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縣

湖北省宜昌市下轄縣

秭歸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工程大壩庫首,東與夷陵區交界,南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接壤,西臨巴東縣,北接興山縣;截至2018年,轄12個鄉鎮、8個居委會、186個行政村、1111個村(居)民小組,國土面積2427平方千米,縣政府駐茅坪鎮。截至2020年11月1日,秭歸縣常住人口為324642人。

秭歸縣屬長江三峽山地地貌,山崗丘陵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秭歸縣名來源《水經注》“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由“姊”演變而來;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最美外景地”、“中國龍舟之鄉”、“中國詩歌之鄉”等稱號。截至2018年底有“屈原故里端午習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屈原傳說”“長江峽江號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項,省級非遺6項,市級非遺14項,縣級非遺9大類43項。擁有國家AAA級以上旅遊景區5個,其中包括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2個;是渝東鄂西的交通樞紐,長江上游的交通咽喉,境內擁有長江黃金水道64公里、高速公路1條、國道1條、省道5條。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2019年,秭歸縣地區生產總值145億元,增長8.0%;

歷史沿革


秭歸,商朝時期為歸國所在地,西周朝為夔子國,戰國後期稱歸鄉,漢朝置秭歸縣。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置秭歸郡,避郡縣同名而改秭歸為長寧縣。
隋開皇三年(583)罷天下諸郡,改長寧為秭歸。
唐武德二年(619)置歸州,天寶元年(742)改置巴東郡,治秭歸。
干元元年(758)復置歸州。宋時仍名歸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為歸州路,十六年(1279)降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十年(1377)再改秭歸為長寧縣,十三年(1380)裁長寧縣復置歸州。
清雍正七年(1729)置歸州為直隸州,隸屬湖北省。雍正十三年(1735)升夷陵州為宜昌府,歸州直隸州降為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秭歸縣。隸屬荊南道。民國11年(1922),隸屬荊宜道。民國21年(1932),隸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1936),隸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仍名秭歸縣,1949年~1991年,先後隸屬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宜昌專員公署、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宜昌地區行政公署。
1992年,宜昌地區行政公署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合併,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縣隸屬宜昌市。
1996年,秭歸縣面積2427平方千米,人口約42萬人。轄7個鎮、7個鄉:茅坪鎮、香溪鎮、屈原鎮、沙鎮溪鎮、兩河口鎮、郭家壩鎮、楊林橋鎮、梅家河鄉、磨坪鄉、文化鄉、水田壩鄉、泄灘鄉、周坪鄉、芝蘭鄉。縣政府駐茅坪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秭歸縣總人口398043人,其中:茅坪鎮77966人,香溪鎮35643人,屈原鎮21472人,沙溪鎮37831人,兩河口鎮31848人,郭家壩鎮36208人,楊林橋鎮28155人,水田壩鄉36899人,泄灘鄉15439人,梅家河鄉19465人,磨坪鄉13130人,文化鄉18314人,周坪鄉13479人,芝蘭鄉12194人。
2004年末,秭歸縣總人口391574人。轄茅坪、屈原、歸州、沙鎮溪、兩河口、郭家壩、楊林橋7鎮,水田壩、泄灘、梅家河、磨坪、周坪5鄉,6個居委會、186個村委會。
2009年,撤銷周坪鄉,設立九畹溪鎮,以原周坪鄉的行政區域為九畹溪鎮的行政區域,鎮政府駐周坪。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秭歸縣常住總人口367107人,其中:茅坪鎮101620人,歸州鎮26155人,屈原鎮16839人,沙鎮溪鎮30996人,兩河口鎮23649人,郭家壩鎮46708人,楊林橋鎮26082人,九畹溪鎮22657人,水田壩鄉31180人,泄灘鄉12586人,梅家河鄉17267人,磨坪鄉11368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秭歸縣,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大壩庫首。介於北緯30°38′~31°11′,東經110°18′~111°0′之間。東與夷陵區三斗坪鎮、太平溪鎮、鄧村鄉交界,南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榔坪鎮、賀家坪鎮接壤,西臨巴東縣的信陵鎮、溪丘灣鄉、茶店子鎮,北接興山縣的峽口鎮、高橋鄉。秭歸縣東起茅坪鎮鳳凰山,西止磨坪鄉涼風台,南起楊林橋鎮向王山,北止水田壩鄉懶板凳埡,縣境東起茅坪新縣城鳳凰山,西止磨坪鄉涼風台,南起楊林橋鎮向王山,北止水田壩鄉懶板凳埡,東西相距66.1公里,南北相距60.6公里,全縣版圖面積2427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秭歸縣風貌
秭歸縣風貌
秭歸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段為黃陵背斜,西段為秭歸向斜,屬長江三峽山地地貌。長江由西向東將縣境分為南、北兩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地形。境內山脈為巫山余脈,最高點雲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點茅坪河口海拔40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2000米以上高山2座。縣境內群山相峙,多為南北走向,形成秭歸縣廣大起伏的山崗丘陵和縱橫交錯的河谷地帶。由於長江水系,地面切割較深,大片平地少,多為分散河谷階地,槽沖小壩,梯田坡地。

氣候

秭歸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海拔600米以下地區,溫熱冬暖;600米~1200米地帶,溫和濕潤,冬冷夏涼;1200米以上地區,冬寒無夏具有典型的山區氣候特徵。境內山巒起伏,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初春氣溫回升快,冷空氣活動頻繁,常有倒春寒現象;初夏氣候溫和,雨水適中,盛夏日均氣溫一般在27℃以上,常有特大暴雨、洪澇出現,夏末濕度減小,炎熱少雨,常有伏秋連旱出現;秋季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常出現陰雨連綿天氣;冬季氣候比較暖和,少雷雨。縣內氣候分低山河谷溫熱區、半高山溫暖區、江南南部溫濕區、江北東部溫涼區,分別占秭歸縣總面積的20.9%、56.1%、16.4%、6.6%。

