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咸茶的結果 展開
- 汕尾市特色小吃
- 陸豐咸茶
咸茶
汕尾市特色小吃
咸茶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名點。這種一枝獨秀的習俗一般只在廣東東部和湖南西部小部分地區存在。又一說。汕尾市特色小吃,是招待顧客來賓,聯繫鄰里的一個重要交流方式。
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饑。
咸茶
咸茶
咸茶
中國產茶,並發展成茶道。茶可以治病,古稱瑞草,作草藥用。神農氏說:“苦茶久服,可以益思。”唐代陳藏器說“止渴除疫,貴哉茶也,茶為萬病之葯。”明代李時珍說:“茶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以上歷代醫藥學家對茶的論述、評說,都道明了茶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與功能。
到了宋代,由於徽宗皇帝嗜茶的影響,中國的士大夫們興起“鬥茶”,又叫“茗戰”。“鬥茶”,即比賽茶的質量,品評茶的優劣。“茗戰”中,奪標的茶被定為“貢茶”。范仲庵的《鬥茶歌》就描寫了當時的盛事云:“北苑采期獻天子,林下豪雄先斗美。”
擂咸茶
茶道,在廣東最風行的可說是廣州(連香港、澳門)的“飲茶”和潮汕的“功夫茶”。廣州很早就是商業發達的商埠,商家、工人生活節拍緊張,為了趕時間上班,早起便到街邊的粥攤、茶檔吃點東西、喝杯茶果腹並驅睡意。精靈的商業行家,看準了這個商機,便逐漸廣設茶樓,並且建起畫梁雕棟、流金溢彩、富有南方特色的大“茶居”。這樣一來,連居民也風行飲早茶了。老年人早起散散步,買份報紙便到茶樓“嘆世界”。家庭主婦們也習慣早起提個菜籃子先到公園做做晨運,然後上茶樓來個“一蠱兩件”,飽了肚子才去市場買魚菜。
咸茶
至於“功夫茶”,只有文人士子們才有閒情逸緻去享用,時至今曰,都遠不如潮汕地區的盛行與普及。海陸豐,唯有“咸茶”,才是為世所稀,它與民情風俗相結合,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茶文化活動。
汕尾咸茶的製作——擂咸茶,其工具,一是茶槌,二是牙缽。茶槌選用質堅的如拔仔樹枝等做成;牙缽是內澀(起條狀)外滑的闊咀陶器。擂茶時,把茶葉(實在沒時間時,可選用隔夜茶葉。)——放進牙缽,稱為稍潤濕之後,便用茶槌把它擂成漿狀,再加少許食鹽,沖入開水即成,十分簡單;但“食咸茶”的道道就可多了。
家庭婦女早起把咸茶製成后,放在用稻草編織的“草穩”,蓋嚴保溫,供家人無時無地白飲止渴,叫“熬茶”或“牙缽茶”。如果盛在碗里,撒上炒油麻或炒米(爆花米)或炒花生米,便成“油麻(芝麻)茶”、“炒米茶”、“地豆(花生)”茶。若再加上熟飯、熟豆,則叫“飯茶”,這主要流行於客家山區。
咸茶
海陸豐咸茶,都由婦女操作,男人不插手,但也喜歡享用。平時食咸茶每天兩次,分別在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有竹枝詞云:“辰時餐飯已餐茶,牙缽擂來響幾家;厚薄人情何處見?看他多少下芝麻。”人們習慣稱此時辰為“食茶晏”,常用來作約會親朋的時間形象詞。食咸茶,被婦女當為敬客的禮儀,客人一到,即捧上咸茶一碗、兩碗、三碗、四碗……動手動腳,像打架一樣,硬勸你放開肚子食,食得愈多,主人愈高興。
咸茶
改革開放以來,婦女走進社會曰多,在機關、在學校,每當“食茶晏”時辰一到,她們總要湊合起來解決“茶癮”,像做“課間操”一樣,“消除疲勞,振作精神”,再投入工作。
在紅白喜事中,還風行“泡茶”(油麻茶、炒米茶或菜茶,屬群體性的茶文化活動)。
凡新宅入火、訂婚完娶、生男育女、遠行歸來、逢年過節、病痛痊癒、化險為夷、消災匿禍、喪家白事,乃至現代平反冤案、兒孫考上大學等等也都要“泡茶”。有人發表文章說:“遇白事,絕不以咸茶請人。”誤矣!其實白事食咸茶更多:女界奔喪要食咸茶,死人頭七(日)、二七(日)、三七(日)要食咸茶,完墳要食“辭山茶”,百日之中每旬夜晚要食“丁憂茶”,周年要食“對年食”何以見得“絕不以咸茶請人”?
總而言之,茶在海陸豐人心目中,佔有一定位置,把它作為送禮上品,男女訂婚要送茶;新娘過門三朝要送茶;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去港澳探親也要送茶等等,不勝枚舉。
咸茶,作為茶道的主體,陳守繼先生說:“能夠在海陸豐福佬地區長時期流行,發展成一種有特色的文化,婦女功不可沒。”(見《玄武山史話》)我很贊同。
傳統咸茶在2010年產業化,生產咸茶的企業有和加仁擂茶公司,率先將咸茶以沖調形式生產,方便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