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流行壺式之一,為藏、蒙少數民族盛放乳液的器皿。
多穆壺
器形為筒式,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側有花冠形裝飾,柄兩端各有捲曲花飾,方式壺流,矮足,足脊寬平無釉,壺體上有仿金屬箍和鉚釘狀裝飾。以
青白釉製品為常見,完整器目前僅存一件為北京市崇文區元鐵可墓出土。
“多穆”原意為盛
酥油的桶。藏語稱為董莫(mdong-mo)或多穆。口沿加僧帽狀邊,又添把和嘴,遂成為壺。多穆壺為藏人拌、盛
酥油茶的器皿,酥油茶藏語稱恰穌瑪,是將由茶磚熬成的濃茶中,倒入少量的酥油和鹽,有的還加入一些味精和牛奶等佐料,攪拌至水和酥油交融而成,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此件多穆壺K金胎,蓮瓣座,珊瑚鈕,筒形器身分為三節,開光處繪各種花蝶湖石,母子圖,牧羊圖,鄉村風景等紋飾。此款多穆壺金光閃耀、皇家氣派十足,兼具裝飾與實用價值。
多穆壺
琺琅器分為
掐絲琺琅(俗稱
景泰藍)、鏨胎琺琅(又稱內填琺琅)、畫琺琅三大品種,是由琺琅釉通過不同的加工工藝固著於金、銀或銅胎的表面,經焙燒而成。中國最早的琺琅器產生於元代,到了清
乾隆時期,琺琅器的製作達到頂峰。明清時期,由於皇室對西藏及
藏傳佛教的重視,許多具有
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開始進入宮廷,多穆壺即是一例。多穆壺是藏民盛拌酥油茶的器皿,造型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體現了藏、蒙、滿、漢民族團結的主題。由於清代大量冊封和法事需要精美的法器和擺設配合,
造辦處生產了許多這類器物,同時也供清帝賜高僧之用,多穆壺更加流行。7日上拍的這對多穆壺高28厘米,銅質精純,釉質細潤,鎏金燦然,為清乾隆時期
養心殿造辦處為宮廷製造的御用陳設品。
多穆壺
明清時期,由於皇室對西藏及藏傳佛教的重視,許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開始進入宮廷,多穆壺即是一例。“多穆”本為藏語,是蒙古族和藏族人民的生活用具,原意為盛酥油的桶,也有用作盛奶及酒。最早的多穆壺是以木或其他物料製成,需用皮帶或金屬帶箍起來,然後用金屬釘固牢,後來演變為華美燦爛的法器。清代大量的冊封和法事需要大量精美的法器和擺設配合,造辦處因此生產了許多這類器物,同時也供清帝賜高僧之用,故多穆壺更是流行,各種材質均有製作,有金屬也有瓷質,且以金屬器為多,主要為各種金屬胎琺琅器,存世常有所見,但瓷質多穆壺比較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