水文

秭歸縣境內河流水系發達,溪河網布,水資源較為豐富,長江橫貫縣境64公里,有常流溪河135條,分別匯入長江南北的8條水系注入長江,江南有清港河、童庄河、九畹溪、茅坪河,江北有龍馬溪、香溪河、良斗河、泄灘河,形成以長江為骨幹的“蜈蚣”狀水系。
長江秭歸段,長江由重慶入湖北省,在巴東縣破石峽流入秭歸縣,橫貫縣境中部,於三峽大壩出境。境內流長64公里,流域面積724.4平方公里。長江在境內又分為3小段:香溪寬谷段,起於巴東縣破石峽之黃岩,流經縣境內的牛口、上石門、檯子灣、泄灘、沙鎮溪、歸州、屈原廟、下石門、東門頭、窯灣溪、卜庄河至香溪河口,流程35公里;西陵峽上段(又稱歸峽),自香溪河口入西陵峽,流經米倉口、兵書寶劍峽、小新灘、黃岩、新灘、牛肝馬肺峽、聚集坊、九曲堖至廟河,流程14.6公里;廟南寬谷段,起自廟河,流經崆嶺峽、蘭陵溪、銀杏沱至茅坪河口,流程14.4公里。
青干河,位於秭歸西南部,發源於巴東縣綠蔥坡,在梅家河鄉季家村進入縣境,納龜坪河水,再由西南轉向東北,流經梅家河鄉譚家嶺、尤家灣和沙鎮溪鎮的馬家山、李家河、郭家河、梅坪至沙鎮溪注入長江。流域總面積772平方公里,總流長79.9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612平方公里,流長53.9公里,河道落差800米,平均坡降10.5‰,河床平均寬50米,平均水深1米,年均流量19.06立方米/秒。
童庄河,位於秭歸南部,發源於雲台荒東麓羅家坪村桃樹蛸,依次為觀溝、倉坪河、平睦河、大岔河、童庄河,流
秭歸縣風貌
秭歸縣風貌
域總面積248平方公里,全長36.6公里。河床平均寬50米,平均水深0.6米,河道落差1278米,平均坡降‰,年均流量6.36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08億立方米。
九畹溪,位於縣境東南部,發源於雲台荒南麓、朱棋荒西北部,依次為三渡河、小溪河、楊林河、紙坊河、九畹溪,統稱九畹溪。流域總面積590平方公里,全長44.3公里。境內流域面積514.5平方公里,流長42.3公里,河床寬40~110米,平均水深0.8米,河道落差859米,平均坡降30.6‰,年均流量17.5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5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5.41億立方米。
茅坪河,位於秭歸東南部,發源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牛角山上端的大青溪,在大溪村斜墩流入縣境。由西南向東北流經茅坪鎮的日月坪、建東、陳家壩、過河口、萬家壩、九里廟、楊貴店、青龍嘴等地,流域總面積124.3平方公里,總流長25.3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10平方公里。
龍馬溪河,位於秭歸東北部,發源於新灘鎮曾家沖,沿途納柏樹坡溪、破石溪等小溪溝水,由北向南流經干溪、檯子樹溝、巴東方、上馬坪、龍江至原新灘鎮東射洪磧注入長江。龍馬溪流域總面積50.9平方公里,全長10公里。河床平均寬2.5米,河道落差833米,平均坡降98‰,平均水深0.2米,年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0.35億立方米。
香溪河,位於秭歸東北部,有東西兩源:東源於神農架林區騾馬店,名東河;西源於大神農架的紅河,名西河。東西兩河分別自東北、西北流至響灘匯為主流。又南流經興山縣高陽鎮、峽口鎮至游家河入秭歸縣境,香溪河流域總面積3027平方公里,總流長101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212平方公里,流長11.1公里。河床平均寬80米,平均水深1.5米,河道落差2108米,平均坡降29.1‰。
吒溪河位於秭歸北部,發源於興山縣關門山西麓,在車家河進入縣境后依次為涼台河、許家河、袁水河。流長101.4公里,流域總面積426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93.7平方公里,流長52.4公里。河床平均寬40米,平均水深0.5米,河道落差1097米,平均坡降13.5‰,年均流量8.34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63億立方米。
泄灘河,位於秭歸西北部,發源於大尖山,沿途納張家河、白家河、龍頭溪等小支流,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白家坪、八字墳、黃家山、作坊灣、棋盤嶺、陳家灣至泄灘集鎮西注入長江。全長17.6公里,流域總面積88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20米,平均水深0.2米,年均流量1.93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0.61億立方米。河道落差1000米,平均坡降63.6‰。
青干河流域,為碳酸鹽岩類組成的侵蝕構成的中、低山地貌。中生界、古生界灰岩較發育,溶蝕現象嚴重,岩溶、暗河、溶洞發育。在此流域上段,漏斗、落水洞分佈較廣,比較穩定的暗河13處,流量在0.1~1立方米/秒之間,其中較大的暗流出口是位於磨坪鄉的天生橋、兩河口鎮的老龍洞,最大流量I.1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立方米/秒。
九畹溪流域為碳酸鹽岩、灰岩類組成的漏斗、落水洞、盲谷、暗河及水平溶洞分佈廣。在海拔700~1700米,面積近400平方公里的山區內,僅漏斗、落水洞有90餘個。漏斗最大底面約100平方米,小者也在20平方米左右,一般深80餘米;落水洞洞口直徑一般為3~7米不等,洞內寬廣,發育甚深,大部分有地下水流動;水平溶洞大小不一,洞口直徑一般為2~4米,最小1米。
全縣有水洞穴39個,面積達154.38平方米。最大的屬兩河口鑲老龍洞,面積為70平方米,流量為11立方米,秒,跌水落差5米。

