民國二年(1913年)起屬保山專區鎮康縣轄,1953年至今歸臨滄地區永德縣所轄。小勐統鎮是永德鎮縣最先解決區,1950設區,1958年改為公社,1962年改為區,1978年又改為公社,1984年又更設為小勐統區,1988年改置為小勐統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