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台
中國鎮江金山寺內建築
妙高台,又稱曬經台。“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劉編《金山志》(鎮江金山寺)載:“妙高台在伽藍殿後,宋元祐僧佛印鑿崖為之,高逾十丈,上有閣,一稱曬經台。”又雲,“妙高台江水明如鏡”。妙高台東西南三面均是峭壁,雲霧四合,如置仙境。金山在江中時,可以俯視四面長江,滾滾東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頭劈開,分為兩股,向東奔騰而去,氣象萬千。宋代樓鑰《妙高峰》詩:“一峰高出白雲端,俯瞰東南千萬山,試向崗頭轉圓石,不知何日到人間”。幾經興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繼重建,公元一九四八年與金山寺大殿、藏經樓等同毀於火,如今的妙高台為1991年慈舟法師主持重建。
妙高台位於飛雪亭西約500米,又名妙高峰、天柱峰。海拔396米。頂上有坪如台,名妙高台,約350平方米。東西南三面均是峭壁,雲霧四合,如置仙境。雲霧初開,憑欄四眺,爽風迎面,松濤盈耳,近巒遠崗,儀態萬千;台下亭下湖嵌鑲群峰間,被光嵐影,別有風情。宋代樓鑰《妙高峰》詩:“一峰高出白雲端,俯瞰東南千萬山,試向崗頭轉圓石,不知何日到人間”。
清初,妙高台北首,建棲雲庵。1726年(雍正四年)築石奇禪師舍利塔。1930年蔣介石建中西合璧別墅,大門內兩旁平房各1間,平頂陽台。天井后3間2層樓房,樓上水泥走廊與陽台相連,中門置白底黑字匾,“妙高台”三字,系蔣介石手書。其後平方3間。圍牆連成一體,總建築面積436平方米。右側山岩並列亭子2座,形式各異。1968年秋被毀,1987年國家撥款重建。新辟公路支線,連接滸溪公路。
清《雪竇寺志》載,妙高台左有伏虎洞,右有消凡台,前有晏坐台等,均為宋高僧知和禪師遺跡。傳其每日五更在晏坐台做功課,伏虎洞兩虎聽其誦經,野性漸收。1125年(宋宣和七年),故事流傳至今。
幾經興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繼重建,公元一九四八年毀於火。宋·蘇軾《妙高台詩》:“我欲乘風飛車,東訪赤松子,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不如金山去,清風半帆耳,中有妙高台,雲峰自孤起,仰觀初無路,誰信平如砥,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幾,讒讒玉為骨,凜凜霜入齒機鋒不可觸,千偈如翻水,何須尋德雲,即此比丘是,長生未暇學,請學長不死”。東坡詩意,欲往蓬萊學仙,勢不可達,不如上金山跟佛印和尚參禪。元·趙孟俯《妙高台詩》:“江水西來接太空,中流突兀鰲宮,妙高台上一回首,看盡世途風浪”。趙到了妙高台上似乎也看穿了仕途的險惡。
妙高台
清初,妙高台北首,建棲雲庵。1726年(雍正四年)築石奇禪師舍利塔。1930年蔣介石建中西合璧別墅,大門內兩旁平房各1間,平頂陽台。天井后3間2層樓房,樓上水泥走廊與陽台相連,中門置白底黑字匾,“妙高台”三字,系蔣介石手書。其後平方3間。圍牆連成一體,總建築面積436平方米。右側山岩並列亭子2座,形式各異。1968年秋被毀,1987年國家撥款重建。新辟公路支線,連接滸溪公路。幾經興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相繼重建。1948年與金山寺大殿、藏經樓等同毀於火,如今僅存台址。
當年妙高台,還是賞月佳處,並且流傳著名士蘇東坡曾在此賞月的軼事。(金山寺妙高台)
此外,據傳“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公元1130年南宋名將韓世忠用四千水兵將幾萬入侵的金兵圍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親擂戰鼓,鼓氣助陣,大破金兀朮部眾。這個歷史故事被搬上戲劇舞台,英風千載,流芳百世。(金山寺妙高台)
妙高颱風景(二)
雪竇之勝獨推妙高台,妙高台又名妙岑嶺、天柱峰,位於飛雪亭西約500米處,海拔396米。峰頂有坪如台,名妙高台。工具南三面均為絕壁,下臨深淵,煙靄四合,漂渺似仙境。登雪竇絕頂俯視,只見平台不見峰,從山下仰望,只見山峰不見台,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腳下山岩奇突多姿。晴日登臨,爽風迎面,松濤盈耳。憑欄四眺,煙靄初開,近巒遠崗,儀態萬千;台下亭下湖嵌鑲群峰間,波光嵐影,別有風情。
峰頂有坪如台,工具約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懸崖峭壁,三面凌空,下臨深淵。登雪竇絕頂俯視,只見平台不見峰,從山下仰望,只見山峰不見台,堪稱雪竇山勝景中的一絕。
這搭海拔396米,氣候涼爽,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腳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個理想的避免中暑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