土壤

秭歸縣內土壤按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及其屬性,劃分為7個土類,14個亞類,46個土屬,194個土種(有的土種又可分為2~3個變種);黃壤為地帶性土壤,廣泛分佈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帶,面積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72%:黃棕壤分佈於縣境內海拔800~1800米地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19.13%:棕壤縣境內僅山地棕壤一個亞類,主要分佈在雲台荒等海拔1800米以上地區,面積佔全縣土地總面積0.19%:石灰土是在石灰岩母質上發育的一種土壤。面積佔全縣總面積24.35%:紫色土主要分佈於海拔100米以下的低山地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12.14%:潮土分佈在長江兩岸和各主要溪河之濱,全縣只有灰潮土一個亞類,佔總面積0.16%:水稻土主要分佈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半高山,面積佔全縣總面積2.18%。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秭歸縣風貌
秭歸縣風貌
秭歸縣版圖面積2427平方公里。最新土地更新調查實有國土總面積22.74萬公頃。其中,耕地2.9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97%;園地2.42萬公頃,佔10.64%;林地14.87萬公頃,佔65.39%;牧草地0.06萬公頃,佔0.26%;城鎮村及工礦用地0.78萬公頃,佔3.43%;交通運輸用地0.24萬公頃,佔1.06%;水域及水利設施1.11萬公頃,佔4.88%;其他土地0.31萬公頃,佔1.36%。耕地複種指數為231%。利用類型複雜多樣,且分佈不均勻。以農用地為主,且林地所佔比重較大。秭歸縣農用地面積20.8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1.78%,其中林地佔農用地的71.25%。人均擁有土地少,耕地更少。秭歸縣人均擁有耕地0.08公頃。在耕地中,旱地面積2.44萬公頃,旱地的比重高達82.71%。

動物資源

秭歸縣境內共有陸生野生動物資源4綱19目52科126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林麝、金雕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獮猴、鬣羚、斑羚、鴛鴦、蒼鷹、雀鷹、紅腹錦雞、勺雞、紅隼、鷹鴞等。
秭歸縣境內的野生動物資源有:獸綱,縣內野獸有獼猴、黃腹鼬、豬獾、狗獾、花面狸、豹貓,鬣羚、斑羚、野豬、豪豬、小麂、林麝、草兔、紅白鼯鼠、擬家鼠、普通田鼠、赤腹松鼠等17種約5萬隻(頭):鳥綱,縣內飛禽有中白鷺、池鷺、赤麻鴨、鴛鴦、雀鷹、蒼鷹、紅隼、灰背隼、普通竹雞、紅腹角雉、紅腹錦雞、勺雞、珠頸斑鳩、山斑鳩、小杜鵑、啄木鳥、燕子、八哥、喜鵲、烏鴉、麻雀等95種約357萬隻:爬行綱,縣內爬行動物有鱉、草綠龍蜥、多疣壁虎、黃鏈蛇、黑眉錦蛇、翠青蛇、烏梢蛇、黑脊蛇、尖吻蛇、竹葉青等10種約733萬隻(條):魚鋼,縣境內長江幹流新灘以下至茅坪江段主要魚類有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鯿魚、鳤魚、鱖魚、鮑魚、大口鯰、長吻鮠、長頜魚、鱭魚、鱤魚、鮦魚等品種。新灘以上至牛口江段主要有蛔魚、鯰魚、鮦魚、鮊魚,青波魚、白甲魚、鰣魚、黃顙、鱸魚、長吻鮠、中華倒刺耙、中華鱘、白鱘等稀有魚類,具有較高經濟價值。中華鱘、白鱘兩個品種為國家一級保護魚類,稀有魚類共100多個品種:兩棲綱,縣內兩棲動物有中華大蟾蜍、虎紋蛙、中國林蛙、湖北金線蛙等4種約1180萬隻。

植物資源

秭歸縣有維管植物205科1120屬4650種,其中蕨類植物395種、裸子植物80種、被子植物4175種,物種數量佔全國種子植物的七分之一。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紅豆杉,水杉、銀杏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鵝掌楸、巴山榧樹、潤楠、紅豆樹、宜昌橙、喜樹、香樟、香果樹、厚朴、長果安息香、傘花木等。長果安息香是全國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之一,2002年首次在秭歸縣泗溪發現,目前全國僅湖南石門、桑植及湖北泗溪有分佈。
秭歸縣生長古樹有29科47屬55種476株,其中:樹齡500年以上的有70株,300-499年的有90株,100-299年的有316株。

水資源

秭歸縣水利資源優勢明顯,長江橫貫東西64公里,l35條溪河匯成8條水系注入長江,形成以長江為主幹的“蜈蚣”狀水系。8條水係為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茅坪河、龍馬溪、香溪河、吒溪河及泄灘河,流域面積1952.5平方公里。秭歸縣年平均徑流量18.37億立方米。縣內共有水庫20座,其中小(Ⅰ)型4座,小(Ⅱ)型l6座,承雨面積138.65平方公里,總庫容3839.86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704.4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000公頃。縣內地下水蘊藏量4.89億立方米。在水能資源利用方面,現已開發建設水電站109座,裝機容量8.52萬千瓦。
2018年,秭歸縣境內地表水資源量為11.19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5.15億立方米。縣內供水量均為地表水,總供水量為0.63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水0.16億立方米,農業用水0.22億立方米,生活用水0.25億立方米。縣內共有水庫20座,總庫容8460萬方,堰塘1763個,蓄水總量828萬方,全縣有效灌溉面積22.25萬畝。

