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誇里島

麥誇里島

麥誇里島(英語:Macquarie Island)是澳洲的一個島,位於太平洋西南邊陲,地理坐標54°30'S,158°57'E,距塔斯馬尼亞州東南部1,500公里,大約相當於從澳洲到南極洲的一半路程。麥誇里島地形狹長,長34千米,最寬處僅5千米,面積約為128平方千米,位處南北走向的麥誇里洋脊(Macquarie Ridge)上。

麥誇里島平均海拔240米(800呎),岸外有幾個岩石小島。1948年起設有氣象和地質考察站。1933年建為自然保護區,為唯一皇家企鵝(Royal Penguin)繁殖地。島上有海豹棲息地。

麥誇里島是地球上唯一一處岩石從地幔下(海洋下6公里深處)活躍升出海平面的地方。這些罕見的升出海面的岩石也包括玄武岩和其他岩體。

歷史沿革


行政上,該島自1900年起成為澳洲塔斯馬尼亞州的一部分,1978年成為塔斯馬尼亞州的保護區。199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自然遺產,是最南的世界遺產。該島曾隸屬埃斯佩朗斯(Esperance)自治市,及至1993年,該市與其他自治市合併,成立侯恩谷(Huon Valley)。

世界自然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麥誇里島 Macquarie Island
入選時間:1997年
遴選依據:自然遺產(vii)(viii)
地理位置:S54 35 41 E158 53 44
遺產面積: 5572.80平方千米
編號:629

遺產描述

麥誇里島位於澳大利亞的副南極地區,屬塔斯馬尼亞州。麥誇里島以及它周圍12海里的水域,除了它的美學價值外,還因其非同尋常的地質特徵。麥誇里島海洋公園也以其優美的景色,豐富的海洋資源、陸地資源以及考古遺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到訪。
1997年根據自然遺產遴選依據標準(vii)(viii),麥誇里島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vii):
麥誇里島展現了一幅壯觀的野生風光和自然美景,成群結隊的企鵝和海豹聚集在這裡。這個島位於“狂暴50度”的緯度,強烈的風和暴風雨雕刻了這個島。一個沿海的階地支撐著大片被水浸濕和植被繁茂的地區,形成了一個以被稱為“羽毛床”的深層泥炭床為基礎的沼澤。這是由陡峭的懸崖構成的,壯觀地上升到高原表面,點綴著無數的湖泊、冰斗湖和水池。當持續不斷的西風越吹過島嶼,地形的變化導致植被的急劇變化,在幾米的範圍內,從鬱鬱蔥蔥的草地到稀疏的長石。
島上最具審美魅力的特徵之一是在繁殖期大量聚集的野生動物,尤其是企鵝。皇家企鵝(Eudyptes schlegeli)是麥誇里島(Macquarie Island)和附近的主教和執事島(Bishop and Clerk Island)特有的物種,據估計有85萬對,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鳥群落之一。據估計,2000年繁殖的王企鵝(Aptenodytes patagonicus)數量約為15萬到17萬對,目前仍在增加。由於帝企鵝的幼崽一年都不會離開巢穴附近,所以它們在多風、多雪的海灘上擠作一團,度過了嚴冬。四種信天翁在陡峭崎嶇的懸崖上築巢,築巢時很容易看到。象海豹(Mirounga leonina)在繁殖季節也會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群體。
麥誇里島及其偏遠的小島在地質學上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是地球上唯一一個地幔岩石活躍地暴露在海平面以上的地方。這個島是海底麥格裡脊暴露出來的山脊,被抬升到現在的位置,印度-澳大利亞構造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在這裡相遇。這些獨特的暴露提供了海洋地殼和上地幔結構和組成的異常完整的部分,並提供了“海底擴張”和構造過程運動了數億年的證據。麥誇里島的地質演化始於1000萬年前,一直延續到今天,島上經歷了地震和快速的隆起,所有這些都與沿著兩個板塊邊界的活躍地質作用有關。
由於麥誇里島的傾斜和不同的隆升,從所有的地殼層序,到海底下6公里都暴露出來。這為從海洋底部到上地幔的常見序列提供了罕見的證據,但在地表露頭的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裸露地殼的不變形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表現出海洋地殼要素在它們的自然關係中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的關鍵。
麥誇里島是唯一一種蛇綠岩(一種發育良好且被研究過的地質雜岩),被認為是在一個主要的海洋盆地中形成的。因此,該島的地質被認為是連接大陸環境的蛇綠岩和那些位於海洋地殼內的蛇綠岩。

