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剛

章建剛

章建剛,男,1952年12月生北京。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美學室研究員、副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會員。

還從事過編輯、翻譯和教學工作。曾為本所研究生開設過“美學基本觀念”、“藝術的起源”等課程,也在北大、清華、北林大、雲師大等國內多所著名大學的本科生與研究生開過“審美心理學”、“藝術社會學”、“環境倫理學”等方面的講座與課程。近兩年參與過一些與旅遊開發和城市發展相關的諮詢項目,參與過對知識經濟、國家創新體系及文化產業問題的研究與政策諮詢工作。

人物經歷


章建剛
章建剛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兼職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特聘研究員,山西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主編。
1969年下鄉雲南。1978年考入雲南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1983年調入中國戲曲學院任教;1985年受聘《哲學研究》雜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后曾攻讀在職研究生。1993年轉入美學研究室,1999年被聘為研究員。

研究方向


多年從事美學基本理論尤其藝術哲學研究,近年來尤其關注現代化過程中的美學問題,如審美文化和建築美學問題。理論探索旁及西方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符號學、藝術史、考古學、人類學、經濟與環境倫理學、心理學、語言學等。除理論研究。業務範圍與研究方向:美學、符號學、經濟與環境倫理學、藝術美學、旅遊美學、城市與建築美學。

主要貢獻


主要著述有:《藝術的起源》、《藝術化生存》、《儒家倫理、市場倫理和普遍倫理》、《遺產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理想模式》等。
主要科研成果
2001—2004年部分學術成果
“中國現代美學家對藝術的理解”,載《學海》2001年第1期
“《英國美學雜誌》40年”(譯文,原作者為P. 拉馬克),載《哲學譯叢》2001年第2、3期連載
“文化市場的空間分析”,載劉玉珠、金一偉主編:《WTO與中國文化產業》,第86—92頁,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抓住二環改擴建機遇重現古城風韻”,載《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1年11月20日第4版
“迎接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時代”(即《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總報告,與張曉明、胡惠林合作),載《2001-2002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1-26頁
“道德化儒學的困境——引入法哲學視角對問題的補充談論”(在“中國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倫理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載葉汝賢主編:《哲學與現代化》第二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聯手打造文化品牌”,載《人民日報》2002年3月26日第12版(與張曉明合作)
“全球化進程與民族藝術研究的新課題”,載《民族藝術研究》2002年第1期
“藝術品的價格構成和藝術市場的產業化程度”,載《藝術當代》2002年第2期(與張曉明合作)
“井岡山新市區建設應著意表達其特有的人文意蘊”,載《贛文化研究》(南昌大學旅遊學院及贛文化研究所刊物,不定期出版)
“遺產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理想模式”,載《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經濟實業與道德努力怎樣才能相得益彰——重讀賀麟先生的《經濟與道德》、《物質與思想》”,載岑慶祺主編:《濠江哲學文集》(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381頁
“戰略性調整中起步的中國文化產業”(即《2003年中國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總報告,與張曉明、胡惠林合作),載《2003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22頁
“文化遺產的真確性價值與遺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載徐嵩齡、張曉明、章建剛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經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3-35頁
“The Ideal Target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y”,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Spring,2003
“中國改革與文化產業的發展”,載《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年第3期
“文化資源與文化競爭力”,載《中國文化報》2003年7月26日第2版
“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基本邏輯”,載上海交大國家文化產業基地編:《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03年9月版,第64-79頁
“宋庄的另類生產”(“《黑白宋庄》序”),載趙鐵林著:《黑白宋庄》,海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利用資源優勢走可持續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載《民族藝術研究》2003年第5期
“變遷中的宋庄”,載《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3年11月21日第8版
《思辨的想象——20世紀中國美學主題史》,雲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版(與聶振斌、王柯平、徐碧輝、楊平合著)
“藝術產業的‘寬頻作用’”,載《中國文化報》2003年12月20日第2版(與張曉明合作)
“以全面改革為動力,加快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即《2004年中國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總報告,與張曉明、胡惠林合作),載《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1-18頁
“國際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與政策環境”(與李河合作),載彭立勛等編:《文化立市與國際化城市建設——2004年深圳文化發展藍皮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447-470頁
“對話:2004年文化產業發展趨向”,(與張曉明合作),載《中國文化報》2004年2月6日,第1版轉第2版
主要出版物
A. 美學
“美學:進展和趨勢”,載《哲學研究》1985年第9期
“陶器肩腹分化和人的審美活動”,載《文物》1987年第8期
“藝術起源勞動說再探索”,載《哲學研究》1991年第8期
“對起源過程中藝術的某些趨勢的考察”,載《思想戰線》1992年第3期
“何謂審美文化”,載《哲學研究》1996年第12期
“現代化過程與藝術的命運”,載《美學與藝術學研究》第三集
“回眸現代中國美學巨匠”,載《讀書》2000年第5期
“‘後現代主義’建築出現的意義”,載《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中國現代美學家對藝術的理解”,載《學海》2001年第1期
《藝術的起源》(與楊志明合作),雲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藝術化生存》(與聶振斌、滕守堯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旅遊與傳統建築藝術”,載王柯平主編《旅遊美學新編》,旅遊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十四章
“鮑桑葵的艱奧美概念”,載《哲學譯叢》1986年第5期
“鮑姆嘉通的美學:一種后伽達默爾式的反思”,載《哲學譯叢》1990年第4期
“藝術與科學:波普爾式美學論綱”,載《哲學譯叢》1990年第4期
“參與美學:對杜威的超越”,載《哲學譯叢》1993年第2期
“‘原始贗品’、‘旅遊藝術’和真實性的觀念”,載《哲學譯叢》1995年專刊
“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載《哲學譯叢》1998年第3期
“《英國美學雜誌》40年”,載《哲學譯叢》2001年第2、3期連載
B. 實踐哲學、符號哲學與文化哲學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符號概念”,載《哲學研究》1993年第3期
“一種馬克思主義的符號理論是如何成為可能的”,載《思想戰線》1994年第4期
“我對原始思維研究的幾點透視”,載《哲學研究》1987年第12期
“懷特文化觀評略”,載《思想戰線》1989年第4期
“‘問答邏輯’的問題與邏輯”,載《思想戰線》1990年第3期
“哲學語言的起源”,載《哲學譯叢》1996年第5-6期合刊
C. 倫理學與價值論
“人對自然有倫理關係嗎?”,載《哲學研究》1995年第4期
“經濟倫理學的必要性和資本主義的道德基礎”,載《學術思想評論》第一輯
“環境倫理學中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載《哲學研究》1997年第12期
“人類中心主義、內在價值和理性”,載徐嵩齡主編:《環境倫理學進展:評論與闡釋》,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155頁。
“Some Efforts of the Neo-Confucians and the Universal Ethics”,1999年10月4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召開的“普遍倫理和亞洲價值國際研討會”(韓國漢城)上的論文
“一種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載《哲學譯叢》1999年第2期
“儒家倫理、市場倫理和普遍倫理”,載《哲學研究》2000年第2期
“‘數字化生存’的倫理”,載《微電腦世界》2000年第23、24、25期連載
“‘內在價值’的含義與環境倫理學”,載《思想戰線》2000年第5期
D. 其它
《榮格》(與陳靜合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托爾斯泰》(與龔義合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一部(多人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多人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珍重生命》漫畫插圖,廣東教育出版社“畫說哲學”叢書,1996年版(同年由香港三聯書店再版)
《得樂園·失樂園》漫畫插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網路文化叢書”,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