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加源

唐經天與桂冰娥之子

唐加源,唐經天與桂冰娥之子。天山派掌門,在梁羽生的天山系列中多次出場。其名字的含義是取其源流出於加德滿都之意。

人物關係


人物背景


出處:梁羽生名著《冰河洗劍錄》、《俠骨丹心》、《牧野流星》、《絕塞傳烽錄
身份:天山派掌門
父親:唐經天
母親:冰川天女(桂冰娥)
祖父:唐曉瀾
祖母:馮瑛
外祖父:桂華生
外祖母:華玉公主
外堂舅爺:額爾都
外叔公:冒川生、石廣生
外曾祖父:桂仲明、馮英奇
外曾祖母:冒浣蓮、鄺練霞
外曾姑婆:竹君
曾祖父:愛新覺羅玄燁
曾祖母:海棠
外高曾祖父:石天成、冒辟疆、馮廣潮、鄺璉
外高曾祖母:石大娘、董小宛
外太高曾祖父:冒起宗、葉雲蓀
外太高曾祖母:馬恭人
表姑:李沁梅
表姑夫兼師伯:鍾展
表叔:李青蓮
表弟:鍾靈
表妹:鍾秀
姨婆:馮琳
姨爺:李治
妻子:玉玲瓏
結義兄弟:江海天
結義弟媳:谷中蓮
義父:江南
義母:鄒絳霞
大舅子:玉崑崙
岳父:玉鳴珂
師兄弟:楊炎、石天行、白英奇、霍英揚、韓英華、段劍青、丁兆鳴、李務實、甘維武、白健城、武定周、武定球
師叔:武成泰、甘建康、李信堯
武器:游龍劍
暗器:天山神芒
武功:大須彌劍式、追風劍式、大須彌掌式
簡歷:推翻了尼泊爾暴君后,世襲了天山派掌門之位。但在後期,有點優柔寡斷,權利被石天行等長老所左右,以至於天山派被敵人攻擊。最後退位讓賢,把天山派掌門之位傳給了師弟楊炎,重振天山派。

主要劇情


一指點出,嗤然有聲,忽聽得那人微微一“噫”,倏地一條黑影飛了起來,倒縱出去。這人竟然沒有給他點倒,而且還能施展輕功躲閃!
······
冰河發出的亮光有如皓月,江海天這才發現,原來對方是個年紀與他不相上下的少年。雖然是胡人裝束,但從形貌上卻可以看得出是個漢人,兩道劍眉,英氣勃勃,驟眼一看,竟是似曾相識!江海天心道:“奇怪,我似是在哪裡見過此人?”但在他相識的人中,決計沒有一位武藝高強的少年,江海天疑惑不定,正要動問,那少年已是又撲過來!
——《冰河洗劍錄》第五十回 異國闖宮遇妖婦 冰河比劍結新交
謝幕描寫
唐嘉源道:“此事乃本門奇恥大辱,能夠替鍾長老報得了仇,就是為本門立了大功。慎重選擇,亦是以功德為標準的。我的決定和你的意見其實並不違背。”
原來唐嘉源這一決定,正是想要孟華無可推辭、非做天山派掌門不可的。要知孟華只是天山派的“記名弟子”,若然認真論起師門關係,他和丹丘生所屬的崆峒派關係更深。唐嘉源知道丹丘生是想立孟華做崆峒派的掌門,當然不願把孟華放走。
——《絕塞傳烽錄》第十一回 何當重定三生約 只是難堪七載離