評價

麥誇里島(長34公里,寬5公里)是位於南大洋的一個海島,距塔斯馬尼亞(Tasmania)東南部1500公里,大約相當於從澳大利亞到南極洲的一半路程。由於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在這裡互相擠壓,使得麥誇裏海脊的最高部分露出了海面,形成了現在的麥誇里島。這個地區有極其重要的地理保護意義,是地球上唯一一處從地幔(海底以下6公里深處)開始向上運動而露出海面的岩石,這些露出海面的特殊岩石包括枕狀玄武岩和其他突出的岩石。

遺產介紹


麥誇里島自1900年起成為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一部分,1978年成為塔斯馬尼亞州的保護區。199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自然遺產,是最南的世界遺產。該島曾隸屬埃斯佩朗斯(Esperance)自治市,及至1993年,該市與其他自治市合併,成立侯恩谷(Huon Valley)。

地質特徵

麥誇里島地處南緯54度30分,東經158度57分,幾乎是從澳大利亞到南極的半途,它距西北的塔斯馬尼亞島1466千米,向南到南極大陸1294千米。島上及其附近海域生活著極地特有的動植物,保持著良好的生態環境。麥誇里島地形狹長,長34千米,最寬處僅5千米。面積約為128平方千米。島上有一南北走向、海拔200米—300米的高地,其四周皆陡坡或懸崖,高433米的漢密爾頓山是全島的最高點。麥誇里島屬海洋性氣候,寒冷潮濕,風大,四季的溫度變化不大。夏季和冬季的溫度平均為7攝氏度和3.3攝氏度。一年中平均有330天下雨。島上經常刮西風或西北風,風速平均達29千米/小時。
由於麥誇里島海洋公園這個島嶼及其周邊地區的地質特點,而形成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景色。這裡是一處從海洋深處逐漸升出海平面的島嶼。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西南1,345公里(835哩)處。連同畢曉普(Bishop)、克萊克(Clerk)和朱奇(Judge)三小島構成塔斯馬尼亞的亞南極部分。全島被綠色植物覆蓋,除有80餘種各類苔蘚外,至少還有46種花卉,以及各式各樣的硅藻類植物。

位於

麥誇里島地處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澳大利亞板塊相連接的麥誇里山脈,是海底麥誇里山脈露出海面的部分,具有極高的地理保護的價值。這裡是地震多髮帶,幾乎每年都要發生一次里氏6.2級或更強烈的地震。每10年要發生幾次里氏7.2級或更強烈的地震。因此島上的地形一般是陡峭的斜坡。該島的奇特之處在於它完全是由大洋深處的地殼在60萬年—70萬年前上升露出水面而形成的,它的基岩十分年輕,大約形成於1100萬年前(第三紀中新世中期)。

