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容贊
黃容贊
黃容贊,1920年8月1日出生於香山縣長洲鄉(今中山市西區長洲管理區)。
黃容贊1920年8月1日出生於香山縣長洲鄉(今中山市西區長洲管理區)。1934年在煙洲小學畢業后,進入中山縣立中學。初中畢業正要升入高中那一年,正值抗日戰爭爆發,他即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參加了長洲鄉抗日工作團及縣中的抗日宣傳工作。由於他從小喜愛音樂,在抗日工作中發揮所長:組織歌詠隊,指揮宣傳隊大唱抗日歌曲,很快成為一位熱心抗日的業餘音樂工作者。
黃容贊自從組織歌詠隊,擔任指揮后,即勤奮自學音樂理論及作曲技巧,並開始學習鋼琴。1938年秋,他成功地為《長洲鄉抗日工作團團歌》譜曲(歌詞是黃錦棠烈士所作),這是他的處女作。
1940年,黃容贊高中畢業后,撤退入粵北韶關(廣東省戰時省會所在地),曾在省立文理學院附中、志銳中學任音樂教師。在此期間,他更勤奮自學和聲學、對位法等。同時積極進行革命歌曲的創作,作品有:合唱曲《反法西斯進行曲》、《五四進行曲》革命抒情獨唱歌曲《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何其芳詞)、《我們有一切》(周立波詞)等。
1943年,黃容贊到達重慶,考入國立音樂院作曲系,學習作曲與指揮。師從著名音樂家黃自化高足陳田鶴,從此,由業餘的音樂愛好者轉為專業音樂工作者。所創作的歌曲,也從歌曲寫作,轉為以器樂創作為主。作曲手法受西方現代派影響,代表作品有:《鋼琴獨奏曲》、《一個垂死青年靈魂的安息》、《變奏曲》、《迴旋曲》等。
1948年,國立音樂學院畢業后,他到香港中華音樂院、香島中學任教。並且參加港人為迎接解放華南而創作的《華南進行曲》曲集工作。不久,他進入粵贛湘邊區,參加邊縱部隊,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廣州。廣州解放后,他在廣州軍管會文藝處工作。1950年華南文藝學院成立后,他出任音樂部教授,擔任作曲、指揮的教學課程。並擔任中華交響樂團代理指揮(該團原在南京、后遷廣州,解放后被接管;再調往北京,成為現今中央樂團的最初班底)。曾指揮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多首交響曲,在廣州公開演出。1950年春,為紀念聶耳舉行音樂會,他在中山紀念堂,指揮廣州解放后第一次千人大合唱,1951年又為廣州第一次演出《黃河大合唱》擔任指揮工作。
1953年,全國大專院校調整后,華南文藝學院並往武漢成立中南音專(即今武漢音樂學院),黃容贊擔任該院作曲、指揮課程的教授工作。1956―1958年,他先後在蘇聯作曲專家阿拉波夫、古諾夫班上,深造配器法與作曲。后又從事創作大型交響樂作品活動,作曲風格返回現實主義手法,1959年完成《第一交響曲》(由湖北藝術學院演出)作為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獻禮。其間,他前後創作數百首為配合當時政治運動的群眾歌曲。器樂曲方面,他以鋼琴獨奏曲《獅舞第1號》、《獅舞第2號》而享譽樂壇。這兩首樂曲,以人們喜聞樂見的舞獅為題材,選用廣東音樂素材進行創作,作品構思新穎,形象生動,氣氛熱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充分發揮了鋼琴的特性,成為音樂會的保留曲目。此外,還有《f小調迴旋曲》、《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均以結構嚴謹,內涵深刻,格調高雅,旋律優美,和聲豐滿的特色成為代表作。
1979年,黃容贊調往廣州音樂學院(即今星海音樂學院)任教,擔任作曲系主任。代表作品有;獨唱曲的《雪》、《珠江啊,祖國的一串明珠》;管弦樂《第二交響曲》、《珠江》、《遊園諧詼曲》;民樂合奏《高歌勇進》;舞伴奏合唱《八十書懷》等。他還從事音樂教育的研究,寫作有各種音樂論文數十篇,其中有《器樂創作漫筆》、《音樂文化要注意生態平衡》等一批論著。他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音樂理論與音樂領域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嚴肅認真的探討,在音樂理論界頗具影響。
黃容贊副教授畢生熱愛音樂教育事業,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為國家培育了一大批音樂人才。他於1985年離休,如今雖然從教育第一線退了下來,但他仍勤筆耕耘不輟,最近又投入了鋼琴獨奏曲《神秘的殿堂》(暫名)等作品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