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王之死

亞瑟王之死

《亞瑟王之死》為托馬斯·馬洛禮集結英文及法文版本亞瑟王騎士文學而成的作品。此書包含了部分馬洛禮的原創故事以及一些馬洛禮以自己的觀點重新詮釋的舊故事。最初由威廉·卡克斯頓於1485年出版。《亞瑟王之死》可算是以英語寫作的亞瑟王傳奇中最著名的作品。許多近代的亞瑟傳奇作家都把馬洛禮的《亞瑟王之死》當作首要的資料出處。

內容簡介


中古時期的不列顛群島,列國紛爭。傳說中的魔鬼之子梅林藏身於英格蘭,等待著能夠拔出石中劍的全境之王——亞瑟。在梅林的輔佐下,亞瑟王結束混戰,遠征羅馬,聚攏150位圓桌騎士開創盛世,在輝煌時代展開浩大的聖杯歷險,而蘭斯洛特和莫德雷德的雙重背叛,將亞瑟王推至命運的深淵。

目錄


亞瑟稱王大魔法師梅林的預言
荒野巴林的痛心一擊
圓桌騎士的神聖誓言
女巫摩根勒菲的詭計
亞瑟王渡海遠征羅馬
圓桌騎士騎士之花蘭斯洛特
“好手掌”騎士高雷斯
愛情騎士特里斯丹
紅盾騎士拉姆萊克
陰險騎士馬克國王
聖杯傳奇聖杯騎士加拉哈德
騎士團與聖杯冒險
蘭斯洛特追尋聖杯
先知所羅門的神跡
聖杯三騎士的結局
亞瑟之死蘭斯洛特的秘密戀情
宮闈之戀致圓桌崩毀
莫德雷德的叛逆決戰
亞瑟王身後傳奇遺事 

創作背景


《亞瑟王之死》實物照片
《亞瑟王之死》實物照片
作者創作《亞瑟王之死》時的英格蘭處於15世紀,蘭開斯特王朝與約克 王朝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爆發玫瑰戰爭,紅玫瑰代表蘭開斯特王朝、白玫瑰代表約克王朝。1485年玫瑰戰爭結束,亨利·都鐸奪得王位,都鐸王朝開始。經歷過金雀花王朝與玫瑰戰爭的托馬斯·馬洛禮多次陷入政治鬥爭中,幾次身陷囹圄,最終在倫敦監獄完成了《亞瑟王之死》,既是對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傳奇事迹的記錄,也是對當時政治局面的警示,希望當局者能夠重新回歸亞瑟王朝的霸權地位。

人物介紹


《亞瑟王在阿瓦隆》(伯恩·瓊斯/畫、1894年)
《亞瑟王在阿瓦隆》(伯恩·瓊斯/畫、1894年)
亞瑟王(King Arthur)是英格蘭傳說中的國王,圓桌騎士團的首領,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他在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率領圓桌騎士團統一了不列顛群島,被後人尊稱為亞瑟王。關於亞瑟王的傳奇故事,最初如何誕生,源自何處,皆無從查考。究竟亞瑟王是不是以某位歷史人物作為基礎塑造出來的虛構角色也不得而知。如果確實存在亞瑟王這個人物,據推測他所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公元500年左右,其間是一段50年左右(符合所知的各亞瑟王版本)的時期。
西元800年左右,威爾士的修士撰寫了一本《不列顛人史》,書中首次記載“亞瑟”這個名字,描述他領導威爾士人抵抗從泰晤士河中游入侵的薩克森人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亞瑟王之死》結合歷史傳說,編排為”亞瑟稱王-圓桌騎士-聖杯傳奇-亞瑟之死“四個核心篇章,在人物上以亞瑟、蘭斯洛特、特里斯丹為記錄重點,構架”亞瑟在梅林輔佐下結束國內混戰,聚攏圓桌騎士開創盛世,在輝煌時代追尋聖杯,最後遭遇背叛“的故事。表現了亞瑟王與圓桌騎士團之間忠誠的騎士精神,騎士與貴婦之間柏拉圖式的精神愛戀,以及維護正義的精神。
1、騎士精神
“浪漫傳奇是中世紀中、後期受到基督教思想和宗教文學傳統深刻影響的最重要的世俗敘事文學體裁,它主題豐富,題材廣泛,形式不定,但它最重要的敘事內容是騎士冒險經歷和宮廷愛情。”馬羅禮生活在15世紀的英格蘭,他有過傳奇的騎士生涯,深刻感受到英國的騎士制度正隨著玫瑰戰爭而逐漸沒落。他的《亞瑟王之死》就是哀悼騎士制度崩潰、緬懷過去貴族制度的一曲哀歌。馬羅禮借亞瑟王之口描述他心目中的騎士形象。作為圓桌騎士團的開創者,亞瑟王這樣訓誡他的騎士:永遠不蠻橫無理,永遠不濫殺無辜,永遠不背信棄義;為人不可殘暴,要寬恕那些乞求寬恕的人;對於貴婦、少女以及一切有身份的女人,都應該鼎力相助,否則處以極刑;任何人不得無視法律,不得為了世間財富與人爭鬥。尚義氣、重然諾、見義勇為、慷慨大方、抑惡揚善、嫉惡如仇、彬彬有禮——這些就是騎士精神的基本特徵。
2、尋找聖杯
尋找聖杯的故事在亞瑟王浪漫傳奇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聖杯傳奇的開山之作是於1180年前後由法國詩人克雷蒂安·德·特洛阿( Chretien deTroyes)創作的《帕齊法爾—— 聖杯故事》。此書成為後世作家續寫和重述聖杯傳奇的藍本。到12世紀末,以聖杯為題材的主要故事文本就多達10個,影響遍及歐洲多個國家。而在英國,直到《亞瑟王之死》問世,聖杯傳奇的重要地位才得以確立。

