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酥油茶的結果 展開

酥油茶

中國西藏的特色飲料

酥油茶是中國西藏的特色飲料。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有禦寒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種飲料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製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覆搗拌,使酥油與茶汁溶為一體,呈乳狀即成。與藏族毗鄰的一些民族,亦有飲用酥油茶的習俗。

起源


藏族嗜好酥油茶,有一則民間愛情故事,敘說了酥油茶的來歷。傳說,藏區有兩個部落,曾因發生械鬥,結下冤讎。轄部落土司的女兒美梅措、在勞動中與怒部落土司的兒子文頓巴相愛,但由於兩個部落歷史上結下的冤讎,轄部落的土司派人殺害了文頓巴,當為文頓巴舉行火葬儀式時,美梅措跳進火海殉情。雙方死後,美梅措到內地變成茶樹上的茶葉,文頓巴到羌塘變成鹽湖裡的鹽,每當藏族人打酥油茶時,茶和鹽再次相遇,這則由茶俗引發出的故事,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物料


原料

酥油、茶葉或磚茶、食鹽

調料

牧民們傳統的提煉酥油方法是:先將從牛、羊身上擠出來的奶汁加熱,倒入特製的大木桶中(這種桶當地叫“雪董”,是專用來提煉酥油的,高約4尺、直徑在1尺左右),然後用專用的酥油用具用力上下抽打奶汁,來回數百次,攪得奶汁油水分。

製作


方法一

• 磚茶呈固體狀,需要用刀切削,如砍柴刀等,得用力切削。
• 鍋中加300毫升水煮沸,加3到5克碎磚茶,煮到茶水變黑熄火。
• 茶水變色后,可加入0.5克鹽。寒冷的日子裡還可以多加一些鹽。
• 再加入2克酥油(約湯匙的三分之二)。
• 水經茶水過濾網注入茶壺備用。通常使用小茶杯飲用。

方法二

• 先將奶汁加熱,然後倒入一種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徑1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
• 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浮起一層湖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
• 製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用水久熬成濃汁。再把茶水倒入酥油茶桶。
• 接著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茶桶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油茶交融,然後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噴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酥油茶有各種製法,一般是先煮后熬,即先在茶壺或鍋中加入冷水,放入適量磚茶或沱茶后加蓋燒開,然後用小火慢熬至茶水呈深褐色、入口不苦為最佳。在這種熬成的濃茶里放進少許鹽巴,就製成了咸茶。如在成茶碗里再加一片酥油,使之溶化在茶里。就成了最簡易的酥油茶。但更為正統的做法是:把煮好的濃茶濾去茶葉,倒入專門打酥油茶用的酥油茶桶(這是藏區群眾家裡常見的也是必備的一種生活工具,由筒桶和攪拌器兩部分組成。筒桶用木板圍成,上下口徑相同,外面箍以銅皮,上下兩端用銅做花邊,顯得精美大方。
攪拌器是在比簡口較小的圓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構成,圓木板上有4個直徑約4厘米的小孔,攪拌時,液體和氣體可以上下流動。21世紀以來,在城市和其他一些有條件的藏族群眾家裡,則更多地是使用電動攪拌器,既方便快捷,又乾淨衛生),再加入酥油。

功效


酥油茶是藏族群眾每日必備的飲品。是西藏高原生活的必需。一來可以治高原反應,二來可以預防因天氣乾燥而嘴唇爆裂,三來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寒冷的時候可以驅寒,吃肉的時候可以去膩,飢餓的時候可以充饑,睏乏的時候可以解乏,瞌睡的時候,還可以清醒頭腦。茶葉中含有維生素,可以減輕高原缺少蔬菜帶來的損害。酥油茶顏色與濃可可茶相似,喝一口茶,茶香很濃,奶香撲鼻,有一種特殊的回味。
因為磚茶含鞣酸多,刺激腸胃蠕動加快消化,單喝極易飢餓,必須加酥油或牛奶酥油茶具有極高的熱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頓爽。有比較濃的奶味,不過確是補充體力的好東西。
酥油茶
酥油茶
一千多年前,藏醫學家宇妥·雲丹貢布在他所著的《四部醫典》中就論述了酥油對人體的營養作用,“新鮮酥油涼而能強筋,能生澤力又除赤巴熱”,即是說新鮮酥油潤澤氣血,精力充沛,使皮膚不粗裂,還能治療粘液及發熱性疾病。認為酥油可“益智增熱力”,“千般效用延年稱上品”,“可促進人的體力及延長壽命”,“人們日常飲食靠油類,體內供熱內臟可潔凈。體質即補氣力容顏添,五官堅固長壽到百年”。藏醫學認為,在高寒缺氧環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強體質,還可使津液增多,滋潤腸胃,和脾溫中,潤澤氣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產生很高的熱量,喝后能禦寒,是很適合高寒地區的一種飲料。
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濃,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防止動脈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質,還能溶解脂肪,幫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區的藏民,缺少新鮮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於缺氧,高寒地區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區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們只有靠飲茶來維持體內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謝,並且飲茶可以補充缺乏的維生素。牛羊肉屬於酸性食物,經人體消化後會產生一定量的氫離子,它會使人體血液偏酸性,出現胃酸過多、便秘、疲勞等癥狀,大量飲茶后,在人體內可產生一定量的氫氧根離子,這能使人體內的酸鹼維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將酥油與茶同飲,為自己提供了一種簡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食用


