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盧士傑的結果 展開

盧士傑

清朝漕運總督

盧士傑(?—1888),字子英,號藝圃,河南光州(今潢川)人,咸豐三年(1853)進士,散館授編修,遷至福建鹽法道。光緒四年,遷福建按察使。五年,升福建布政使,又任江寧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十年,署安徽巡撫。十一年,調江西布政使。十二年,署漕運總督,督修徐淮河工,以勞卒官。

生平


盧士傑[清朝漕運總督]
盧士傑[清朝漕運總督]
徠道光年間生於光州(今潢川)北城文曲巷。自幼喪父,家境貧寒,靠母親紡線度日。他刻苦好學,攻讀四書五經,經常放學回家吃不上飯,但苦讀不輟。久之,其師發覺,從此對盧很器重,儘力給予照顧。
盧士傑聰慧過人,勤奮好學,歲試、鄉試均名列前茅。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鄉試,咸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被選入庶常館,后授編修。歷任福建按察使、江寧布政使、安徽布政使、江西布政使。光緒十四年九月,卒於漕運總督任上。
同治十一年(1872年),盧士傑出任福建鹽法道,兼管全省營務,初政務。時值法國侵略我國沿海,進攻廈門海口,盧士傑臨危不懼,力主抗擊,與炮台官兵具體籌劃防守事宜,並指揮炮台用炮火擊沉法軍旗艦,迫使侵略軍後退。
光緒十二年(1886年),盧升為漕運總督。“漕”水運也,漕運總督經管運河沿岸錢糧調運,並負責向京城運送金銀糧秣,是明、清兩朝中央政府派出的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高級官員。明清之際,由沿海省份徵收米石,沿水路運河直達北京,故稱“漕糧”。因其重要,故自明代起,設漕運總督官職,專司職掌漕運。清朝入主中原,亦靠漕運,亦沿明制設漕運總督,官品秩為正二品。漕運總督位高權重,有親轄武裝部隊,還有水師營。盧士傑能當任此職,可見皇帝對其信任有加。
光緒十四年(1888年),天降大雨,洪水泛濫,黃河大堤決口,清江(漕河總督衙門所在地)一帶倍受洪水威脅。制軍曾國荃執意打開清江大閘放水,盧士傑據理力爭,上疏陳述放水將給清江流域造成的危害,堅決阻止開閘。不久黃河堤再次決口,山東等地災情十分嚴重,盧士傑以抗洪為己任,同張勤等人日夜操辦護堤事宜,因操勞過度而身患疾病,是年病逝於清江,因公循職。卒前,他曾寫下遺書:“水患未平,未盡職責。”對沒能堅持到解除水患而深感遺憾。
但盧士傑利用職務之便,經常收受皇帝的賞賜和一些官吏的“饋贈”。特別是任漕運總督時,大肆撈取黃金白銀,運送回老家光州。陸路用車運,先將大圓木鋸成節,一剖兩半,中間挖空,置放金銀后,兩半合住,外用鐵箍加封放在車上,由武士護送;如走水路,用船運,船上裝滿大盆花,盆底埋藏金銀。每次運金銀,專用一船隊,並由大官船護送。盧家積累了巨額金銀和稀世珍寶,同時盧廣置田產,大興土木,花巨資仿江南風格,在光州北城建造“盧家大院”。
盧公館大門朝南,雕樑畫棟,攀龍附鳳,富麗堂皇。一宅兩院,面臨文曲巷,東靠文廟,西接高檯子,北至姑子堂。後門朝北,比前門還要高大美觀,莊嚴雄偉。院內還建有繁花似錦的“後花園”,花園四周建有糧倉八十間,同時精心建造了“珍寶室”。
盧士傑死後,其長子盧香九依靠其父顯赫門庭,為光州第一大豪紳。用錢捐了一個“京監”,在城內置有99處房產,人稱“盧半城”。娶了六房妻妾,六十三歲時又娶個十九歲的姑娘做姨太太。盧家丫環、仆女成群,另有一隊武士看家護院。男女親眷們出門外行,都是乘坐四人抬的綠呢亮轎,武士們相隨,前呼後擁,威風凜凜。

評價


盧士傑是“能吏”的典範,但他不能潔身自好,守住“廉”字關,他的貪污腐化及其子女的飛揚跋扈行為一直為後人所詬病。有道是不義之財不可取,富不過三代,過度驕奢淫逸,盧家相繼經營90多年後,由興盛到敗落,最終結束了盧家大院的歷史。盧士傑及他所建的盧家大院如過眼雲煙,曇花一現般地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