藝術特色

在十五世紀的英國,散文羅曼司作為一種文體方興未艾,情節環環相扣、近似於章回體的《亞瑟王之死》想必讓膩煩了訓禱文、宗教詩和神秘劇的普通讀者耳目一新。亞瑟王題材的散文羅曼司最早出現於十二世紀的法國:中古法語作品《蘭斯洛—聖杯》栩栩如生地講述了亞瑟、圓桌騎士和聖杯的故事,在歐陸讀者中享有盛譽。到了十五世紀,散文羅曼司在勃艮第風行一時,與勃艮第往來密切的卡克斯頓敏感地嗅到了商機:馬洛禮的作品是英語亞瑟王傳奇中第一部用散文而非韻文寫就的。
騎士文學是中世紀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是西歐封建貴族階級與基督教會相互滲透的文化產物,反映了忠君、護教的社會主流意識,通過對高貴典雅的貴族禮儀的提倡,大力渲染對精神理想的追求。馬羅禮筆下的騎士不再是個人至上的英雄豪傑,而是擔負著社會道義的忠誠騎士,符合中世紀末期人們對英雄的期待心理。因此,《亞瑟王之死》不僅僅構築了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藝術世界,更重要的是,它也代表著一種追求精神價值的理想化的烏托邦。

作品影響


《亞瑟王之死》是一部傳奇,是史實(作者稱),是英雄美人的讚歌。這部作品是在英國十五世紀富於矛盾的世紀,在封建社會衰落時期寫成的,是一篇哀悼騎士制度的崩潰,美化過去貴族制度的哀歌。
《亞瑟王之死》以法國古書作為藍本,加上了作者的很多虛構的創作內容,並雜糅了一些其他方面的素材,後世普遍認同此書為最完整地描述亞瑟王傳奇的文學作品。同時,他也對英國散文敘事史詩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丁尼生在其著作《亞瑟王傳奇》序言里寫著“感謝托馬斯伯爵寫的《亞瑟王之死》”。
《亞瑟王之死》是歐洲騎士文學中的一朵奇葩。它講述了著名不列顛國王亞瑟及圓桌騎士的故事。字裡行間充滿了冒險、傳奇、各種奇迹和精彩的打鬥場面。最令人愛不釋手的是騎士與貴夫人之間驚世駭俗的愛情描寫。
《亞瑟王之死》影響了後世的很多佳作,並成為好萊塢大片《亞瑟王》的經典藍本。電影大片後面的種種故事細節、那些轉瞬即逝的精彩鏡頭都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源頭。2017年,忠實於《亞瑟王之死》改編的電影《亞瑟王:斗獸爭霸》,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由蓋·里奇執導,查理·漢納姆艾瑞克·巴納、阿斯特麗德·伯格斯-弗瑞斯貝、裘德·洛聯合主演。

出版信息


出版年譯者出版社
2017陳才宇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陳才宇譯林出版社 
2005黃素封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托馬斯·馬洛禮(1416?—1471),中世紀騎士出生於優渥的英格蘭士紳家庭,25歲受封騎士,29歲當選沃里克郡國會議員,之後幾度陷入金雀花王朝的政治博弈以及玫瑰戰爭,經歷多次牢獄顛沛后,專心撰寫《亞瑟王之死》。1470年3月,在倫敦監獄完成 手稿,隔年3月身故。
亞瑟王之死
亞瑟王之死