人物評價


被忽略的低調貴族 — 唐嘉源
by 六如文
在羽生小說中,唐嘉源始終是個配角,描寫他的篇幅十分有限。因此他從未引起讀者的重視,即使有一些評論,也多為負面的。理由很簡單,作為唐經天與冰川天女的兒子,唐曉瀾馮瑛的孫兒,繼承了祖輩父輩優秀的基因,生長在天山武當兩大門派的光環下,無論怎樣出色也當在意料之中。然而,他雖然始終處於一流高手之列,卻並未像他的先輩一樣,成為當之無愧的武林領袖。於是乎,他成了“富不過三代”的反面案例,天山派的衰落也被認為自他而始。
羽生小說我並未讀全,印象中唐嘉源曾在四部書中出現過:《冰河洗劍錄》、《俠骨丹心》、《牧野流星》以及《絕塞傳烽錄》。羽生關於唐嘉源年齡的描寫頗遭詬病,其中以《俠骨丹心》中的敘述最為荒唐,在這裡略去不談。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讀一下其他三部小說就會發現,即使羽生在唐嘉源身上用心不多,這個人物卻始終有著自己的性格特質和一以貫之的發展邏輯。
《冰河洗劍錄》中,少年唐嘉源作為少年江海天的襯托,武功自然要低於江海天。然而,作者不知出於何種考慮,還在書中順帶寫了唐嘉源的愛情。雖然著墨不多,但比之江海天與多位女子羅嗦無比的感情糾葛,唐嘉源與玉玲瓏的愛情則純凈唯美,令人過目難忘。試問書中包括谷中蓮在內,哪位女子比得上靈鷲峰前白裘玉簫的奇女玉玲瓏呢?“湖海有心隨穎士,風情近月迫方回;自古同心終不懈,羅孚冢樹至今哀”,玉玲瓏的幽幽歌聲讓人著實好奇,她願追隨的“穎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作者通過玉崑崙的口中交代說:唐嘉源是唐經天和冰川天女的兒子,三年前路過此間,妹妹與他見過一面后就再也忘不了了。簡單一句話留給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後來唐嘉源遠赴尼泊爾推翻暴君,玉玲瓏擔心的則是心上人在那裡做了國王,一去不回。實際上,無論從書中的交代還是從邏輯分析,唐嘉源都不可能在尼泊爾做國王。首先,唐家人並不貪圖王位,冰川天女作為合法繼承人都對王位拒辭不受,何況身為中國人的唐嘉源?其次,憑唐經天的政治頭腦和判斷力,他不可能想不到中國人做尼泊爾的國君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而幼承家教的唐嘉源,在分析問題時自然也會看到這一點。再者,唐家人本質上是超然出世的,雖有參與政治的能力,卻無太大的興趣。這從早年唐經天保護金本巴瓶,助冰川天女勸退尼泊爾大軍,到後來干預尼泊爾國政,直至後來與反清勢力的若即若離都可以看出來。唐嘉源助尼泊爾另立新君后旋即返國,與玉玲瓏意外重逢。後面的結局不問可知,自當是像他的父親當年一樣,攜手佳人共上天山。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細節。唐嘉源曾向江海天問起靈鷲峰上的白衣少女,而江海天由於不知道玉玲瓏是女子,因而說沒有見過。唐嘉源失望之餘,並未做更多的說明。他雖然已經與江海天成為好友,但好友之間也並非可以無話不談,各自保持適當空間才可以長久共處。這個性格特質顯然繼承自他的父母。想一想唐經天與一眾武林俠士,即使像陳天宇、江南這樣熟悉的朋友,又幾曾好到不分你我呢?這是一份修養,一份氣質,理解自己和別人之間存在疆界才能夠彼此尊重,在享受友誼的同時保有自由。
光陰冉冉,《牧野流星》中的唐嘉源已入中年。面對後起之秀孟華,唐嘉源給予的是無私的鼓勵與提攜,如同他的父親一樣,他稱孟華是張丹楓的隔世傳人,輩份當在他之上。孟華自然是不敢接受的,但唐嘉源的平易謙和卻給了孟華深刻的印象。門第高華,身份本自貴重,唐嘉源的確不需要擺架子。聽到孟華和楊炎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唐嘉源雖感詫異,卻也並不多問,顯示出來的依然是對別人的尊重。
相比之下,唐嘉源在《絕塞傳烽錄》中所佔的篇幅多過前兩部書,涉及主要內容一是斷案,二是比武。有人詬病唐嘉源在斷案上的優柔寡斷以及對石天行的忍讓,這種論斷顯然有失偏頗。作為掌門人,案件雙方一是師兄,一是師弟,孰是孰非自然要問個清楚,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兼聽則聰,偏聽則黯。”在審案過程中,他既要弄清真相,又要維護與石天行的表面和諧,畢竟在一眾弟子與賓客面前,如果與師兄爭執起來,不但有失彼此的身份,也會有損於天山派的形象。於是,他表面順著石天行的思路問案,但卻抓住每個可能的機會與其暗中鬥智,這一點,除了石天行,旁人怕是體會不出來的。剛烈單純的龍靈珠尤其體會不出。當龍靈珠求他等一個人,卻又不說出姓名和期限時,唐嘉源善解人意且語氣溫和:“龍姑娘,你說出何地何時,大概無須有什麼顧忌吧,你願意告訴我嗎?”面對龍靈珠的諷刺與冷笑,唐嘉源則顯出掌門的冷靜與長輩的寬容,他勸阻白堅城道:“白師弟,不要和她一般見識!”隨著審案的步步推進,唐嘉源逐漸掌握了主動,實現了對現場的實際控制,並在石天行和楊炎兩人之間搞起平衡。