礦產資源

至2010年,勘探、開採礦產資源20多種,主要有:(1)煤。地質儲量4505.8萬噸,累計開採486萬噸。煤炭質量屬於低質煤,發熱量在3000~5500大卡之間,含硫量在0.2%~2.5%之間。(2)黃金。累計探明儲量3822.85千克,累計開採量為1962.85千克。(3)硅石。硅石在縣內分佈較廣,現已探明儲量51萬噸。(4)飾面用灰岩。現已經探明儲量4097.18萬噸。另有水泥用灰岩、石膏、鐵礦、銅礦、磚瓦用頁岩、高嶺土、重晶石礦,儲量都比較豐富。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秭歸夜景
秭歸夜景
1979年,秭歸縣設龍江、三閭、桑坪、水田壩、泄灘、西陵、金沙、兩河、團結、磨坪、文化、郭家壩、周坪、芝蘭、楊林、茅坪16個人民公社和茅坪良種場、九嶺頭林場2個農林場。同年9月,秭歸縣重建62個社轄管理區,轄460個生產大隊,3135個生產隊。
1984年2月,行政體制改革,撤銷人民公社,建立區公所;撤銷管理區,建立區轄鄉鎮人民政府;將生產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為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秭歸縣設兩個鎮:歸州鎮(原城關鎮)、香溪鎮(九嶺頭林場併入);11個區:龍江、三閭、水田壩、泄灘、西陵、兩河口、磨坪、郭家壩、周坪、楊林橋、茅坪(茅坪良種場併入)。區下設55個鄉、5個鄉級鎮。
1985年10月,將原兩個鎮、11個區調整為1個鎮、8個鎮(區)、2個場、3個區,實行“鎮區並存,兩塊牌子(鎮政府、區公所),一套班子”新體制。1個鎮即歸州鎮;8個鎮(區):香溪鎮(區)、新灘鎮(區)、沙鎮溪鎮(區)、兩河口鎮(區)、郭家壩鎮(區)、周坪鎮(區)、楊林橋鎮(區)、茅坪鎮(區)。2個場:九嶺頭林場、雲台荒藥材場;3個區:水田壩區、泄灘區、磨坪區。鎮、區下設50個鄉、3個鄉級鎮。縣管鎮、區,鎮管村,區管鄉和鄉級鎮。
1987年10月,秭歸縣行政區劃調整,將原12個區(鎮)、50個鄉、3個鄉級鎮改建為8鎮8鄉,即歸州鎮、香溪鎮、屈原鄉、新灘鎮、水田壩鄉、泄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文化鄉、周坪鄉、芝蘭鄉、楊林橋鎮、茅坪鎮。
1995年10月,秭歸縣調整行政區劃,將8鎮8鄉撤併為7鎮7鄉。撤銷歸州鎮、新灘鎮和屈原鄉,設立屈原鎮和香溪鎮。將原新灘鎮和屈原鄉所轄的屈原、三星、大周坪、北峰、五指山、板倉、魯家河、仙女坪、袁家嶺、九龍、高峰、雙龍12個村民委員會劃歸屈原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前山坡。將原歸州鎮和屈原鄉的白果園、高姑坪、賈家店、雲霧埡、庄屋嶺、羊來洞、肖家埡7個村民委員會劃歸香溪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陶家坡。秭歸縣7鎮7鄉分別為:香溪鎮、屈原鎮、水田壩鄉、泄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周坪鄉、楊林橋鎮、茅坪鎮、芝蘭鄉、文化鄉。
2001年1月,秭歸縣調整行政區劃,將7鎮7鄉撤併為7鎮5鄉。撤銷芝蘭鄉,將原芝蘭鄉的行政區域劃歸周坪鄉管轄,鄉人民政府駐周坪。撤銷文化鄉,將原文化鄉的行政區域劃歸郭家壩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崔家灣。香溪鎮更名為歸州鎮。秭歸縣7鎮5鄉分別為:茅坪鎮、屈原鎮、歸州鎮、水田壩鄉、泄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楊林橋鎮、周坪鄉。
2009年4月,周坪鄉正式更名為九畹溪鎮,將秭歸縣7鎮5鄉變為8鎮4鄉。秭歸縣8鎮4鄉為:茅坪鎮、屈原鎮、歸州鎮、水田壩鄉、泄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楊林橋鎮、九畹溪鎮。
區劃詳情
截至到2018年,秭歸縣轄8鎮4鄉、8個居委會、186個行政村、1111個村(居)民小組。縣政府駐茅坪鎮。
茅坪鎮屈原鎮歸州鎮水田壩鄉
泄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
磨坪鄉郭家壩鎮九畹溪鎮楊林橋鎮

人口民族


人口

秭歸縣勞作
秭歸縣勞作
2012年末秭歸縣總戶數143807戶,總人口381914人。在總人口中,按性別分,男性人口197353人,女性人口184561人,人口性別比為100:106.93;按戶口性質分,農業人口314578人,非農業人口67336人。鄉村勞動力總資源202209人,外出務工人員85162人。2012年出生人口2901人,死亡人口2424人,人口出生率7.08‰,人口死亡率6.39‰,人口自然增長率0.7‰。
截至2018年底,秭歸縣共有戶籍戶數144634戶,戶籍總人口370788人。其中,男性人口191512人,女性人口179276人;城鎮人口89182人,鄉村人口281606人。全縣年末常住人口361300人。全縣出生人口2943人。其中,男性人口1433人,女性人口1510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94.9:100。人口出生率7.78‰,人口自然增長率0.28‰。當年二孩及以上出生1552人,占出生人口總數的52.73%。
2021年6月30日,宜昌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秭歸縣常住人口為324642人。