野生動植物的樂園

麥誇里島於1933年列為野生動物禁獵區,1971年成為受保護地區,次年升級為全國保護區,1978年更名為“麥誇里島自然保護區”。
麥誇里島是野生動植物的樂園,島上生活著大約10萬頭海豹類動物和300萬—400萬隻海鳥。海豹分四類:南方海象、副極地海狗、南極海狗和紐西蘭海狗等。皇家企鵝、國王企鵝等在島上踱來踱去,企鵝類的數量占島上海鳥類的90%。其他的鳥類包括灰頭信天翁、短尾海鷗、極地燕鷗、藍眼鵜鶘、海燕、雪燕、金翅雀、管鼻鸛和賊鷗等。
麥誇里島上的動物群有亞南極軟毛海豹(Subantarctic Fur Seal)、南極軟毛海豹(Antarctic Fur Seal)、紐西蘭軟毛海豹(New Zealand Fur Seal)及南象海豹(Southern Elephant Seal),數目合共超過8萬。皇家企鵝(Royal Penguin)只在此島繁殖,國王企鵝、南方冠企鵝(Southern Rockhopper Penguin)及巴布亞企鵝亦然。
長毛海豹和本土的各種鯨魚是公園內的主要動物,在這裡還時常可以看見海象、海獅等其他大型動物的出現。這裡的其他哺乳動物也很多,據估計78年時歐洲兔子的數量已達15萬隻,後由於數量太大而採取了限制其發展的措施,現約有10萬隻兔子見於此島。在麥誇里島上至少有72種鳥類在此生存,近年來企鵝是這個島上數量最多的鳥,1989年時估計約有40萬隻。
公園內植被豐富,除有80餘種各類苔蘚外,至少還有46種花卉,以及各式各樣的地衣、硅藻類植物等。此處沒有樹木或高大灌木叢,高高的草叢便是島上最高的植被了。

環保問題

這裡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灌木類樹等都無法生存,但仍有一些植物頑強地在島上安家。據統計,有45種維管植物、80多種苔類、50多種歐龍牙草和100多種海藻和淡水藻等。除了上述當地特有的動植物,該島還曾引進了一些外來的動植物品種,如馬、驢、豬、山羊、綿羊、狗和牛等,但最後只有4種哺乳動物,即野貓、野兔、黑鼠和家鼠,適應了這裡的自然條件生存下來。它們對當地的動植物的影響極大。同時,一些外來的鳥類如金翅雀已經本土化。從紐西蘭引進的不會飛的黑秧雞及麥誇里島長尾小鸚鵡等已經絕跡。19世紀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引進的綠頭鴨已遍及全島。自從1978年對野兔實行了控制計劃,其數量已從15萬隻銳減到1萬—2萬隻,野貓僅存百餘只。但據報道,引種野貓已在2002年全盤滅絕。
麥誇里島大部分峭壁正面臨侵蝕作用來襲。2006年9月,該島東面的路西塔尼亞灣(Lusitania Bay)發生大山崩,破壞了部分重要的企鵝繁殖群落。塔斯馬尼亞公園及野生動物服務處(Tasmania Parks and Wildlife Service)認為,山崩是由春季大雨和兔類的劇烈侵蝕所致,而兔類並非島上的原生動物。當局遂向聯邦及塔斯馬尼亞州政府申請撥款,執行2007年6月通過的滅兔計劃。
這片神奇的土地長期與世隔絕,到1810年才由一艘從悉尼到紐西蘭的獵海豹船偶然發現。10年裡共捕殺19萬多頭海豹並導致其中一種滅絕。隨後的20年裡獵人們集中捕殺海象,在1860年—1873年停止捕殺活動之前,島上海象數量銳減了70%。1889年人們的興趣又轉向了國王企鵝。當國王企鵝所剩無幾時,皇家企鵝則成為下一個目標。1919年獵殺海豹和企鵝以獲其脂與皮的活動終被禁止。塔斯馬尼亞州的環境和土地管理部的公園與野生動物處負責該島的日常管理工作。

必經之地

麥誇里島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前往南極探險考察的必經之地。1911年道格拉斯·莫森爵士為進行1911年—1914年的“澳大利亞南極考察”在此建立了一個科學考察基地和無線電轉播台,以收集麥誇里島的氣候、地理、動植物資料,並繪製了詳細的地圖。這個基地一直使用到1914年。1948年澳大利亞政府在該島建立了一座永久性的科學站,從此開始進行“澳大利亞全國南極研究考察”。
每年有30人一40人訪問這裡,島上僅有幾條可供行走的小徑。澳大利亞全國南極研究考察站也十分重視當地的環境保護,因此該島得以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地理環境


