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橋之戰
界橋之戰
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開打的戰爭,為各地諸侯爭奪地盤明顯化的第一次會戰。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屯兵磐河,袁紹在界橋應戰。此戰之後雙方仍然爭戰不斷,如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歷時兩年,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及董卓借漢獻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終。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冬,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在孫堅出兵攻打董卓的時候,袁紹藉機會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了陽城。袁術派遣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協助孫堅回救陽城,公孫越在作戰中被流矢射中身亡。當時,正在青州鎮壓黃巾軍的公孫瓚怒不可遏地說:“我弟弟的死是袁紹惹出來的。”於是舉兵攻打袁紹。公孫瓚攻勢凌厲,威震河北。一時間,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袁紹大驚,為了取悅公孫瓚,緩和局勢,他拔擢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范為勃海太守,但公孫范一到勃海,卻立即倒戈。初平二年(191年),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州牧,田楷為青州州牧,單經為兗州(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州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
袁紹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令麹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麹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斬殺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麹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餘里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別駕田豐拉著袁紹,要他退進一堵矮牆裡,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后,難道就能活命嗎!”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稍頃,麹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
黑山軍首領張燕派部將杜長等為公孫瓚助陣,也被袁紹擊敗,黑山軍與袁氏開始結怨。
此戰對雙方都沒有做成重大損失,公孫瓚有能力在次年發動龍湊之戰、三萬人參與巨馬水之戰等。但袁紹於此戰中成功停止了公孫瓚的南侵,大大挫折了其銳氣。在南進形勢僵持不下之下,公孫瓚急於另圖出路,引發了後期殺害極有名聲的劉虞而失去人心。形勢由本來名正言順討伐有「十大罪狀」之名的袁紹變成謀害在朝廷位列三公至乎令外族臣服的劉虞的罪人,頓成眾矢之的,被袁紹反過來利用劉虞的兒子劉和打著正義旗號聯合烏桓及劉虞舊部圍攻公孫瓚。公孫瓚在元氣大傷下最終覆亡。
此戰是以步兵、弩兵戰勝騎兵的經典戰例,也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袁紹方對此戰的評價是“是時足下兵氣霆震,駿馬電發;仆師徒肇合,機械不嚴,強弱殊科,眾寡異論,假天之助,小戰大克,遂陵躡奔背,因壘館穀”。
獲得立足之地,改變了公孫強袁弱的軍事格局,打破四面楚歌的被動局面,雙方整體開始形成均勢,是袁紹稱雄河北的關鍵戰役,他遏制了公孫瓚南下的野心並使其在袁紹的面前採取守勢,迫使其在幽州內部發展勢力。不久他就打敗並殺害了上司劉虞,獨力控制幽州。該行為引起公憤,公孫瓚越來越失去人心。而袁紹卻因此戰鞏固了自己在冀州的勢力,不久就依靠劉和招撫不滿公孫瓚的劉虞故吏製造公孫瓚內部的混亂。之後袁紹穩據冀州之地,向四方拓展,最終擊滅公孫瓚等河北諸侯。
白馬義從全軍覆沒,實力大為削弱,銳氣被挫,公孫瓚的雄心也因此大為減退,不久后修建易京樓,欲自守幽州冢。
避免了被袁術、陶謙、公孫瓚三路夾擊的局面出現,同時因為有袁紹這個強援的存在,可以安心征伐河南各路諸侯。曹操當時屬人數不佔多數之勢,為後來的統一北部適當留下了實力。
袁孫陶聯盟的實力被削弱,袁術、陶謙也被曹操各個擊破,也袁術欲稱帝的第一次重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