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艦船研究院
軍品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艦船研究院又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研究院,隸屬於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是專門從事艦船研究、設計、開發的科學技術研究機構,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的軍品技術研究中心、科技開發中心;主要從事艦船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艦船系統頂層技術研究、系統集成及系統工程管理、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研究。
中國艦船研究院前身為1961年6月成立的國防部第七研究院,先後隸屬於國防科委、第六機械工業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1999年,更名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研究院。
據2017年3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共有員工13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900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設有23個研究中心、研究所,擁有博士后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32個。
研究院大樓
1963年,國防部第七研究院更名為國防科委第七研究院。
1965年,更名為第六機械工業部第七研究院。
1968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研究院。
1975年,更名為第六機械工業部第七研究院。
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中國艦船研究院為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2年,更名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七研究院。
1992年—1998年,研究院連續7次榮獲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稱號。
1997年,研究院獲首都文明單位稱號。
1999年,更名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研究院,也叫中國艦船研究院。
1999年—2002年,研究院連續4次榮獲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首都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園區風貌
2008年,研究院獲評“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2012年11月,研究院通過質量管理體系第二次監督審核。
2013年10月,研究院通過國家一級保密資格複查。
2016年12月,連續三年獲評黨政群共商共治工程“優秀社會單位”稱號,該獎項由中共朝陽區委奧運村街道工委、朝陽區人民政府奧運村街道辦事處共同頒發。
中國艦船研究院的前身國防部第七研究院成立之初共有約7600人。
2017年3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共有員工13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900人。在專家隊伍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名,省部級以上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名,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4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陸建勛
中國艦船研究院的前身國防部第七研究院成立之初,由海軍所屬的科研部一、二、三、四研究所,造船技術研究室、通信兵部雷達研究處、修造部設計處,三機部船舶產品設計院一、二、三、四、五、六、七研究室、船舶研究所、五局50研究所及一機部八局83、84、86研究所等單位調集轉制組成,最初成立研究所9個,轄研究室25個。
2017年3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設有23個研究中心、研究所。
各研究中心、研究所名單 | |
---|---|
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 | 杭州應用聲學研究所 |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 | 江蘇自動化研究所 |
哈爾濱船舶鍋爐渦輪機研究所 | 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 |
上海船舶設備研究所 | 邯鄲凈化設備研究所 |
西安精密機械研究所 | 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 |
天津航海儀器研究所 | 武漢船舶通信研究所 |
上海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 | 揚州船用電子儀器研究所 |
武漢數字工程研究所 | 南京船舶雷達研究所 |
宜昌測試技術研究所 | 洛陽船舶材料研究所 |
上海船用柴油機研究所 | 上海船舶電子設備研究所 |
武漢船用電力推進裝置研究所 | 大連測控技術研究所 |
鄭州機電工程研究所 | --------- |
據2017年3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石油測井設備系列產品、寬頻無線傳輸設備系列產品、特種金屬設備及超導磁體產品、集成電路產品等設備。
研究院主要設備產品 | |
---|---|
設備類別 | 產品名稱 |
石油測井設備系列產品 | "530"大滿貫測井系統 |
580高速傳輸測井系統 | |
核磁共振成像測井儀器 | |
生產測井儀 | |
寬頻無線傳輸設備系列產品 | TransVideo1200無線圖像傳輸設備 |
TransVideoHD無線高清圖像傳輸設備 | |
Relay1200系列TS流無線圖傳中繼設備 | |
環佳V100系列無線圖像傳輸設備 | |
MixData系列無線綜合數據通信設備 | |
環佳D100自組網系列無線綜合數據傳輸設備 | |
特種金屬設備及超導磁體產品 | 1.5T醫用核磁共振超導磁體 |
磁分選超導磁體 | |
新型電解槽 | |
集成電路產品 | 電子模塊:TSM系列模塊、TSIC系列器件, DYM系列模塊、DYIC系列器件,YSM系列模塊, MCC系列模塊 |
電子插件 |
據2017年3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半個世紀以來,成功研究設計了多型水面艦艇、潛艇以及艦載武器裝備、配套設備,並利用軍工技術成功地開發形成了一批高科技民品產業,建立起了具有相當規模的艦船科學技術研究體系;完成了多型水面艦艇、潛艇、水中兵器、信息電子、艦船動力等裝備型號研製、重大裝備工程總主承包及重點課題的基礎研究、預先研究,在頂層設計、系統集成,工程型號組織管理、技術協調等領域取得顯著成績。
• 《中國艦船研究》
《中國艦船研究》於2006年創刊,由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主辦,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收錄期刊;被英國海事技術文摘(BMT Abstracts)、波蘭哥白尼索引(IC)和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IPD)等國際資料庫收錄。
• 《船舶力學》
園區風貌
• 《中國造船》
《中國造船》1948年創刊,是中國出版的第一種船舶類科技期刊,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主辦,是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學報。《中國造船》是中國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收錄於《中國核心期刊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科技期刊精品資料庫》等。2013年起,被檢索機構EI收錄。
•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是由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聯合中國國內外70多個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以聯合體辦刊方式主辦的,期刊為全國性學報類學術刊物,國家核心期刊。《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英文版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就是EI Compendex資料庫核心期刊,2006年由Elsevier出版公司向全球發行印刷版和電子版,2008年起由SCIE收錄。《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B輯和A輯2012年和2013年連續兩年分別被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中國艦船研究院
博士后流動站:船舶與海洋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輪機工程、水聲工程、流體力學、艦船電子工程技術(自設)
一級學科碩士點: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輪機工程、水聲工程、流體力學、機械電子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系統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藥工程、光學工程、材料學、電機與電器、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通信與信息系統、應用化學、艦船電磁兼容技術(自設)、水下特種裝備測試與控制(自設)、熱能工程、電工理論與新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材料加工工程、核能科學與工程、艦船電子工程技術(自設)、船舶化學電源技術(自設)、艦船通信天線技術(自設)、軟體工程
據2017年3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三十多年來共招收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3000餘名。
2013年7月,研究院評選產生了2013年度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5篇。
2014年5月,研究院評選產生了2014年度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4篇。
2015年7月,研究院評選產生了2015年度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8篇。
2016年8月,研究院評選產生了2016年度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5篇。
據2017年3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裝備承製單位資格證書、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海軍裝備質量管理體系合格證書、武器裝備質量體系認證證書、國家一級保密資格證書等資質證書。
院徽
CSRDA是中國艦船研究院的英文名稱China Shi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ademy的縮寫,潛艇、艦船代表了研究院的研究領域,藍色體現了研究院的高科技行業特徵,整個造型表現了艦船人面向世界、追求完美、勇於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
• 中船重工集團精神:興船報國、創新超越
興船報國,興船強企。集團的精神激勵集團和員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推進觀念創新、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開拓進取,不斷超越競爭對手,不斷超越自我,與時俱進,勇攀高峰,不斷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中船重工集團目標:創建中國最強最大、國際一流船舶集團
創建中國最強最大、國際一流船舶集團,成為中國海軍裝備最強最大的供應商,成為中國造船業的主導力量,這是集團的前進目標。
職務 | 姓名 |
院長,臨時黨委委員、副書記 | 周希辰 |
臨時黨委委員、黨委書記,副院長 | 吳傳利 |
臨時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 劉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