唐嘉源喝道:“楊炎,有話好好的說,不許無禮!我是第二次告誡你了,再犯絕不輕饒!”說罷,把那份認罪書遞給石天行,道:“石師兄,你自己看吧!”
楊炎說道:“這是涉及執法長老的,理由是否充分,由誰決定?”唐嘉源道:“你無須顧慮,像清理門戶這樣的重大案件,你的理由是否充分,可由同門公決!”
同時,為了控制現場,他還施展了功夫:
唐嘉源輕聲說道:“楊炎態度不對,是小事。重要的是明了事實真相,讓他說下去吧!聲音柔和,但石、楊二人的怒喝聲音都掩蓋不了。說也奇妙,他這柔和的聲音對楊炎的獅子吼功好像有消解作用,聽在石天行的耳雜里,有說不出的舒服。他給獅子吼功刺激起的心頭煩躁之感,立即大大減輕了。
說到武功,這就引來第二個內容:比武。書中對唐嘉源與宇文博比武的經過描寫得十分詳細。
唐嘉源掌勢一圈,迅即化解來勢。宇文博左臂臂彎的曲池穴一麻,也不禁吃了一驚,心裡想道:“人說唐嘉源才具平庸,不及乃父,但看來他的武功也實是不弱,若然只論內力,似乎比他的師叔還要強些。”要知道這一次是雙掌並未相交的,宇文博本身也練有護體神功,但曲池穴被他指力波及,仍是不免感到酸麻,可知厲害。
這本書中,宇文博是一等一的高手,而唐嘉源與其在伯仲之間,其功力之高亦可想見。
鍾展去世,唐嘉源傳出了誰能為鍾長老報仇,誰就可接任天山掌門的口令,後為兌現諾言傳位於楊炎。有人認為唐嘉源這個決定殊為不智,因楊炎年輕氣盛,性格偏激,做不得掌門。然而,楊炎的偏激是其來有自的,隨著他接任掌門,年紀也在增長,誰又能說他一定做不好呢?何況還有身為長老的唐嘉源等人在身後幫扶。令我關注的是,禪讓之舉再次反映出唐嘉源淡泊名利的低調風格。身為武林第一大門派的掌門人,祖輩父輩皆是一代宗匠,唐嘉源早已生活在名利之中,正因如此,他才從不看重這些東西,因為這些在他而言是司空見慣。與新興貴族金逐流和江海天相比,唐嘉源名字不那麼響亮,很大原因是因為他的低調。在我看來,真正的貴族就應該是低調的,內斂的,謙和的,只有暴發戶才四處張揚,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唐經天的貴族氣質已是人所共識,而唐嘉源在這方面其實繼承了父親。《雲海玉弓緣》中,面對金世遺幾次三番的故意冷落與折辱,唐經天的從容表現足以令金世遺汗顏。而《絕塞傳烽錄》中,面對後起之秀的孟華與楊炎,面對旁人的誤解,唐嘉源的表現一如乃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所展現的不僅是孔明般的智慧,亦是真正的貴族精神。
唐加源真的比孟華差?
by 天山仰慕者
唐加源屢次被認為還比孟華,宇文博更差,其實我不是這樣認為,
甚至認為他不比孟華差
孟華用普通劍要在千招之外打敗宇文博(冰魄寒光劍只能剋制宇文博),唐加源大戰宇文博前,宇文博等放火,然後鍾展以七成功力迎戰宇文博,到唐加源挑戰宇文博,我想鍾展不過跟宇文博打了不夠一百招,所以宇文博只不過消耗了1成少許功力左右,然後文中說唐加源要在5百招之後才可以擊敗宇文博,還要大病一場,那加加減減起來,宇文博與唐加源只不過在伯仲之間,勝負之說已經是難以推測,那也證明孟華用劍也要在千招才能打敗唐加源
但天山派用劍一定比用掌強,要不然為甚麼唐曉瀾在比拼內功前也要用劍迎戰孟神通?
儘管孟華劍法之變化,當世無人能及,但唐加源練的天山內功自比孟華稍勝一籌,所以唐加源的武功之高,絕不在孟華之下
而丹丘生方面,個人認為絕不能在孟華唐加源之上,他要在唐加源打了一百招(即宇文博打了至少二百招,還要用劍,還要不知打多少招才能擊敗宇文博(保守估計起碼一百招,孟華用了冰魄寒光劍也要打了差不多七八十招),而且他在功力完全沒有損失之下,至少相當唐加源五百招之後能打敗宇文博的實力
所以當時的天下第一高手,恐怕還是江海天,其次就是龍則靈和優曇,第4就是鍾展(十成功力,宇文博只怕在千招之內就要吃虧(不過鍾展能否在五百招之內令宇文博等人支持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