民族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秭歸縣共有20個民族(包括漢族)人口,少數民族共有19個、2164人。其中,土家族2053人;壯族18人;回族17人;苗族16人;布依族8人;藏族7人;滿族、蒙古族各6人;彝族、侗族、瑤族各5人;朝鮮族4人;哈尼族3人;白族、傣族、黎族、拉祜族、仡佬族各2人;佤族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6,904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2010年增長15%。
工業增加值達到208191萬元,比2010年增長16.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達到189874萬元,增長18.1%。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0.8:35.35:43.85轉變為2011年的22.57:36.90:40.53,其中工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31.22%。
2011年,秭歸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5.6%,即消費價格總水平與2010年相比上漲5.6%。其中:食品111.7%。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分別為106%和109.9%。
2018年,秭歸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36.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6.25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2.92億元,增長9.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6.84億元,增長8.5%。三次產業比為19.3:38.9:41.8。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是8.36%、46.59%、45.04%,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7、3.6和3.5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37579元,比上年增加3941元。
2018年,秭歸縣實施500萬元以上項目272個,新開工項目178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44億元,同比增長11.2%。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3.37億元,同比下降50.5%;第二產業投資15.93億元,同比下降6.6%;第三產業投資66.14億元,同比增長24.54%。
2018年,秭歸縣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11.06億元,同比增長15.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82億元,同比增長9.2%,其中:稅收4.83億元,同比增長6.4%。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6.93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06億元,同比增長10.94%;公共安全支出0.99億元,同比增長33.92%;教育支出5.39億元,同比增長15.38%;醫療衛生支出3.65億元,同比增長19.1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55億元,增長1.91%。
2018年,秭歸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13元,同比增長8.3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95元,增長8.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2元,增長8.86%。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056元,同比增長6.72%;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9897元,增長10.88%,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9.63%;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9884元,增長9.02%,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0.2%。
2019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5億元,增長8.0%;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6%;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億元,增長2.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6億元,增長1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億元,增長12.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6%;全縣景區接待遊客1093萬人次,增長16.35%;住戶存款餘額120.45億元,較年初增長11.84%

第一產業

2011年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達到236185萬元,同比增長33.8%,其中農業產值100964萬元,同比增長36.1%;林業產值5613萬元,同比增長15.8%;牧業產值83009萬元,同比增長40.8%;漁業產值650萬元,同比增長25.2%。
2011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150484萬元,同比增長4.56%。
2018年,秭歸縣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5.2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7%。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7.7億元,增長3.6%。全年糧食總產量8.3萬噸,同比下降2%;油料產量1.79萬噸,同比增長19.3%;柑橘產量60.15萬噸,同比增長48.6%。
2018年,秭歸縣常用耕地面積25.22千公頃,其中:水田3.08千公頃,旱地22.14千公頃。全縣有效灌溉面積9.03千公頃,比上年增長3.8%。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7.4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8%。全年農村用電量7337萬千瓦小時,比上年下降4.5%,化肥施用量3.27萬噸,比上年下降7.4%。

第二產業

2011年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工業企業累計創造工業總產值612104.2萬元,同比增長19.92%;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89874萬元,同比增長18.1%;利潤總額達到17912.9萬元,同比增長17.41%;稅金總額38183.5萬元,同比增長167.77%。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達到47家,其中2011年新增8家;新增產值過億元企業5家,達到22家;新增稅收過千萬元企業2家,達到5家。秭歸縣工業企業新發明專利20件,新開發產品500多個,認定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家。
2011年建築業增加值達到3786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0年增長51.1%。​
2018年,秭歸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6家,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5.12億元,同比增長2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8.8%;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入庫稅收1.77億元,同比增長68.89%。全縣形成了食品加工、光機電、紡織服飾、新型建材、紙品包裝等五大支柱產業,匡通電子、金民纖維等6家企業被評為省級支柱產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企業,屈姑食品獲得農業農村部命名的“2018年度農產品加工企業十大企業品牌”稱號。泰和石化自主研發出的“深冷低溫閥”和戈碧迦的“大噸位冷頂熔煉窯爐”工程技術,掌握了高端裝備製造的核心技術。規模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了10家、高新技術產品10個、發明專利及新型實用專利128項。
2018年,秭歸縣資質等級建築企業39個,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完成總產值41.53億元,完成施工面積107.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6.7%,完成竣工面積77.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1.7%,完成竣工產值27.5億元,同比增長87.7%。

第三產業

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21355.3萬元,比2010年增長17.8%。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31952.3萬元,增長13.1%;零售業零售額147587.6萬元,增長18.9%;住宿業零售額22910.5萬元,增長15.91%;餐飲業零售額18904.9萬元,增長20%。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1家,達到45家。
2011年實現外貿出口2700萬美元,同比增長16.58%。秭歸縣新增自營出口企業3家,達到12家。
2011年旅遊接待人數241.2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營業收入103171萬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25.65%和35.74%。
2011年,秭歸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6646萬元,同比增長43.31%,其中:城鎮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6690萬元,增長26.15%;房地產投資完成32837萬元,增長19.26%;農村非農戶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7863萬元,增長99.83%;農村私人投資完成19256萬元,增長10%。
2011年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242個,其中,千萬元以上項目111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11個,億元以上項目15個。
2011年完成地域性財政收入82975萬元,比2010年增長11.63%。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8256萬元,比2010年增長38.44%。在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各項稅收達到29608萬元,增長38.64%。
2011年地方財政支出達到202465萬元,比2010年增長10.31%。
2011年12月末,秭歸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達到702254萬元,比年初增加119560萬元。
2018年,秭歸縣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06家,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08億元,同比增長12.6%。
2018年,秭歸縣完成全國電子商務示範縣建設,全縣發展電商企業1535家,在阿里、京東、蘇寧等主流電商平台開設網店3037家,快遞物流企業33家,全縣網店銷售額突破10億元。“秭歸臍橙+快遞”榮獲全國快遞服務現代農業金牌項目,年發貨量超1200萬件。
2018年,秭歸縣15家外貿企業實現出口總額1.05億美元,同比增長10.59%。出口市場遍及歐美、南美、中東、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品種包含服裝、食品、非金屬礦、裝備製造及電子元器件等5大類90多個品種。
2018年,秭歸縣接待旅遊人數940萬人次,同比增長13.18%;全縣旅遊收入132.99億元,增長30.27%。
截至2018年底,秭歸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77.19億元,增長4.4%。其中:個人存款餘額107.7億元,增長7.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24.54億元,增長15.1%。
2018年,秭歸縣郵電業務總量2.49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郵政業務收入0.41億元,同比增長20.6%,電信業務收入2.08億元,同比增長7.2%;全年征訂報紙累計450萬份,征訂雜誌累計9.8萬份,集郵25.1萬枚。全縣共有固定電話用戶2.55萬戶,行動電話用戶30.32萬戶,比上年新增2.84萬戶。固定寬頻用戶89675戶,固定寬頻入戶率達到24.73%。2019年,新建通訊鐵塔40座,新建改造基站117個,固定寬頻用戶凈增2.5萬戶。

