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3條詞條名為王永志的結果 展開
王永志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名譽院長
王永志(1932.11.17-),遼寧省昌圖縣人,航天技術專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高級顧問,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院長。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航空航天部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暨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地地導彈系列總設計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后因院系調整併入北航),1961年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導彈設計專業,1992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2004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0年5月4日國際永久編號第46669號小行星命名為“王永志星”。2017年6月12日,入選“八一勳章”首批候選人名單。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
王永志長期致力於中國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參加和主持了6個導彈型號、2個運載火箭型號和“神舟”系列飛船的設計研製工作。
1932年11月17日,王永志生於遼寧省昌圖縣八面城鎮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7歲那年小學畢業,進入八路軍治下的昌北中學。由於學習成績連年優秀,初中畢業被保送到瀋陽的東北實驗學校(遼寧省實驗中學的前身)就讀高中。
1949年,初中畢業前王永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王永志圖片
1952年,高中畢業,報考了清華大學航空系飛機設計專業。后因為1952年院系調整併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55年,到莫斯科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系飛機設計專業學習。三年級時根據中蘇兩國政府的協議改學火箭導彈設計。
1960年夏,在蘇聯米申院士的指導下,王永志的畢業論文選擇了洲際導彈設計,並以優秀的成績通過答辯,同時獲得了優秀生畢業文憑和工程師稱號。
1961年,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畢業后投身於中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火箭設計和研製工作,參加了多種火箭的設計和研製,先後擔任洲際火箭副總設計師,三種火箭總設計師,是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和研製總指揮,曾任中國火箭研究院院長。
1977年底,王永志在七機部規劃會議上提出對載人航天跟蹤研究的建議,並獲准他所在的第一設計部成立一個跟蹤研究小組。
1978年,王永志在第一設計部成立了以太空梭為主要對象的跟蹤研究小組,並親自領導。
1978-1980年,七機部第一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副主任、主任。
1980-1991年,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院長。
1986年3月,國務院組織專家制定中國高技術發展計劃,王永志是200名參加者之一,並任其中一個論證組的組長。中央批准國家高技術(863)研究發展計劃后,王永志被聘為863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7名成員之一。在首席科學家主持下,主要負責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和大型運載火箭的論證工作,參與擬制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藍圖。經過4年多的論證,專家委員會上報了《概念論證階段綜合報告》。
1987年起,王永志作為“863”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成員,參與制定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藍圖。
1991年,調任航空航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地地導彈系列總設計師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1992年1月,王永志被任命為載人航天工程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組組長,主持擬制了該工程七大系統的技術途徑和主要技術方案。同年8-9月,王永志代表論證組先後向中央彙報了工程主要技術方案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均被肯定。
1992-2007年,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1994年徠,調往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現解放軍總裝備部)繼續擔任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2004年-2018年6月,擔任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院長。
2018年6月,擔任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榮譽院長。
2010年5月4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先後發布公報通知國際社會,將國際永久編號第46669號小行星命名為“王永志星”。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在北京閉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被太空探索者協會授予水晶頭盔獎。
著作 | |||
序號 | 人員 | 作品 | 時間 |
1 | 王永志,王丹陽 | 同步通信衛星的發射 | 1997[8] |
2 | 王永志 | 試論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技術發展方向 | 1987 |
3 | 王永志 | 以飛船技術為基礎組建空間實驗室的構想 | 1991 |
論文 | ||||
序號 | 人員 | 作品 | 刊物 | 時間 |
1 | 王永志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體系的建立與實踐 | 高科技產業的系統工程管理 | 2003 |
2 | 王永志 | 實施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推動載人航天事業科學發展 | 《載人航天》 | 2011 |
