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紅毒茴的結果 展開

紅毒茴

木蘭科八角屬植物

紅毒茴(學名:Illicium lanceolatum A. C. Smith)是木蘭科八角屬植物。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枝條纖細,葉互生或稀疏地簇生於小枝近頂端或排成假輪生,革質,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網脈不明顯;葉柄纖細,花腋生或近頂生,紅色、深紅色;花梗纖細,花被片肉質,最大的花被片橢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花柱鑽形,纖細,果梗纖細、蓇葖輪狀排列,4-6月開花,8-10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江蘇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和貴州。生長於混交林、疏林、灌叢中,常生於海拔300-1500米的陰濕狹谷和溪流沿岸。有時可單獨成純林。

果和葉有強烈香氣,可提芳香油,為高級香料的原料。葉含芳香油0.66%。根和根皮有毒,入葯祛風除濕、散瘀止痛,治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取鮮根皮加酒搗爛敷患處。《歷代本草》認為紅毒茴主治風症,種子有毒、浸出液可殺蟲,作土農藥。木材適用於做傢具、建築、室內裝修等用材。樹形優美,極耐蔭,是園林綠化的高檔樹種。

基本資料


種 名:紅毒茴
學 名:Illicium lanceolatum A. C. Smith
別 名:紅茴香、野茴香、土大茴、山大茴、山八角、山木蟹
科:八角科
屬:八角屬

產地分佈


產於江蘇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貴州。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3-10米;枝條纖細,樹皮淺灰色至灰褐色。葉互生或稀疏地簇生於小枝近頂端或排成假輪生,革質,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5-15厘米,寬1.5-4.5厘米,先端尾尖或漸尖、基部窄楔形;中脈在葉面微凹陷,葉下面稍隆起,網脈不明顯;葉柄纖細,長7-15毫米。花腋生或近頂生,單生或2-3朵,紅色、深紅色;花梗纖細,直徑0.8-2毫米,長15-50毫米;花被片10-15,肉質,最大的花被片橢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8-12.5毫米,寬6-8毫米;雄蕊6-11枚,長2.8-3.9毫米,花絲長1.5-2.5毫米,花藥分離,長1-1.5毫米,葯隔不明顯截形或稍微缺,葯室突起;心皮10-14枚,長3.9-5.3毫米,子房長1.5-2毫米,花柱鑽形,纖細,長2-3.3毫米,驟然變狹。果梗長可達6厘米(少有達8厘米),纖細、蓇葖10-14枚(少有9)輪狀排列,直徑3.4-4厘米,單個蓇葖長14-21毫米,寬5-9毫米,厚3-5毫米,頂端有-長3-7毫米,向後彎曲的鉤狀尖頭;種子長7-8毫米,寬5毫米,厚2-3.5毫米。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生於混交林、疏林、灌叢中,常生於海拔300-1 500米的陰濕狹谷和溪流沿岸。有時可單獨成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