文化


2010年,國家節慶辦把秭歸確定為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的永久舉辦地,秭歸以“一個端午三次過”“年小端午大”的獨特習俗為載體,舉辦端午詩會、龍舟競渡、民俗展示與體驗等活動,向群眾宣傳端午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國際龍舟拉力賽、屈原詩歌大賽、屈原文化和端午文化全國研討會、中國端午習俗展、“最多人一起包粽子”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等極具影響力的活動及賽事先後在秭歸舉辦。
2018年,“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秭歸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項、省級6項、市級14項、縣級43項,全縣共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名、省級13名、市級89名、縣級464名。
依據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秭歸全縣共有363處各類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依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全縣共登記文物5442件(套),主要涵蓋了“兵書寶劍峽”懸棺、柳林溪遺址、朝天嘴遺址、東門頭遺址等出土的一大批精美文物,是三峽考古的重要成果,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宣傳教育價值。

交通


秭歸是三峽壩上庫首第一縣,長江“黃金水道”橫貫縣境64公里,自古以來就是長江上游的交通咽喉。縣城距三峽國際機場50公里,距宜昌火車站40公里。
秭歸交通便捷,路網密布。境內有高速公路1條:S68翻壩高速;國道1條:G348武大線;省道5條:S255興五線、S363太泄線、S457高水線、S458兩磨線、S481兩梅線。全縣現有不同結構的大小橋樑288座。在建的第一座跨長江大橋秭歸長江大橋2019年“十一”即將通車。擬建神(農架)五(峰)高速公路將過境秭歸併設置互通。秭歸港連接宜昌的疏港鐵路已納入國家“十三五”港口集疏運系統建設規劃,正在進行前期工作。
秭歸縣水上運輸優勢獨特。全縣港口企業16家,水路運輸企業13家。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水公水”翻壩轉運模式全面啟動,秭歸交通樞紐節點優勢凸顯。全縣物流企業55家,村級服務站99家,行政村物流配送輻射率達90%。2018年公路、水運完成貨物周轉量14.93億噸公里,旅客周轉量5.9億人公里。
2018年,秭歸全縣公路總里程3232.694公里、路網密度133.20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一級公路7.626公里、二級公路306.887公里、三級公路25.446公里、四級公路2802.442公里、等外公路90.293公里。全縣客運站12個,班線客車88台;計程車公司2家,車輛88台;通村客運車輛284台;宜昌至秭歸城際公交、縣城公交均已開通。行政村通公路比重達100%、通村客運比重達100%。
2019年,秭歸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濱湖路改造竣工;芝茅路改造全線貫通。

社會


科技教育

截止2011年底,秭歸縣共有學校75所,其中普通中學14所、職業高中1所、小學40所。在校學生37882人,其中小學14106人,普通中學13507人,職業高中5512人。專任教師總數2661人,其中小學1127人,普通中學1237人,職業高中251人。幼兒園17所,在園幼兒4736人。小學學校佔地面積363095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37810平方米。
2018年,秭歸縣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0.33億元,可比增速1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7.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全年共申報發明專利341件,有效發明專利41件。全縣高新技術企業15家,申報市級創新平台1個,實現科技成果轉化6項。
2011年秭歸縣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到8539人,其中中級技術職稱以上人員3829人,農業技術人員166人。2011年實現專利申請115件,其中企業專利申請58件,達到申請總量的50.4%;發明專利23件,占申請總量的20%。2011年授權專利56項。
截至2018年底,秭歸縣有各級各類學校84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初中15所,小學37所(含9個教學點),幼兒園28所(其中公辦13所,民辦15所),職教中心1所,特殊學校1所。現有在編在崗教職工3024人,退休教職工2132人。在校學生31721人,其中高中3778人,初中6273人,小學13465人,幼兒園學前班5899人,職教中心2225人,特殊學校81人。全縣3-5歲幼兒入園率達95.2%;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全縣7—15周歲殘疾少兒接受教育率達95.57%。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為100%;高中階段鞏固率為99.79%,初升高比例為98.16%,普職比為5.8:4.2。

文化事業

2011年,成功舉辦了2011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旅遊節、全國龍舟公開賽。秭歸被授予“中國詩歌之鄉”、“中國龍舟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新建農家書屋46家,實現秭歸縣村級農家書屋全復蓋,改造了縣電影院、縣圖書館,“兩館一站”免費對外開放。2011年廣播復蓋率達到98.6%,電視復蓋率達到99.1%。
2011年6月5日,中國詩歌協會在湖北秭歸舉行授牌儀式,授予屈原故里秭歸“中國詩歌之鄉”稱號。
截至2018年底,秭歸縣文化館、圖書館為國家一級館,屈原紀念館為三級博物館,新建的博物館與非遺館2018年已投入使用。全縣12個鄉鎮、194個村(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置率達100%。《峽江船工號子》《秭歸花鼓舞》《敲起琴鼓勁逮逮》分別榮獲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和第十七屆全國群星獎。經過3年精心打磨,取材端午習俗的大型原創民俗情景歌舞劇《大端午》於2017年11月在屈原故里景區正式推向旅遊市場,並獲宜昌文華獎、湖北省藝術節音樂類第一名,先後赴加拿大蒙特利爾、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等地展演交流。

醫療衛生

2011年年末秭歸縣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54個,其中縣級醫院2家(包括一家中醫院,無三級醫院),疾病控制中心1個,衛生院11所;病床960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96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51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292人,其中執業醫師437人(在職),執業助理醫師137人(在職),註冊護士568人(在職),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1人,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5人,千人擁有註冊護士1.49人。
截止2018年底,秭歸縣共有各類衛生健康機構327個,其中二級甲等綜合醫院1家,二級甲等中醫醫院1家,“四化”鄉鎮衛生院11個,“五化”村衛生室186個。共開設床位2064張,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16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41人,註冊護士872人;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5.43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7人,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2.47人,每千人擁有註冊護士2.29人。