麥誇里島
麥誇里島
麥誇里島是南部海區長34公里,寬5公里的海島。距塔斯馬尼亞東南部1500公里,大約相當於從澳大利亞到南極洲的一半路程。
麥誇里島長約34公里,闊5公里,面積127.85㎞²,位處南北走向的麥誇里洋脊(Macquarie Ridge)上。另外,麥誇里島有兩個小島群:Judge及Clerk島位於54°21′S,159°01′E,北距主島14公里,面積0.2㎞²;Bishop及Clerk島位於55°03′S,158°46′E,南距34公里,面積0.6㎞²。Bishop及Clerk島標誌著澳洲的最南端(包括島嶼)。
19世紀,翡翠島(Emerald Island)被人們假定在麥誇里島南面。
澳大利亞麥誇里島海洋公園大約佔地16.2萬平方千米,由於這個島嶼及其周邊地區的地質特點,而形成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景色。這裡是唯一的一處從海洋深處逐漸升出海平面的島嶼。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西南1,345公里(835哩)處。連同畢曉普(Bishop)、克萊克(Clerk)和朱奇(Judge)三小島構成塔斯馬尼亞的亞南極部分。

氣候條件


麥誇里島全島並不算太寒冷,冬季7月份平均氣溫4.9度,夏季1月份平均氣溫8.8度,全島被綠色植物覆蓋,除有80餘種各類苔蘚外,至少還有46種花卉,以及各式各樣的硅藻類植物。

自然資源


動植物

麥誇里島上的動物群有亞南極軟毛海豹(Subantarctic Fur Seal)、南極軟毛海豹(Antarctic Fur Seal)、紐西蘭軟毛海豹(New Zealand Fur Seal)及南象海豹(Southern Elephant Seal),數目合共超過8萬。皇家企鵝(Royal Penguin)只在此島繁殖,國王企鵝、南方冠企鵝(Southern Rockhopper Penguin)及巴布亞企鵝亦然。約10萬隻兔子亦見於此島。據報,引種野貓已在2002年全盤滅絕。
麥誇里島大部分峭壁正面臨侵蝕作用來襲。2006年9月,該島東面的路西塔尼亞灣(Lusitania Bay)發生大山崩,破壞了部分重要的企鵝繁殖群落。塔斯馬尼亞公園及野生動物服務處(Tasmania Parks and Wildlife Service)認為,山崩是由春季大雨和兔類的劇烈侵蝕所致,而兔類並非島上的原生動物。當局遂向聯邦及塔斯馬尼亞州政府申請撥款,執行2007年6月通過的滅兔計劃。

世界遺產

麥誇里島以及它周圍12海里的水域,除了它的美學價值外,還因其非同尋常的地質特徵,於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麥誇里島海洋公園以其優美的景色,豐富的海洋資源、陸地資源以及考古遺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公園內植被豐富,除有80餘種各類苔蘚外,至少還有46種花卉,以及各式各樣的地衣、硅藻類植物等。此處沒有樹木或高大灌木叢,高高的草叢便是島上最高的植被了。
長毛海豹和本土的各種鯨魚是公園內的主要動物,在這裡還時常可以看見海象、海獅等其他大型動物的出現。這裡的其他哺乳動物也很多,據估計78年時歐洲兔子的數量已達15萬隻,後由於數量太大而採取了限制其發展的措施。在麥誇里島上至少有72種鳥類在此生存,近年來企鵝是這個島上數量最多的鳥,1989年時估計約有40萬隻。

人口


澳大利亞南極大陸處(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AAD)在島上建立了永久基地。基地居民為數不多,每年約有20-40人。
由於擔憂對當地環境造成危害、基礎設施老化等因素,AAD在2016年9月13日宣布將關閉在麥誇里島的永久科考站。據悉,這一科考站已成立近70年。
AAD發表聲明稱,一份獨立調查顯示,麥誇里島的動植物生長安全、環境和海水灌入等威脅日益增加,所以,AAD決定關閉麥誇里島的科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