酥油有多種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糌粑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炸果子,也用酥油。藏族群眾平日喜歡喝酥油茶。
藏族喝酥油茶有一定的規矩,一般是邊喝邊添加,不能一口喝乾。家中來了客人,客人的茶碗總是斟滿的。

禁忌


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患者忌食;孕婦和肥胖者盡量少食或不食。

文化


淵源

人們說,沒有喝過酥油茶,就算沒有到過西藏高原。初喝酥油茶,第一口異味難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千百年來,在與嚴酷的自然條件作鬥爭時,藏族人民創造了酥油茶文化。圍繞茶文化,還有茶會,貫穿於交友、節慶、離別、愛情等聚會中。

風味

初喝酥油茶,第一口異味難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當地人說,沒有喝過酥油茶,就沒有到過迪慶高原。可是酥油茶本身的味道實在不敢恭維,很多內地人都不能忍受它的臊味,可是又不能不喝。西藏人總是善解人意地說,喝多了就習慣了,甚至還會喜歡上它,也是,事情總是這樣的,久入芝蘭之室不聞其香——先結婚後戀愛的愛情。

禮儀

酥油茶的喝法,德欽藏族喜歡加奶渣,中甸、維西藏族則追求純正。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們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當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一隻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著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進入21世紀以來常用熱水瓶代替),搖晃幾下,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剛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跟前時,客人便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里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後呷上一口,並讚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不一口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滿,你就擺著;客人準備告辭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里要留點漂油花的茶底。這樣,才符合藏族的習慣和禮貌。
酥油茶
酥油茶
藏族生活在號稱“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的高原氣候,嚴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剛毅的民族個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獨具高原特色的飲食文化,藏鄉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朵奇葩。酥油茶是藏鄉群眾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種飲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禮儀、祭祀等活動不可或缺的用品,極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剛進藏的漢族幹部,要適應高原環境,首先要過生活關,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顧名思義,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鹽三種原料做成。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藝從牛羊奶中提煉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簡單又別緻:
先將鮮奶加溫煮熟,晾冷后倒入圓形木桶中,桶中裝有與內口徑大小一樣的圓蓋,中心豎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圓盤,打酥油者緊握本柄上下搗動使圓盤在鮮奶中來回撞擊,直到油水分離。這個過程就叫做“打酥油”。
牛羊奶經過這樣搗打后,其中的油質浮出水面,將它用手提出。壓裝於皮翼中,冷卻后便成酥油,進入21世紀以來,手搖牛(羊)奶分離器已經逐步代替了手工搗制的舊工藝。酥油以夏季從氂牛奶里提煉的金黃色酥油為最好,從羊奶里提煉的則為純白色。虔誠的藏傳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時,點燈、煨桑等都離不開酥油。酥油還可以軟化皮革,以便揉搓皮繩革條,在牧區,男女青年還用它擦臉,以保護皮膚,防晒抗寒。被譽為青海塔爾寺密宗“藝術三絕“(酥油花堆綉、壁畫)之一的酥油花,更是以其獨特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馳名中外。
酥油花是一種獨特的雕塑藝術,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礦物顏料塑成形態各異的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蟲魚,無不逼真細膩,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藏區絕少產茶,製作酥油茶的茶葉,最初多來自中原地區。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4、5世紀時,吐蕃軍隊就曾通過與內地的戰爭奪得了大量茶葉,但直到公元5世紀以前,吐蕃社會還沒有形成飲茶的習俗,茶葉也只是作為一種珍貴的保健品而為社會上層所珍藏。唐開元以後,隨著唐蕃之間交往的增多,飲茶習俗漸漸傳入吐蕃。
到了晚唐時期,唐蕃開始在河西和青海日月山一帶進行茶馬互市,茶葉開始大量運往藏區。以後茶馬互市盛行。1372年,明政府專門設立“茶馬司”,專門管理內地與邊地的茶馬互市活動。清初。“茶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從此,茶葉開始源源不斷輸入藏區並進入尋常百姓家。做酥油茶用的多為大茶和磚茶。磚茶為長方體,重約兩公斤左右。既適合長途運輸也便於外出時攜帶。酥油茶的製作方法是藏族牧民們的創造。為了適應青藏高原高寒的氣候和露天甚至風雪裡放牧的生活,他們最需要的是一種禦寒保暖的熱飲,這樣,酥油茶便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