居民生活

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056元,同比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7元,同比增長11.03%。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955戶,人數6820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887戶,人數28754人。新增就業人員6720人,同比增長18.73%。有276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610人,2011年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32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

體育事業

截至2018年底,秭歸縣共有體育管理和協會機構11個,體育法人單位18個,個體經營戶12個。組織開展了縣城東遷20周年職工長跑活動、全縣首屆農民運動會、三峽超級越野賽等活動。在2019年的省運會中,秭歸縣有龍舟、足球、羽毛球運動員代表宜昌參賽,獲得銀牌3枚、銅牌6枚的好成績。

社會保障

2011年,五項社會保險(不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合計19187萬元,比2010年下降13.8%;基金支出合計20850萬元,比2010年增長25.6%。2011年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50500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67260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197228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99.32%,位居湖北省第一;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300534人,新農合參保率達98%。
截至2018年底,秭歸縣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3個,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1300張。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21069人,其中城鎮居民2073人。年末全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77831人,參加農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6861人;全縣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9077人,全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306207人;全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9916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7348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9122人。
2019年4月29日,省政府正式發文批准秭歸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秭歸縣已完成47個貧困村、15個深度貧困村出列,累計完成27445戶72824人脫貧銷號,徹底擺脫了困擾秭歸縣多年的貧困。

旅遊


景點

秭歸旅遊景點有:屈原祠、九畹溪、四溪、鳳凰山、鏈子崖。
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AAAAA級)
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與三峽大壩隔江相望,直線距離僅600米,可近距離觀賞三峽大壩全景和高峽平湖美景。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對屈原文化、峽江文化、移民文化進行了集中展示,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端午習俗”的重要傳承地。景區內屈原祠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元和十五年(820),原址在歸州東5里之屈原沱。宋元豐三年(1080),宋神宗趙頊封屈原為“清烈公”,亦稱“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州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遷於歸州城東3里的向家坪。2006年11月10日,三峽工程興建,屈原祠再次遷建於秭歸縣城鳳凰山。新建屈原祠坐西朝東,平面採用三峽一帶常見的中軸線對稱布局,與三峽大壩相對輝映。
三峽竹海風景區(AAAA級)
三峽竹海生態風最區是一個集遊覽觀光、動感體驗、休閑度假、科學考察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三峽地區的天然氧吧”。
九畹溪景區(AAAA級)
九畹溪景區是集探險、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以奇山、秀水、絕壁、怪石、名花而聞名。景區分為漂流和觀光兩段,上段6.4公里的探險漂流。下段6.8公里的峽谷休閑觀光,水深70-100米,植被達100多種以上。
鏈子崖風景區(AAA級)
鏈子崖景區屹立於兵書寶劍峽和牛肝馬肺峽之間,因“鏈子鎖崖”而得名,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景區集峽谷觀光、休閑旅遊、科學考察等於一體。
月亮花谷景區(AAA級)
月亮花谷景區是集戶外休閑、科普教育、親子遊樂於一體的國家3A級旅遊景區。
西陵峽風景線
長江三峽為全國十大風景區之一,西陵峽為長江三峽之一。西起香溪口,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75公里,由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黃貓峽4個峽區組成。中間以31公里的廟南寬谷分成兩段,西段由香溪口至廟河稱歸峽,包括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和崆嶺峽;東段在夷陵區境內。
干溪溝大峽谷
位於縣境鷹子山東邊,是周坪鄉槐樹坪匯入九畹溪的一條溪流。穿流於峽谷和岩石之問,溪水清澈見底,溪兩岸是幽深高聳的峽谷,人跡罕至,內有光滑陡峭、方方正正突起在山體中的“令牌石”;有形態各異、如兵馬武士的山巒“兵馬俑”;有形似笑面打坐的胖和尚“笑石大佛”;有層層疊疊、形如靈芝的頁岩“靈芝石”等自然景觀。
朱棋荒
位於楊林橋鎮西南方,距新縣城茅坪75公里。景區南北寬2.5公里,東西長5.3公里,海拔最高點老虎籠1844.52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坡度18°—22°。頂部大坪面積0.2平方公里,地勢起伏平緩。
天生橋
位於新縣城西南120公里處的磨坪鄉天井坪村。由天然山石連接而成的自然橋,長約40米,寬3米,把兩山峽谷橫貫。天生橋方圓有犀牛洞、獅子洞、地獄洞等大小溶洞。發源於天生橋的升坪河,泉水潺潺。離橋不遠處有一“三龍潭”。
樂平里
又名屈坪,落腳坪,是屈原誕生地,位於屈原鎮境內。因三閭大夫屈原誕生於此,亦名三閭鄉,至今尚存有屈原廟、讀書洞、照面井等遺址。樂平里立有兩塊石碑,分別書“楚三閭大夫屈原故里”“樂平里”。樂平里有小八景:伏虎降鍾、響鼓岩、擂鼓台、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簾滴珍珠、回龍鎖水等。