3 | 王永志 | 中國載人航天的征程 | 《今日電子》 | 2008 |
4 | 王永志 | 世界載人航天全景掃描 | 《科技潮》 | 2006 |
5 | 王永志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設計與實踐 | 中俄工程科技研討會 | 2005 |
6 | 王永志 | 傳播航天知識,促進技術進步 | 《航天器工程》 | 2004 |
7 | 王永志 | 載人航天發展走向的思考 | 中國科協學術年會大會特邀報告 | 2004 |
8 | 王永志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體系的建立與實踐 | 高科技產業的系統工程管理, | 2003 |
9 | 王永志 | 載人航天是當代航天技術的前沿 | 《科學世界》 | 2003 |
10 | 王永志 | 錢學森在中國導彈航天事業中的科學成就 | 錢學森科學貢獻暨學術思想研討會 | 2001 |
11 | 王永志 | 加強工藝工作,保證發展戰略的實施 | 《航天製造技術》 | 1988 |
2005年被授予“載人航天功勛科學家”榮譽稱號。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獲小行星命名。2017年,提名“八一勳章”。 |
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學習,少將(1992年直接晉陞),中國工程院院士,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 |
2021年6月28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
● 科研綜述
“兩彈一星”工程重要技術骨幹,為中國第一代戰略導彈增大射程、提高實用性能,解決了大量技術問題。作為總設計師或總指揮,主持研製了中國第二代液體遠程戰略導彈、固體遠程戰略導彈和地地戰術導彈、長征三號甲和長征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為制定導彈火箭長遠發展途徑、實現技術更新換代和運載能力重大突破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載人航天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從1987年參加工程必要性和發展途徑論證至今,一直奮戰在載人航天領域,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在重大問題決策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在擔任總設計師的14年間(1992-2006),主持了工程設計、研製、4次無人飛行試驗和神舟五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技術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的歷史性突破作出了重大貢獻。
20世紀60年代末,王永志參加了洲際導彈的研製工作,主持該型號總體設計室的工作,王永志參加了總體參數的確定、性能的分析計算、箭上各分系統的技術協調和參數的匹配,並擬制地面試驗和飛行試驗方案。加速洲際導彈研製進程的需要,首飛基本成功后,又主持提出了十項修改設計方案,這些方案的正確性在以後的試驗中均得到了驗證。此外他還協助總設計師制定出以現有導彈為原型改造成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並參與主持研製工作,使中國按時實現了發射返回式衛星的任務。
20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研製第二代戰略導彈。王永志擔任了中國新一代戰略導彈的總設計師,主持制定了體現技術更新換代要求的總體技術方案。採在研製方法上,也有許多創新:確立了基本型、系列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在標準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在深入、系統地總結第一代導彈研製經驗的基礎上,親自撰寫了《設計守則》,下發至每個工程組。提出並組織制定了《電子元器件選用手冊》、《質量控制與標準化管理要求》和《可靠性指標分配與評定方法》等產品質量控制措施,以規範該型號的研製工作,攻克了許多關鍵技術,完成了該型號初樣階段的工作,經地面試驗考核達到了設計要求。
20世紀80年代,王永志是第二代戰略火箭研製的主要技術帶頭人,在新型液體遠程和固體遠程兩種戰略火箭以及地地戰術火箭的研製中,為實現火箭技術更新換代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80年代,他主持完成了長征二號E大推力捆綁火箭研製任務。研製時間僅為18個月,首次發射取得成功,使中國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一舉由2.5噸提高到9.2噸,實現了火箭技術的巨大突破。
● 科研成果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199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兩項。
1999年,獲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2014年9月15日,獲太空探索者協會授予水晶頭盔獎。
新華網評:他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開拓和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共產黨網評:王永志是航天技術專家,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40多年來在中國戰略火箭、地地戰術火箭以及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科學技術部副部長侯建國評:在推動中國航天事業、特別是載人航天領域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中央軍委評:幾十年來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戰略導彈、運載火箭和載人航天工程的研製試驗工作,取得卓著成就。他銳意進取,大膽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推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導彈、火箭技術跨越式發展的設計思想。為表彰王永志同志為中國戰略導彈、運載火箭的研製與發展,特別是為載人航天工程跨越式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王永志同志是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的開拓者,是國防科研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全軍和武警部隊要向王永志同志學習,學習他對黨、對人民、對祖國、對社會主義無限忠誠,將聰明才智奉獻給中國科學事業的高尚品德;學習他緊跟科技前沿,刻苦鑽研,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拼搏精神;學習他勤奮敬業,不圖名利,忘我工作的強烈事業心和責任感,為加速、推進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