特產

秭歸縣特色農產品以柑橘為主,品種有臍橙、桃葉橙、夏橙、倫晚、椪柑等。多次榮獲全國全省大獎。秭歸臨近川渝,口味偏重麻辣。特色吃食有煙熏臘肉、芋荷桿、鮓廣椒等。
秭歸臍橙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以屈原《橘頌》為據,湖北秭歸種植柑橘的歷史至少有2300年。1995年4月,秭歸被國務院農村政策研究發展中心等5家單位聯合命名為全國首批特產之鄉中唯一的“中國臍橙之鄉”。從20世紀90年代起,經過持續品種改良,如今有紐荷爾、長紅、紅肉、早紅、倫晚等10多個新品種。倫晚是20世紀90年代引入的新品,果肉細嫩化渣,果味香甜,含糖量高,是頭年開花到第二年3、4月份成熟的晚熟品種。
新灘桃葉橙
主產於秭歸縣新灘(現屈原鎮),葉形似桃葉,果形端正近圓形,果面橙紅光滑,臍部有印圈,皮薄籽少,質脆味甜,香脆可口。1995年10月,在北京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屈原鎮龍馬溪村桃葉橙獲金獎。
泄灘夏橙
主產於泄灘鄉。每年4月上旬開花,次年5月成熟,形成“花果同枝”獨特景象。泄灘鄉是湖北著名“冬暖中心”,為夏橙栽培提供了獨特氣候條件。泄灘夏橙外形端莊光滑、肉紅脆嫩、入口化渣、甜而微酸、風味別具,在其他橙類過季時上市,實現錯季銷售。2003年12月,通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A級認證。
秭歸椪柑
主產於沙鎮溪、屈原、水田壩等地。每年11月中下旬成熟,果形扁圓,易剝皮,果肉質脆香甜,鮮食極佳,較耐儲藏。1995年10月,在北京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獲銅獎。
九畹絲綿茶
出產於秭歸縣九畹溪鎮,富含鋅、硒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九畹絲綿茶歷史悠久,清朝乾隆期間曾作為皇室貢品,外形條索緊秀均勻,銀綠隱翠,嫩葉斷面銀絲萬縷,具有“香高味甘、經久耐泡”的特點,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評和廣大消費者的青睞。2018年8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代表人物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男,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楚國詩人、政治家。楚頃襄王十一年,秦將白起攻克楚之郢都,楚國君臣向東逃走,遷都陳城。屈原眼見郢都陷落,楚國瀕臨滅亡,奮筆寫下《衰郢》、《懷沙》諸詩和他的絕命辭《惜往》:“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於5月5日懷石自沉汨羅。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一生留下《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詩歌20多篇,後人將其作品輯為《楚辭》千古流傳。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屈原列為當年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夏明翰(1900~1928),男,字桂根,漢族,祖籍湖南省衡陽縣,革命烈士。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農曆八月初一,夏出生於湖北省宜昌府歸州(今秭歸縣歸州鎮),1928年初.夏被黨組織派到湖北工作,任省委常委。同年3月18日,由於叛徒出賣,夏不幸在武漢被捕。3月20日清晨,夏被國民黨押往漢口余記里刑場,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夏壯烈犧牲,年僅28歲。
曹秋選(1876~1930),男,漢族,秭歸縣泄灘區牛口人,農民。民國17年(1928)春參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接著,他先後發展10餘人加入中國共產黨。當年6月,秭歸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陳家坡支部委員會建立,曹任支部書記。民國19年冬,曹在桂花鄉率領赤衛隊員和革命群眾進行反清鄉、反“圍剿”的英勇鬥爭,終因敵強我弱不幸被捕,1930年就義於桂花鄉堰塘灣。
曹秋祿(1873—1930)男,漢族,曹秋選之兄,秭歸縣牛口鄉陳家坡村人,初小文化程度,農民。革命烈士。曹1928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曹配合其弟曹秋選進行黨的地下工作,發展黨員,建立農民協會,組織赤衛隊,打擊反動勢力,鎮壓土豪劣紳。1930年冬,國民黨勾結地方反動武裝對桂花蘇區進行“圍剿”“清鄉”,曹在秭歸泄灘不幸被捕,慘遭殺害,殞年57歲。1986年9月,省政府追認曹為革命烈士。
林智伯(1877~1948),男,漢族,名樹藩,自號“恕凡居士”。秭歸縣茅坪鎮向家壩人。在考取兩湖書院舉人後被湖廣總督張之洞官費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學專攻政治經濟科。求學期間,與董必武、黃興、梁啟超等結識,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並以《民報》為輿論工具,抨擊清廷禍國殃民。民國34年,林任秭歸縣參議會議長。次年兼任秭歸縣縣誌館館長,致力編修《秭歸縣誌》。民國37年擬成篇目十分之六,不幸病故,志稿下落不明。遺著有《塞鴻集》輯詩詞1200餘首。
王兆翔(1883~1952),男,漢族,原名宗誡,字申五,秭歸縣郭家壩鎮舊州河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肄業於漢陽槍炮學堂,次年回宜昌進學。爾後,肄業於湖北武備學堂,受兩湖總督張之洞青睞。光緒三十年五月,壬赴日本就讀日本士官學校。學習期間,與蔡鍔、唐繼堯交往甚密,加入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辛亥八月(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王由京返鄂,途中經寧、滬,應蔡鍔電召赴滇,任雲南講武堂步兵科長。辛亥九月,雲南發動“重九起義”。王等率步、炮、工各科學生克西南城區,助攻軍械局及清督府,力戰達旦。1952年,因腦溢血去世。雲南省人民政府給其家屬頒發了“辛亥革命軍人家屬證明書”。
杜鎮遠(1889~1961),男,漢族,號建勛,秭歸縣新灘北岸下灘沱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六月入四川鐵路學堂。宣統二年(1910)七月入國立唐山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民國8年,受交通總長葉恭綽委派赴美國研究鐵路號誌,次年入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科深造,獲碩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台灣當局以高官厚祿誘杜去台灣。杜卻由龍雲接洽,於1950年5月攜眷回到北京,任鐵道部顧問工程師,參事室參事。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61年12月在北京病故。1979年12月27日,鐵道部黨組對其錯划右派的結論予以改正,恢複名譽。骨灰入八寶山公墓。
民族和平使者王昭君
經濟學家向松祚

獲得榮譽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秭歸縣為湘鄂西片區。
2020年7月29日,秭歸縣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0年10月,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
2020年11月,授予“湖北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號。
2021年1月14日,入選“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名單”。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0年6月,秭歸縣被命名為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範縣(市、區)”。
2021年1月18日,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